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奉行--宗聖上師

奉行

「奉行」,是指奉承行持教命。

仁王經末卷說:「1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勝鬘經末卷說:「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維摩經末卷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往生論註下卷說:「經始稱如是,彰信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歡喜 Pramudita--宗聖上師

歡喜 Pramudita

「歡喜 Pramudita 波牟提陀」,面對順情的境界,而身心歡喜情境歡悅之意。

法華經譬喻品說:「歡喜踴躍」。

又指阿難尊者的名號,釋迦的弟子 Ananda 阿難陀,譯為歡喜、慶喜。

寄歸傳第1卷說:「薜舍初辭,魔王惑歡喜之志,熙連後唱,無滅顯亡疑之理」。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歡喜奉行--宗聖上師

歡喜奉行

「歡喜奉行」,是歡喜與奉行的合稱。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大天5事妄語--宗聖上師

大天5事妄語

「大天5事妄語」,婆沙論第99卷說:大天雖犯3逆罪,但其善根尚未斷絕,日夜深生憂悔,聽聞沙門釋氏有滅罪法,遂詣雞園寺,於其門外聽聞1比丘誦伽陀說:「若人造眾罪,修善以滅除,彼能照世間,如月出雲翳」。

大天聽聞之後甚為歡喜,前往1比丘的住所,哀懇請求重新披剃出家。由於大天聰明過人,出家未久,便能誦持3藏亦能說法,但卻又自稱為阿羅漢,1寺上下敬仰。

後來曾經有1夜忽起染心,夢中失精不淨汙染法衣,命弟子洗之。

弟子問:阿羅漢盡1切煩惱,為何還有這種事?

大天答:天魔所繞,阿羅漢亦不能免不淨漏失。此說是第1惡見。

大天欲使其弟子歡喜,矯偽授記某為預流果,乃至某為阿羅漢果。

弟子問:我聽聞阿羅漢等有證智,如何我等都那麼無知?

大天答:阿羅漢雖無染污無知,仍然有不染污無知,故你等不能自知。此說是為第2惡見。

當時有弟子問:曾聽聞聖者已離障惑,如何我等於4諦實理仍懷疑惑?

大天答:阿羅漢的煩惱障疑惑雖然已經斷絕,仍有世間的疑惑。此說是第3惡見。

弟子問:阿羅漢有聖慧眼,自知解脫,如何我等不能自己證知,而由師令知?

大天答:如舍利弗、目連仍然需要佛為其授記,若佛未能為其授記,他們也不能自知,你們的鈍根深重,豈能自知?此說是為第4惡見。

但是大天雖然造諸眾惡,而未斷盡善根,故後於中夜悔責重罪,憂惶所迫,數數痛呼大苦。因有弟子聽聞之後,感覺奇怪而問師。

大天答:稱苦之意,是稱呼聖道。此說即是為第5惡見。

大天遂造1偈說:「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

(但此5事並非真正的惡見,若詳細的分析之,亦各自有1理,例如真諦3藏對於部派爭執的疏文所解釋,3論玄義幽撿鈔第5卷第58紙所引述,巴利書Katha vatthu 出於5事的原語,皆有案可考)。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大天3種無間--宗聖上師

大天3種無間

「大天3種無間」,婆沙論第99卷說:
「昔末土羅國有1商,聘妻生1男兒,字大天。商主往他國,久不還,其母與其子有染。後聞父還,與母設計殺父,是第1無間業。事恐靈,與母逃於摩竭陀國華氏城,彼後遇在本國供養之羅漢,復孔事彰,而殺羅漢,是第2無間業也。其後,母通於他人,大天怒,殺母,是第3無間業」。

案此事或出於後世的偽造。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大天妄語--宗聖上師

大天妄語

「大天妄語」,Maha deva 摩訶提婆,譯為大天,比丘名。出於佛滅後百年,於大眾部中出家,聲聞乘部中最初創異見,更稱為大眾部。先是雖有上座與大眾2部之名,但結集之場處不同,其宗義實為1味,至此而上座部與大眾部初生宗義上之區別。時國王阿輸迦黨於大天,欲悉殺上座部之聖僧,故彼等去而往迦濕彌羅國。

西域記第3卷說:「摩竭陀國無憂王,以如來涅槃之後,第1百年命世君臨,威被殊俗,深信3寶,愛育4生。時有5百羅漢僧,5百凡夫僧,王所敬仰供養無差。有凡夫僧摩訶提婆《唐言大天》,闊達多智,幽求名實。潭思作論,理違聖教。凡有聞知,群從異議。無憂王不識凡聖,同情所好,黨授所親。召集僧德赴殑伽河欲沈深流,總從殺戮。時諸羅漢既逼命難,咸運神通,凌虛履空。來至此國,山棲谷隱」。

宗輪論述記說:「昔末土羅國,有1商主,少聘妻室,生1男子,顏容端正,字大天」。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

菩提根本戒頌
 
(佛教真言宗39世  宗聖 上師造偈)
 
佛子當持無等誓;進修三密三昧耶
 
印明密意遍虛空;誓除微妙分別見
 
勿毀薩埵金剛藏;謗佛破法擾眾生
 
毀律損儀棄家戒;此是一等魔障心
 
怨心諍妒學法侶;倒退菩提邪見生
 
妄失大悲金剛願;如是灌頂失加持
 
擔經賣法圖供養;未證說證妄說證
 
貢高狂妄不勤學;義同盜法地獄黨
 
互謗顯密失自性;自恃勝法迷真心
 
罪大惡果誹婦人;犯此之人斷慧命
 
若說如來清淨業;經無量劫說不盡
 
不無不有遍法界;持者能上青蓮台
 
菩提根本戒頌白話文義
(佛教真言宗39世  宗聖 上師著述)
 
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佛教徒,才可名為佛子,因此應當受持無等的3昧耶的誓約,進1步的學習印相和密語,乃至諸佛菩薩的意念,到處遍滿了宇宙的虛空,無所不在,發誓斷除極微妙的分別邪見。
 
首先,不可毀謗那位早已修成菩提正果的薩埵,以及他所代表的金剛界、胎藏界傳戒、傳法給你的人。因為這等於毀謗了佛、法、僧的3寶,這不只是擾亂了眾生而已,更是毀棄了戒律和威儀的如來家族的規則,這樣的人是被天魔所迷障其心。
 
修道的人更不可懷著怨恨之心,憎恨、忌妒同學法侶。真正的佛弟子,不可退失菩提心,乃至生起了種種的邪見,如此狂妄的人,準是喪失了大慈大悲的金剛願。這樣的人,即使是受過了種種的諸尊法要灌頂,必然會失去了加持的力量。
 
為了貪圖供養,而出賣了自己所信仰的經典法寶,還未獲得證悟真理,而刻意向人誇稱自己已經證悟。這樣的人都是由於貢高、狂妄的心態所致,皆緣於自己的疏懶、惰落不勤學之故。如此之人等同於唆使眾生墮入於地獄的深淵,是諸惡魔的同黨。
 
佛弟子更不可互相毀謗顯、密、宗派的高下,這也是因為迷失了自性所導致,自以為憑恃殊勝之法,其實是迷失了真心之故。亦不可毀謗修道的婦人,她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亦未可知,卻要因縱容1時的嘴快而獲得大罪,使自己斷了法身慧命。
 
若要真正的說完如來的清淨3業功德,即使歷經萬劫也述說不盡,它不是眼睛瞎盲的凡夫所能見,也不是痴人所說的妄幻之語,但確實是無所不在的遍滿了整個宇宙的虛空,只有能修持的人,才能夠印證最高的成就,達到〝如來之眼〞的境界。
 
本文出處:POTE GINBUNGAI Song菩提根本戒頌-台灣佛教會出版。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因行果--宗聖上師

因行果

「因行果」,大日經所說的3句義。

第1句:發菩提心為因,是因。

第2句:大悲為根本,是行。

第3句:方便為究竟,是果。

真言宗以此3者,統攝1切大小顯密的諸宗。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因行果德--宗聖上師

因行果德

「因行果德」,因位的修行與果上的功德。

密宗所說6度、4攝等,為因位的修行。

4智、3身、10力、4無畏等,為果上的功德。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因行--宗聖上師

因行

「因行」,《真言宗因行果德、因行果的略稱》名為道,是發起修佛道的因之意,最終到於佛的萬行。

大乘義章第18卷說:「地論言:道者是因,修行此道,能到聖處,名為聖道」。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佛道--宗聖上師

佛道

「佛道」,梵語菩提,新譯為覺,舊翻為道。「道」是指能通達之義,因佛智圓通無壅塞,故名之為道。

道有3種:1.聲聞乘所得。2.緣覺乘所得。3.佛乘所得。今為佛所得的無上菩提,故名為佛道。

法華經序品說:「恆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同經方便品又說:「是諸世尊,皆說1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同經信解品說:「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1切聞」。

大乘義章第18卷說:「菩提胡語,此翻為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又說:「菩提偏在果,故證成佛道,名得佛道」。

嘉祥法華疏第2卷說:「菩提云道,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入道--宗聖上師

入道

「入道」,捨世法入佛道,例如出家入道,其人稱為入道之人,或略稱道人。

寶積經第36卷說:「以淨信心,於佛法中出家入道」。

10住論第7卷說:「或捨家入道」。

遺教經說:「入道智慧人」。

智度論說:「見畫跏趺坐,魔王亦愁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5事妄語--宗聖上師

5事妄語

「5事妄語」,即大天妄語「未證說證、欲害聖眾」,後人修道以「大天妄語」為戒,所說5事者「殺、盜、婬、妄、邪—或酒」。

殺者:提婆的殺佛。盜者:盜竊3寶法物。婬者:非妻妾而苟合。

妄者:妄語。邪者:邪見《律派去邪改酒》為入道之戒。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5邪--宗聖上師

5邪

「5邪」,智度論第19卷所說,亦即「5邪命」之義:

比丘經營不如法的事而為生活,稱為邪命,略有5種:

1、詐現異相:於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者。

2、自說功能:說自己功德,以求利養者。

3、占相吉凶:學占卜而說人之吉凶,以求利養者。

4、高聲現威:大言莊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者。

5、說所得利以動人心:於彼得利,則於此稱說之,於此得利,則於彼稱說之,以求利養者。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