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佛 Buddha--宗聖上師

佛 Buddha

「佛 Buddha」是佛陀的略稱,義譯為覺者,或譯為智者。

因為凡夫不能自覺,2乘之人雖然能自覺,而無覺他的修行,菩薩能自覺也能覺他,然而覺行未能圓滿之故。因為智者既然具足2智而覺知1切諸法,清楚了然而能分明之故。

南山戒本疏第1卷說:「佛,梵云是佛陀的略稱,又譯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圖、浮頭、勃陀、勃馱、部陀、母陀、沒馱。義譯為覺者,或譯為智者」。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時--宗聖上師


「時」,指有假時與實時的2種不同的義意。實時為「迦羅 Ka la」,是指世間的實時。2名為「Sa ma ya 3昧耶」,是用來譬喻剎那生滅的分位之意,並非有時間的真實性,故名之為假時。

唯識論所謂的世無別體,是依法而立,於佛教中的諸經論2藏,多說3昧耶為假時,即瞬間變化之意,律藏則多說迦羅的實時,是以人間的實際生存而言。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1時--宗聖上師

1時

「1時 Ekam samayam 瑜珈3昧耶」,是巴利語的音譯,是指在某時之義。

諸佛經最初的開頭文字,皆有「如是我聞『1時』佛在…」等的開頭語。天台觀經疏1,所謂「今不論長短假實,說此經竟,總謂為1時」。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6段--宗聖上師

6段

「6段」之意,是以:

1、「如是」為信成就,此「信」之意,是阿難之信,阿難指本經1部而為「如是我聞」,做為表示自己的信順。

2、以「我聞」2字為聞成就,阿難自聞。

3、以「1時」2字為時成就,是佛說法的時間。

4、以「佛」之1字為主成就,佛為說法之主。

5、以「在耆闍崛山…等」為處成就,佛所說法的道場。

6、以「與大比丘眾…等」為眾成就,1座同聞的大眾。

凡是1切佛經安列此6事,是為了證明所言並非虛謬,欲使後世的聽聞者,生起虔敬的信仰,名為證信序。於5成就,總合佛與所在之處。而7成就,是離「我」與「聞」。舊翻譯師多取5成就,天台宗的法華文句亦由5成就而解釋之。

惟有仁王經、維摩經、觀經等則取6成就,嘉祥亦定為6成就。

此所謂的「成就」之意,是於每1字每1句之中,闡明各自不同的義意,具足而不可破壞,故名為成就。

又於通序之中,具足此6事,故名為成就。凡是具足此6字之意,方成為正宗的教起,故名為成就。

法華文句第1卷之2說:「通序5,或6,或7。」同記:「5者如文,合佛及處,6則離佛及處,7則離我與聞」。

天台維摩經疏第1卷說:「舊多5義,今依6義」。

嘉祥所著述的法華義疏第1卷、嘉祥所述的仁王經疏第1卷說:「若依大智度,直依文貼釋,不辨子段。後諸師說亦無定,或5或6,今依金剛仙論作6句分別」。

元照彌陀疏上卷說:「6緣不具,教則不興,名6成就」。

勝鬘經寶窟上本說:「天親燈論以明6事,第4教主,若依3藏(真諦),凡有7事,開我聞,今以6事為定也」。

嘉祥法華論說:「1 1章中明義具足無餘,不可破壞,故云成就」。

盂蘭盆經疏下卷說:「6種通名成就者,由假彼6緣成此1經」。

此6事成就之證真序,當佛涅槃時,依阿㝹樓馱之教,阿難請問4事於佛,依其中的第4句,佛告訴阿難使於1切經之初置此6事。後分於涅槃經、文殊問經、智度論2等詳舉緣由。

金剛仙論第1卷說:「所以1切經初置斯5句者,有3種義:1為證成經理不虛,末代生信。2為表異外道以阿漚為吉。3為息於諍論。表已推宗有在也。」(外道經首之字皆作阿漚,但翻遍了諸外道經典並無此2字)。

勝鬘經寶窟上本說:「1為證信故,如龍樹云說方人令生信故。2簡內外,外經以阿漚1字為首,內教以6事在初。3分經論不同,弟子之論,歸敬3寶。如來之經,明於6事」。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6成就--宗聖上師

6成就

「6成就」,凡1切佛經的開頭,皆有通序和別序的2序:

1、通序:至少分為5段,或分為6段,或分為7段。
例如「如是我聞」1詞等通用於諸經的序說,故名為通序。

2、別序:於此通序之後才是本經1部的緣起者,是為別序。

天台宗則對於「通序」分為5成就,3論宗之祖的嘉祥師則分為6成就。合此通別2序為1經3分的「第1序分」。

勝鬘寶窟上本說:「眾經大同,故名通序」。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如是我聞緣起--宗聖上師

如是我聞緣起

「如是我聞緣起」:智度論2所說:「於佛入滅之時,阿泥樓馱比丘,使阿難請問4事:1、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何為師?2、諸比丘應依何住?3、惡性比丘云何共居?4、1切經首置何字?佛答:乃至1切經首置如是我聞等言」。

法華文句記第1卷說:「通序元起由阿泥樓豆令阿難問佛」。

私志記1:「摩耶、大悲、涅槃後分、及阿含經,皆明此事,而大悲經明優婆離教阿難問,其餘經論皆云阿泥樓豆教問」。

這裡所稱的「阿泥樓馱、阿泥樓豆、阿㝹樓馱」,都是同1個梵語。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我聞--宗聖上師

我聞

「我聞」,凡是1切佛教經典的最初開頭,必置「我聞」2字之意,是為了平息世間對於佛所說法的爭執競訟,而且證明親自耳聞的無謬,此「我」是指阿難的自稱。「聞」是指阿難的親耳所聽聞之意。

註維摩經第1卷說:「什曰:若不言聞,則我自有法。我自有法,則情有所執。情有所執,諍亂必興。若言有聞,則我無法,則無所執。得失是非,歸於所聞。我既無執,彼亦無競。無執無競,諍何由生?肇曰:出經者,明已親承聖旨,無傳聞之謬也」。

華嚴經疏第4卷說:「我即阿難,聞謂親自聽聞」。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如是我聞--宗聖上師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的「如是」2字之意,是指經中所說的佛語,而「我聞」則是指阿難自己而言,所有佛經皆為佛入滅之後,才由多聞第1的阿難所編集,故諸經的開卷第1句,都必須安置此4字,後來就成為諸經的冠首。

又指「如是」是為信順之辭,以信則說如是,不信則說不如是之故。因為佛法以信為第1,故諸經之首,無不舉阿難的能信而名為如是。

又指外道的經典,於開卷亦皆置有阿(無之義)、傴(有之義)2字,做為吉祥的表示,但也是諍論之本,故佛教為避免諍論,列「如是」等的「6成就」。以「如是」2字為信成就,「我聞」2字為聞成就。

凡是佛教的諸經之首,也各有通序和別序2序,通序則稱為證信序,其中列有6事,是佛入滅之時告訴阿難,使置於諸經之冠首之意,此說出於集法藏經。

佛地論第1卷說:「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聞如是」。

探玄記第3卷說:「如是總舉1部文義,謂指己所聞之法故云如是」。

理趣釋說:「如是者所謂結集之時所指是經也,我聞者蓋表親從佛聞也」。

智度論第1卷說:「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

註維摩經第1卷說:「肇曰:如是信順辭,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如是」。

法華文句第1卷說:「對破外道阿傴2字不如不是對治悉檀也」。

法華義疏第1卷說:「立此6事為簡外道,外道經初皆標阿傴2字,如來教首6事貫」。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我聞如是--宗聖上師

我聞如是

「我聞如是」,是指並非阿難所聽聞的佛說,也是為了區別於阿難的聽聞,因而刻意倒裝為「我聞如是」,或單只略稱為「聞如是」,其意義則是相同的。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