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即身成佛--宗聖上師

即身成佛

所謂的「即身成佛」是真言宗的根本談之1,是指此肉身可以成佛之意。

菩提心論說:「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故3摩地,於諸教中闕而不書」。

又說:「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3)顯得的即身成佛--宗聖上師

顯得的即身成佛

3、顯得的即身成佛:自身成就3密的修行,而顯現法性的萬德之人,才是真實的證悟。

以此3種「成佛」配於通途之位,則理具成佛為1切的凡夫,加持成佛為3信以上乃至10迴向的行者,顯得成佛為初地以上乃至佛位,3種通為即身成佛之意,猶如台家的6位,通名為即佛。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加持的即身成佛--宗聖上師

加持的即身成佛

2、加持的即身成佛:眾生本覺的功德,與如來3密的加持力相應,而成辦1切佛事之意,依加持的因緣而成佛,是名為加持的成佛。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1)理具的即身成佛--宗聖上師

理具的即身成佛

1、理具的即身成佛:是說1切眾生的身心,本來為2部之體,身為5大,是胎藏界本有的理體,心為識大,是金剛界本有的智德,身心即為2部,故凡夫肉身之外,更無本覺的體性,肉身的當相為大日法身,是名為理具的成佛。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3種即身成佛--宗聖上師

3種即身成佛

真言宗所立的「3種即身成佛」,和「4種即身成佛」:

3種即身成佛:1.理具的即身成佛。2.加持的即身成佛。3.顯得的即身成佛。

4種即身成佛:1.修生即身成佛。2.本有即身成佛。3.本修不2即身成佛。4.絕待即身成佛。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成佛道--宗聖上師

成佛道

「成佛道」,即與「成佛」的意思相同,是菩薩乘的修行人,在因位的萬行究竟,功滿窮盡,而成辦阿耨多羅3藐3菩提,名為成佛。

真言宗所立的有3種、4種的即身成佛,天台宗立有6即的成佛,占察經所說有4滿成佛。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8犍度論--宗聖上師

8犍度論

「8犍度論」,具名阿毗曇8犍度論,30卷,迦旃延子造,苻秦僧伽提婆等譯。

為阿毗達磨發智論的舊譯,以所說的法聚取名論題。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伽蘭他 Grantha--宗聖上師

伽蘭他

「伽蘭他 Grantha」,義譯為結節,教義文字的1結1節。

婆藪槃豆法師傳說:「伽蘭他,譯為結,亦為節,謂義類各相結屬故名結。又攝義令不散故云結,義類各有分限故名為節」。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見 Dars ana--宗聖上師

見 Dars ana

「見 Dars ana」,捺喇捨曩,思慮推求審詳而決擇事理,通於正邪。

止觀第5卷之下說:「1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

俱舍論第2卷說:「審慮為先決擇名見」。

大乘義章第5本說:「推求說之為見」。

止觀第10卷之上說:「作決定解,名之為見」。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8)見犍度--宗聖上師

見犍度

8、見犍度:說斷定的2見,乃至62見等,故名。說諸種邪見的篇章科目。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定--宗聖上師


「定」是指定止妄惑之心於1境處,不使散動,故名為定,是心性的作用。

此有2類:1.生得的散定。2.修得的禪定。

生得的散定之意,在欲界的有情亦生之,與心相應而起,專注於所對的境界的作用。

俱舍論稱為3摩地,以之為大地法之1,唯識論譯為定,以之為5別境之1。

修得之禪定者,為色界、無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習而得之。

如3學中的定學,6度中的禪定波羅蜜,即指修得的禪定。

梵名3摩地 Sama dhi,譯為定,或等。「等持」之意,是指平等、保持心性之義。是為散定唯有心。又有等至、等引的2種差別。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7)定犍度--宗聖上師

定犍度

7、定犍度:說4禪、8定等的禪定,故名。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根 Indriya--宗聖上師

根 Indriya

「根 Indriya」,是指能生之義,更有增上之義,例如草木的根,具有增上的能力,能生幹枝,因而眼的眼根,具有強力,能生眼識,則名為眼根。「信」亦有能生其他善法之力,則名為「信根」。又指人性有生善惡作業之力,則名為根性。

俱舍論第2卷說:「根者是何義?最勝自在光顯名根,由此總成根增上義」。

大乘義章第4卷說:「能生名根」。

俱舍光記第3卷說:「勝用增上,故名為根」。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6)根犍度--宗聖上師

根犍度

6、根犍度:專說眼等的5根、6根、乃至22根等,故名。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大 Maha--宗聖上師

大 Maha

「大 Maha」,摩訶、麼賀,自體寬廣之義,周遍包含之義,又多之義,勝之義,妙之義,不可思議之義。

俱舍論第1卷說:「體寬廣故」。

起信論義記上本說:「包含為義」。

法華玄義第2卷說:「大義有3大多勝」。

玄義第10卷說:「即妙是大,即大是妙」。

止觀第3卷說:「大經說:大名不可思議」。

長水楞嚴義疏第3卷之下說:「周遍含攝,體無不在,物無不且,非因待小當體受稱,故名為大」。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5)大犍度--宗聖上師

大犍度

5、大犍度:說地水火風4大能造所造之法,故名。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行--宗聖上師


「行」之意,是指身口意的造作,又指內心的興趣而表現於外境有如「心行」。

大乘義章第3本說:「內心涉境,說名為行」。

俱舍論說:「行名造作」。

大乘義章第8卷說:「起作名行」。

法界次第上卷之上說:「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為行」。

玄義第3卷之下說:「夫行名進趣,非智不進」。

又從有為法之因緣集起,遷流於3世。

大乘義章第2卷說:「有為集起,目之為行」。

俱舍頌疏第1卷說:「造作遷流2義名行,據此義邊,色等5蘊,俱合名行」。

俱舍光記第1卷之餘說:「若於造作,或約遷流餘4蘊,亦名為行」。

增1阿含經第27卷說:「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4)行犍度--宗聖上師

行犍度

4、行犍度:說身口意3業之所行,專門討論3業道,乃至10善10惡的業行,故名。發智論說善惡行業的篇章名稱。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智 Jn~ana--宗聖上師

智 Jn~ana

「智 Jn~ana」,闍那,若那。於事理決斷。

大乘義章第9卷說:「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境決斷,說之為智」。

唯識述記第9卷說:「忍言智以決斷故」。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3)智犍度--宗聖上師

智犍度

3、智犍度:智是指智慧,本篇專門主說2智、3慧、4智、8智、10智等,故名。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使--宗聖上師

使

「使」也是煩惱的異名,就譬喻而名為煩惱。

世之公使隨逐罪人而繫縛之,煩惱亦隨逐行人。繫縛3界使不出離,故名使。

又使者驅役之義,煩惱能驅役人,故謂之使。

大乘義章第6卷說:「使者如地論說,隨逐繫縛義名之為使。蓋乃就喻以名煩惱,如世公使隨逐罪人得便繫縛。煩惱亦然,久隨行人,繫縛3有,不令出離,故名為使。毘曇成實亦同此說。故雜心云:使之隨逐如空行影。成實說言:使之隨逐如母之隨子。此等皆隨逐之義。有人釋言:驅役名使,於義無爽。但非經論名義」。

法界次第上卷之上說:「使以驅役為義,能驅役行者心神流轉3界」。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結--宗聖上師


「結」是結集之義,繫縛之義,煩惱之異名。為煩惱因而結集生死,故謂之結,又繫縛眾生,而不使解脫,故謂之結。即為生死之因者。

大乘義章第5本說:「結集生死,目之為結。結縛生死,亦名為結」。

同義章第5卷之末說:「煩惱闇惑,結縛行人,故名為結。又能縛心,亦名為結。亦能結集1切生死故」。

3藏法數第24卷說:「結即繫縛之義。謂眾生因煩惱妄惑造諸惡業,而為眾苦繫縛,流轉3界不能出離,故云結」。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結使--宗聖上師

結使

「結使」是指結與使,皆煩惱之異名。擊縛心身,結成苦果,故名結。

隨逐眾生又驅使眾生,故名為使。結有9種,使有10使。

淨心誡觀發真鈔上本說:「結使。成論云:猶如乳母常隨小兒,能繫縛生死故名為結,常隨生死故名為使,即9結10使」。

大乘義章第5本說:「隨逐緊縛,稱之為使。結集生死,目之為結。結縛眾生,亦名為結」。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結使犍度--宗聖上師

結使犍度

2、結使犍度:結使是煩惱的異名,總說3結、5蓋、5上分結、5下分結等,乃至108種煩惱,故名,是分別煩惱的篇章名。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雜說--宗聖上師

雜說

「雜說」,是兼論而無特定宗旨,由1事而兼談其他非單1的話題。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1)雜犍度--宗聖上師

雜犍度

1、雜犍度:雜說4善根,兼論4聖果,旁引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等法,故名為雜。

4分律51卷以下3卷說規定修道資具的篇章。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