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近事女 Upa sika--宗聖上師

近事女 Upa sika

「近事女 Upa sika」,舊譯稱為優婆夷,新譯稱為鄔波斯迦,義譯為近事女,指在家受5戒的女子,親近3寶奉事如來之義。

西域記第9卷說:「鄔波斯迦,唐言近事女,舊曰優婆斯,又曰優婆夷,皆訛也」。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善士女 Upa sika--宗聖上師

善士女 Upa sika

「善士女 Upa sika優婆夷」,1譯善士女,歸依3寶持5戒的在家信女。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信女 Upa sika--宗聖上師

信女 Upa sika

「信女 Upa sika優婆夷」,翻譯為信女,指信受佛法而受3歸5戒或8戒齋的女子。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清信女 Upa sika--宗聖上師

清信女 Upa sika

「清信女 Upa sika優婆夷」,義譯為信女,又名為清信女,指接受3歸5戒具清淨信心的女子。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優婆夷 Upa sika--宗聖上師

優婆夷 Upa sika

「優婆夷 Upa sika」,舊譯稱為優婆夷、優婆斯,新譯稱為鄔婆斯迦、鄔波斯迦、優波賜迦、優婆私柯,義譯為清淨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是即親近事奉3寶之義,總稱接受5戒的女子。佛教徒的4眾之1,7眾之1。

淨名疏說:「優婆夷,此云清淨女」。

玄應音義第21卷說:「鄔波斯迦,或言優波賜迦,此云近善女,言優婆夷者,訛也。」同文第23卷說:「優婆,此云受,私柯,此云女」。

所謂的「受」之意,是指接受5戒的規範。

慧琳音義第13卷說:「鄔波斯迦,唐言近善女,或言近事女」。

西域記第9卷說:「鄔波斯迦,唐言近事女,舊曰優波斯,又曰優波夷,皆訛也」。

華嚴疏第62卷說:「親近比丘尼而承事故。」(在俗的信女)。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善男子善女人--宗聖上師

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佛稱在家、出家的男女,名為善男子、善女人,「善」之意,是指美稱其信佛聞法的善性。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善宿男--宗聖上師

善宿男

「善宿男」,受持8戒的優婆塞,新譯稱為近住男,又名長養男。凡buza布薩(舊譯為善宿,新譯為長養),有在家、出家的2法,出家的布薩,每半月的說戒,在家的布薩法,受持8戒。

智度論第13卷說:「今日誠心懺悔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8戒。是則布薩,秦言善宿」。

俱舍論第14卷說:「言近住者謂此律儀近阿羅漢住,以隨學彼故。有說,此近盡壽戒住,如是律儀或名長養,長養薄少善根有情,令其善根漸增多故」。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近事男 Upa saka--宗聖上師

近事男 Upa saka

「近事男 Upa saka」,舊翻譯為優婆塞,新譯為鄔波索迦,義譯為近事男,在家受5戒的男子,親近3寶奉事如來之義。

西域記第9卷說:「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男,舊曰伊蒲塞,又曰優婆塞,皆訛也」。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信士 Upa saka--宗聖上師

信士 Upa saka

「信士 Upa saka優婆塞」,義譯為信男,又名為信士。在家的信者,受3歸5戒或8齋戒的教徒。通俗編說:今人出財布施明為信士。漢曹全碑陰義士某千,義某5百,義士即出資助刊者。宋太宗朝,避御名,凡義士皆改為信。今日所說的信士,即漢碑所稱的義士。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清信士 Upa saka--宗聖上師

清信士 Upa saka

「清信士 Upa saka優婆塞」,義譯為信士,又名為清信士,是指受3歸5戒,得清淨信心的男子。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優婆塞 Upa saka--宗聖上師

優婆塞 Upa saka

「優婆塞 Upa saka」,舊譯稱為優婆塞、伊蒲塞。新譯稱為鄔波索迦、優波娑迦、優婆娑柯、鄔波塞迦、鄔波素迦…等,義譯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親近奉事3寶之義,總稱受5戒的男子,佛教徒4眾之1、7眾之1。

西域記第9卷說:「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男,舊曰伊蒲塞,又曰優波塞,皆訛也」。

玄應音義第21卷說:「鄔波索迦,或言優波娑迦,近侍也,言優婆塞者,訛也。此云近善男,亦云近宿男,謂近3寶而住宿也,或言清信士、善宿男者義譯也。」同文第23卷又說:「鄔波索迦,亦云優婆娑柯,受3歸住5戒者。優婆,此云受。娑柯,此云男」。

希麟音義第5卷說:「烏波塞迦,舊云優婆塞,新云鄔波索迦。鄔波,此云近。迦,此云事。索,即男聲也。即近事男也。謂親近承事3寶者故云」。

華嚴疏鈔第62卷說:「親近比丘而承事故」。

業疏第2卷之下說:「正音云鄔波塞迦,唐翻善宿也。故成論云:此人善能離破戒宿,古錄以為清信士者。清是離過之名,信為入道之本,士即男子通稱,取意得矣。在言少異」。

涅槃經第8卷說:「歸依於佛者,真名優婆塞」。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受5戒--宗聖上師

受5戒

「受5戒」,3歸5戒是屬於佛教徒而在家的男女,最初所受的戒法,名為「3歸」,其次是受「5戒」,是名優婆塞、優婆夷。

這本來是原始佛教的入道規則,1直到了龍猛菩薩所推廣的菩薩乘《漢譯大乘》興起之後,提升了出家眾的社會地位,並創設了出家戒,開始接受在家眾參與修行《居士林》,才方便授予5戒,由此而興。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

3歸5戒功德經

「3歸5戒功德經」,佛說3歸5戒慈心厭離功德經的略名。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身3口4--宗聖上師

身3口4

「身3」之意,是指不犯殺人、竊盜、邪淫,「口4」是指不犯惡口、2舌、綺語、妄語等。「意業有3」,密教加上「疑、慢」合為5,「貪、瞋、痴、疑、慢」之意,是指不生起心想妄念,為斷無始無明的煩惱業。

因此密宗又以「歸依戒」,合為「4歸依」,對於每次的學法灌頂,又列入「歸依本尊」為「5歸依」,是以灌頂師為「本尊」之意。若於學成後的授業灌頂,則名為「6歸依」,是以「法界尊—包括4曼諸尊」為「本尊」之意。對於成就「4悉地」之法,則名為「7歸依」,過此再無其他歸依的名稱。

此在家入道唯有密宗菩薩乘興起之後才攝此方便門,其餘聲聞乘皆無此道,但是密宗仍然保有出家之「速成法」。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5神--宗聖上師

25神

「25神」,灌頂經第1卷所說的法門、法苑珠林第88卷有所解釋,灌頂經說持5戒的人,則常有25尊善神擁護其身,是為密宗特殊的法門。

入道學法的人必先學戒,信持「身3、口4」戒法之人,即可稱為賢人,這是專指有學羅漢而言,若更進1步學習戒「貪、瞋、痴、疑、慢」即可修成羅漢道,這是指無學的阿羅漢而言。此為佛陀所傳的聲聞道,後來雖有菩薩乘的菩薩道,亦皆本於此教。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5戒25神--宗聖上師

5戒25神

「5戒25神」,密宗最初所授的5戒,其每1戒都各有5尊神明守護其人,以護持歸依佛法僧。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灌頂經--宗聖上師

灌頂經

「灌頂經」,佛說灌頂經,12卷,東晉帛尸梨蜜多譯。自3歸5戒經至生死得度經集12部之經者。12經皆有佛說灌頂的4字,故名灌頂經。這是從其功德而言,並非灑水灌頂之義。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5大施--宗聖上師

5大施

「5大施」,以上5戒是在家佛教徒所信持,男子名為優婆塞,女子名為優婆夷。但其說法有經、論多種的不同,大毘婆娑論名為5學處,大莊嚴經名為「5大施」,俱舍論名為「近事律儀」。

俱舍論第14卷說:「受離5所應遠離,安立第1近事律儀。何等名為5所應離?1者殺生。2不與取。3欲邪行。4虛誑說。5飲諸酒」。

指持5戒之優婆塞而云5戒,如趙5戒,智舉5戒等。

仁王經上卷說:「有千萬億5戒賢者」。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5戒--宗聖上師

5戒

「5戒」:1.不殺生戒,不殺人。2.不偷盜戒,不取不與。3.不邪婬戒,不犯有看守者。4.不妄語戒,不為無實之言。5.不飲酒戒,不飲酒。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3歸5戒--宗聖上師

3歸5戒

「3歸5戒」,在家的男女最初敬受3歸,次則信受5戒,男子是名為優婆塞,女子則名為優婆夷。

其實「3歸依」本即涵蓋於戒法的1體,也就是接受佛教的教義,遵守佛教教法之意,另開5戒、8戒、10戒,只是方便進趣而已。

在入門所受的科儀上,所唱念的「歸依佛法僧3寶」的戒法,即已完成了「3歸戒」。

佛陀當代並無「3寶」之詞,因此佛陀所傳授的,只有佛寶與法寶,稱為「2歸戒」。

釋氏要覽上卷說:「5分律說:初佛成道,為2賈客及女人須闍陀並5比丘皆受2歸緣,未有僧故」。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3歸受法--宗聖上師

3歸受法

「3歸受法」,3歸依是為在家入道的戒法,宜自師受之,其所受之法,必先懺悔從前的邪非,起純淨的信仰,1心合掌隨師口授:1歸、2歸、3歸,受者隨即亦跟著唱1歸…如此而3唱3歸之詞,名為受3歸。

釋氏要覽上卷說:「阿含經說:於受歸前先須懺悔,然後受3歸」。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5種阿闍梨--宗聖上師

5種阿闍梨

「5種阿闍梨」,名義集第1卷說:「南山鈔說:4分律,明5種阿闍梨:1出家阿闍梨,所依得出家者。2受戒阿闍梨,受戒作羯磨者。3教授阿闍梨,教授威儀者。4受經阿闍梨,所從受經。5依止阿闍梨,乃至依住1宿者」。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

依止阿闍梨--宗聖上師

依止阿闍梨

「依止阿闍梨」,4分律第34卷所說,又名為依止師,比丘新度後,以依止其他先輩比丘而受其監督為法。

此師名為依止阿闍梨。參考5種阿闍梨本文。又指禪家受學參禪之師。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甚深--宗聖上師

甚深

「甚深」,法的幽妙名為深,至深之極名為甚。

法華經方便品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又說:「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探玄記第11卷說:「超情曰深,深極曰甚」。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無上--宗聖上師

無上

「無上」,是指無有能超過於此之意。

善見律第1卷說:「無上者。諸法無能勝也」。

華嚴大疏鈔第13卷說:「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

淨土論註說:「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無上甚深--宗聖上師

無上甚深

「無上甚深」,是無上與甚深的合稱。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5種甚深--宗聖上師

5種甚深

「5種甚深」,法華論上卷所說:

1、義甚深:專指如來所證種智性之義,微妙不可思議。

2、實體甚深:專指如來所證實相之理體,不空不有,非如非異,不可思議。

3、內證甚深:專指如來所得的1切智,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4、依止甚深:專指如來所證真如的法體,遍於1切處,無染無淨,不變不遷,不即不離。

5、無上甚深:專指如來所證的無上菩提,並非1切聲聞、辟支佛等所能思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依 Nidhi--宗聖上師

依 Nidhi

「依 Nidhi」,此為法華論、3藏法數第19卷所說,是投靠依止之意,對於疏者之所依,相對於親者所依為所依而言,是指為物的依止或依憑。「依止」即指依賴止住有力有德之處,而不捨離。

法華經方便品說:「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

此「依止」之意,是5種甚深的第4位,是說如來所證的真如法體,遍於1切處,為1切萬有之所依。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歸命 Namas--宗聖上師

歸命 Namas

「歸命 Namas,Namb,Namo」,梵語:南無,義譯為歸命,此說有3義:

1是以身命歸趣於佛之義。2是歸順佛的教命之義。3是命根還歸於1心本元之義。

平常佛教徒於日課上宣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是以至誠心為表達信心至極之詞。若無此至誠之心,即不知佛教真實義。

起信論淨影疏上卷說:「內正報中,命根為要,故舉要命。屬彼3寶,名之為歸」。

起信論義記上卷說:「歸者趣向義,命謂已身性命。生靈所重,莫此為先。…2歸是敬順義,命謂諸佛教命。」同海東疏上卷說:「敬順義是歸義,趣向義是歸義。命謂命根,總御諸根,1身之要,唯命為主。萬生所重,莫是為先。舉此無2之命,以奉無上之尊,表信心極,故言歸命。又復歸命者還源義,所以者眾生6根,從1心起。而背自源,馳散6塵。今舉命總攝6情,還歸其1心源,故名歸命。所歸1心即是3寶故」。

法華嘉祥疏第4卷說:「歸命者,以命歸投10方諸佛」。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