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佛說金剛智慧到彼岸經(最終篇)--佛慧上師

「須菩提啊,以及所有發起『無上正等正覺』道心的人!對於所有一切法,都應該如是知(無上菩提),如是見(真知灼見),如是信(正信)解(無惑),不可以妄心生起法相(法:指事情,相:指形跡---凡是有「形相」之事,就有「法執」,就會執迷不悟)。須菩提,我所說的『法相』之義。」佛陀更進而開示「般若」的正知正見,並非全然的無知無見(斷滅),而是以「般若」為用,亦不離知見的善於分辨諸法,了悟本心即如如不動的法性(恆與常)之奧底:「並不是有所執取的『形相』,而是指心靈上無形無相的『心象』,所以名之為法相,那是無形的『形』,和無相的『相』啊!」

※註:宇宙萬象,以及人類心象,乃至般若諸法,皆宇宙「大我」之塵,強詮言釋,雖未及「大我」之道,亦無傷「大我」之體,只不過是機緣之笑談爾,人類之所以執「聖」執「賢」,乃愚埃所生之塵,於「大我」之道,又何得、失、損、益之有?

「須菩提啊,假若有人,已充滿了無量阿僧祇(無限恆久)世界那麼多的七寶,又持之用以布施於人的話。」佛陀作總結論的說,並兼而開示,「應化非真」的第一義諦:「再假若另有正信的男子,或正信的女人,凡是發起「道心」的人,都應持誦此經,乃至於四句偈等文義,不管自己受持讀誦,或為他人演釋宣說,其所獲『福德』,遠勝於前面所說的那位菩薩。」

「應如何為人演說呢?」佛陀進而講解受持(自持與為人說皆為受持之義,但為人說比自持更勝,因為人說亦是自持的無上法門)的方法,以及應保持的心態與原則,說:「那就是『不取於相』,-----因萬法皆空無自性,自己固然不可執著於事物名相,更勿教人執取頑迷的事物形相-----和保持『如如不動』的心境-----心如法法如心(如如),此心如鏡之觸物,即現出物之影相,但物若離鏡則本然不留痕跡,故心如鏡鏡如心(如如),圓融而毫無所能障,真心佛(本)性能顯現萬法之形形色色,則萬法觀照於心,此心不受萬法之所動,故名之為如如不動(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就是了脫生死,三世恆常的自由自在境界的活菩薩了。」

說完「應化非真」---應身(肉體)化身(變化)皆容藏於真性(法身)的一體,並非三身各自獨立,舉一應身則餘二身同在其中,而法身是「無去無來」,是宇宙「大我」的真空妙體,即如如不動的本體,更是無上般若的妙法,其『體』無實(不妄不異)無虛(不是斷與滅)。-----的道理之後,佛陀吟誦一首偈,作為法會的閉幕式: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陀說完這一席話,菩薩聖眾和長老須菩提等,以及在場所有的比丘(乞士),比丘尼(女乞士),優婆塞(在家修男)優婆夷(在家修女),和一切世間、天(王族)、人(凡夫)、阿修羅(有福報但瞋恨心特別重的人)等人,聽聞佛陀所說的無上妙法,都能體悟「極秘密的金剛般若」。一時不動父母所生身,超越三阿僧祇劫,而即身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度過了生死煩惱的大海,而到達了涅槃的「彼岸」。於是「全場會衆『法喜充滿』」,各個皆大歡喜的信受奉行。

佛說金剛智慧到彼岸經---終了

(舊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本文出處:佛說金剛智慧到彼岸經---佛慧金剛藏上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