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52位--宗聖上師

52位

「52位」,詮釋菩薩乘的位階,諸經論所說,有種種的不同,例如大日經是依10住而述明10位,又同經闡明10地的10住心之位,勝天王般若經分析述明10地的10位。智度論也說明3乘合併所說的10位,金光明經說明10地妙覺的11位,唯識論闡明10住、10行、10回向、10地妙覺的41位。智度論更加入等覺述明42位《42字門》,仁王般若經闡明10信、10住、10行、10回向、10地、妙覺的51位,華嚴經、菩薩瓔珞經等又加入等覺說明52位。

日本弘法所著作的密藏記,於10信、10住、10行、10地之後,加入了10回向,最終又加入聲聞乘的「煖、頂、忍、世第1法」4善根,而闡明54位。但是首楞嚴經則加入「等覺、妙覺」而合為56位。

以上諸位分別凡聖,則大日經所說的10位,最初的3位為凡夫位,其後的7位為聖賢。智度論所說的10位,其初2位為凡夫位,次後的8位為賢聖位。勝天王金光明經所說的10位、11位皆為聖位,唯識論所說的41位,分別10住、10行、10回向的30為賢位,另外又獨以10地、妙覺為聖位,也是天台宗所說的別教,華嚴宗所說終教的乘位。

若從2宗圓教的乘位來看,則10位、10地皆是聖位。智度論所說的42位,最初的10信為凡位,並不列入賢聖之位,10住、10行、10回向的3位,在別教、終教為賢位,在圓教為聖位,10地、等覺、妙覺的12位,在別教、終教為聖位。

又於圓教為聖位,最後的54位、56位之說,亦準此可知,簡要的說,賢聖的位次,共有42位。故了義燈說:「仁王、華嚴、瓔珞、優婆塞戒經等皆說42賢聖,不言52位」。

此中法相宗用41位,華嚴宗的始教用52位,其終教與圓教的2教皆用42位,天台宗所說的別教與圓教的2教,也是採用52位,今依天台宗所說表示的則有52位,又分別為7科,另外分為凡位、聖位的2位,凡位與聖位又各分為2:

第1—10信—外凡

第2—10住—內凡又3聖—凡

第3—10行—內凡又3聖—凡

第4—10回向—內凡又3聖—凡

第5—10地—因—聖

第6—等覺—因—聖

第7—妙覺—果—聖

天台宗的4教儀說:「華嚴明10住10行10回向為賢,10地為聖,妙覺為佛《即41位》,瓔珞明52位,金光明但明10地因果,勝天王明10地,涅槃明5行,如是諸經增減不同者,界外菩薩隨機利益,豈得定說,然位次周足莫過瓔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薩歷位斷證之相」。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10)佛地--宗聖上師

佛地

10、佛地:是為菩薩的最後身,斷餘殘習氣,於7寶樹下以天衣為座,成就乃至入寂之位。但此就通教之佛而言,若藏教之佛,則於菩提樹下以吉祥草為座而成道。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9)菩薩地--宗聖上師

菩薩地

9、菩薩地:是菩薩3無數劫6度萬行的修行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8)支佛地--宗聖上師

支佛地

8、支佛地:此為緣覺之位,斷3界見思2惑上,更侵害其2惑的習氣,入於空觀。侵並非斷,若斷者如燒炭成灰,更吹其灰而散盡之。

此為第10佛地的事,今於緣覺乘的習氣,猶如燒炭,為灰而止,故名入侵。緣覺由初地至此而入證,緣覺的梵語為辟支佛,故略名支佛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7)已辦地--宗聖上師

已辦地

7、已辦地:為斷盡3界見思惑之位,藏教的阿羅漢果,是於斷惑1道為所作已辦之位,故名已辦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6)離欲地--宗聖上師

離欲地

6、離欲地:為斷盡欲界9品修惑之位,即藏教的不還果。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5)薄地--宗聖上師

薄地

5、薄地:為欲界修惑9品中斷前6品之位,藏教的1來果,欲界9品惑中僅餘後3品,故名薄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4)見地--宗聖上師

見地

4、見地:為第16心的道類智,藏教預流果之位。於此位斷3界的見惑,得見上下8諦之理,故名見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3)8人地--宗聖上師

8人地

3、8人地:「人」是指堪忍之意,是見道的苦法智忍等8忍稱為8忍地,也就是見道15心之位。見道15心雖為8忍7智,然今就決定因道之邊,但取8忍而名之。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性地--宗聖上師

性地

2、性地:此為內凡之地,藏教的4善根。此位降伏見思之惑,朦朧望見法性的空理,故名性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1)乾慧地--宗聖上師

乾慧地

1、乾慧地:是指「乾燥無慧」之意,此為外凡之位,與藏教5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3賢之位相當。

此謂「乾」之意,是指乾燥之意,因此位是未得法性、理水的智慧,故名乾慧地。以此地為有漏的智慧,不以法性理水潤之,故名乾慧。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3乘10地--宗聖上師

3乘10地

「3乘10地」,這是智度論78所說,聲聞、緣覺、菩薩3乘共通的10地,天台宗以為4教中通教的地位。

1、乾慧地。2、性地。3、8人地。4、見地。5、薄地。

6、離欲地。7、已辦地。8、支佛地。9、菩薩地。10、佛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迴向--宗聖上師

迴向

「迴向」,或作回向,「回」之意,是指回轉,「向」是指趣向,意即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而趣向於所期待,名為迴向。期望布施自己的善根功德給與於其他的人,迴向於眾生。以自己的功德而期望自己和他人皆成佛果,迴向於佛道。

大乘義章第9卷說:「言迴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

往生論註下卷說:「迴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止觀第7卷說:「眾生無善我以善施,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響聞則遠,迴向為大利」。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10種迴向--宗聖上師

10種迴向

「10種迴向」,華嚴大疏鈔第23卷,以上述的3種,另開為10種:

1、回自己而向他人。

2、回少而向多。

3、回自己的因行向其他的因行。

4、回因而向果。

5、回劣而向勝。

6、回事而向理(6原缺是筆者所塡加)。

7、回痴而向智。

8、回差別之行而向圓融之行。

9、回世間法而向出世間法。

10、回順理的事行而向理所成之事。

上述10義之中,前3者迴向於眾生,次3者迴向於菩提,次2者迴向於實際,最後2者通於菩提及實際。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10迴向--宗聖上師

10迴向

「10迴向」,楞嚴經所說的法門,以大悲心救護1切眾生,名為迴向:

1、救護1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2、不壞迴向。

3、等1切物迴向。

4、至1切處迴向。

5、無盡功德藏迴向。

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7、隨順等觀1切眾生迴向。

8、真如相迴向。

9、無縛解脫迴向。

10、法界無量迴向。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10行--宗聖上師

10行

「10行」,菩薩乘的修行,雖於10信、10住滿足自利,但是利他之行尚未圓滿,故不可不經此科目:

1、歡喜行:成為佛子的菩薩以如來的妙德,隨順10方。

2、饒益行:利益1切眾生。

3、無瞋恨行:自覺覺他,無違逆者,又名無恚恨、無違逆。

4、無盡行:隨眾生的機類而現其身,3世平等,通達10方。利他之行無盡。

5、離痴亂行:種種的法門雖不同,然1切合同而無差誤。

6、善現行:以離痴亂故,能於同類中現異相,於1、1異相各現同相,同異圓融。

7、無著行:10方虛空滿足微塵於1、1塵中現10方界,塵界不留礙。

8、尊重行:又名難得行。以前種種現前,皆般若觀照之力,故於6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羅蜜。

9、善法行:圓融的德能成10方諸佛的軌則。

10、真實行:以前圓融德相,1、1皆清淨無漏,1真無為之性,本來常恒。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灌頂 Abhis ecani--宗聖上師

灌頂 Abhis ecani

「灌頂 Abhis ecani」,天竺國王即位時,以4大海之水,灌於頂而表祝意。

密教傚此世法,於其人加行成就,嗣繼阿遮利位時,設壇而行灌頂的儀式。

顯教雖說等覺菩薩於色界的摩醯首羅天,由10方諸佛受灌頂而成佛之事,而無說於學人實行的法則儀軌。

大日經疏第8卷說:如西方世人,受灌頂法時,取4大海水及境內1切河水,具置寶藥穀等,作境內地圖,令此童子距師子座,以種種珍寶莊嚴,所統眷屬,隨其大小,列次陪奉。韋陀梵志師,坐於象寶,以臨其後,持此寶水,以注象牙,令墮其頂上。而後唱令,以告眾人。

又歎說古先哲王治人濟代之法,如是隨順行者,當得壽命長遠,本枝繁盛,克紹轉輪之業。若不作如是事者,則當自退其位,殞身絕嗣。如是1、1而教誨之。

今此法王子灌頂,則不如是。陳列密嚴佛土法界大圖,坐於妙法蓮華自在神通師子之座,以本性清淨智慧慈悲水具含萬德,而灌其心。

爾時,諸菩薩眾,下至8部眾生,莫不歡喜讚歎而生敬仰。時阿遮利,以法王遺訓而教訓之:「從此以後,當得生如來家,定紹佛位。若不如是對明,則不知正法尊法」。

大日經疏第15卷說:「譬如世間剎利之種,謂欲紹其繼嗣令王種不斷故,為其嫡子,而作灌頂。取4大海水,以4寶瓶盛之。種種嚴飾,又嚴飾子身。眾物咸備,又飾大象,於象背上持瓶。令太子坐於壇中,所統畢集,於象牙上,水令流注太子之頂。灌此水已,本聲3唱:汝等當知,太子已受位竟。自今以後,所有教敕,皆當奉行」。

今如來法王,亦復如是。

為令佛種不斷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不斷故,為順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從此以後,1切聖眾,咸所敬仰。亦知此人畢竟不退於無上菩提,定紹法王之位。諸有所作,真言身印,瑜伽等業,皆不敢違越。

這是從行人的初位而解釋之意。

秘藏記末卷說:「灌頂義,灌者諸佛大悲,灌頂者上之義。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頂義」。

這只是就其後行位而釋之。

表制集第1卷說:「灌謂灌持,明諸佛護念,頂謂頭頂,表大行尊高」。

秘藏記第7卷說:「以水灌頂,是5種中甘露灌頂。自餘4種無灑水義,雖無灑水名灌頂,其故灌者大悲護念義。頂者佛果最頂義,諸佛護念,令至佛頂住。皆名灌頂」。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10)灌頂住--宗聖上師

灌頂住

10、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則佛以智水灌頂,如剎利王子之受職灌頂。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法王子--宗聖上師

法王子

「法王子」,菩薩為生育於法王佛陀之家者,故總稱為法王子。經中多稱文殊為法王子者,以其為釋尊2脅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1法子。

佛地論說:「從世尊口正法所生,紹繼佛身不斷絕,故名法王子」。

智度論第32卷說:「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10地,故悉名王子。皆任於佛,如文殊」。

註維摩經第1卷說:「羅什說:來補佛處,故言法王子」。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9)法王子住--宗聖上師

法王子住

9、法王子住:由初發心至第4生貴皆名入聖胎,由第5至第8位,名為長養聖胎。而於此第9則相形具足,而出胎。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