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分段來看,可知印度佛教,有著鮮明的演進痕跡,大致可以5個時期來分類,那是:
(1)根本佛教(正法)時期(佛住世)。
(2)原始佛教(像法)時期(佛滅後100年)。
(3)部派佛教(末法)時期(約佛滅後100年~400年)。
(4)大乘佛教時期(佛滅後400年~700年)。
(5)密教時期(佛滅後700年~1200年)。
從原始佛教延傳至部派佛教之後,前進的教團份子,逐漸發現了許多違反佛陀立教的根本精神,促使許多偏激份子的反省,意欲回復佛陀的基本思想。後來這些人,就成了組織大乘教團的發起人。
在大乘佛教醞釀其間,前進派的領袖,是以激發懺悔意識(反省)而興起的,並非加入外來的學術而組成。另外大眾部系統的出世說等派,亦主張緣起說及8聖道的立場,與其他流派遙相聲援。
在此同時,保守派的上座部傍系之中,又有盛傳「成佛道」的教義,無形中給予大乘佛教莫大的鼓舞,和教義上的依據。更重要的是,大乘教義獲得絕大多數的在家人支持。
大乘教義的內容,主要是以「菩薩、波羅蜜、菩提心、10地等覺」,和成佛等為基本思想。強調以身體力行,實踐教義,成為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課題,其中連貫了小乘的「緣起論」和「空說」,意欲實現「極樂」的理想。
另外,「心性本淨、不生不滅、種子」等教義,亦被融合採用。這樣1來,參加大乘運動的組成份子,就越顯得制度化和普遍化。最重要的特色是,大乘佛教打破了「清教徒」的規制,而大量吸收了在家人,這些在家人的活動,使整個教團有了起死回生的活力,帶動教團走向開放的主導領袖,是維摩詰大居士和官方的勝鬘夫人。
由最初的地方信仰,步入普遍性大眾化的信仰,是佛教文化流傳的生機、是社會潮流使然,但走向智慧性的學術探討,則是末期佛教的主流思想。而最後完成統1體系,把古老的教義引入生活化的,則屬密教無疑,這可從印度佛教史的年代,尋出蛛絲馬跡來。
茲列表如下:
由小乘進入大乘佛教以後略年表:
年代
|
小乘佛教期
|
大乘佛教
|
BC 100
|
大眾部末期分裂
| |
C.BC 201-101
| ||
AD 1
|
發智論完成著作
|
(大乘興起最初教典)
|
般若部
| ||
BC第1世紀
|
華嚴部
| |
C.AD 1-200
|
法華部
| |
AD 100
|
上座部末期分裂
|
淨土部
|
C.BC.51-AD100
|
論藏部
| |
律藏部
| ||
AD 200
|
大毘婆沙論完成編篡
|
龍猛
|
C.AD 150-250
| ||
C.AD.100-150
|
提婆C.AD 170-270
| |
羅睺羅C.AD 200-300
| ||
AD 300
|
成實論完成著作
(大乘興起中期教典)
|
涅槃經
|
C.AD.250-300
|
勝鬘經
| |
C.AD 200-400
|
深密經 楞伽經
| |
AD 400
| ||
AD 500
|
改革派再度興起
|
大乘末期密教醞釀
|
270-350彌勒
| ||
CAD 415-700
|
310-390無著
| |
C.AD 450-501
|
320-400 世親
| |
AD 600龍智
|
406-480 陳那
|
C.AD<12>
|
501-700
|
406-550 安慧
|
AD 700
|
530-560護法
| ||
AD 1200密教興起
|
520-645戒賢
| |
AD 1203那爛陀寺被毀
|
600-664玄奘
| |
AD 1600印度神教興起
|
本文出處:中級佛學講義--佛慧上師著作,台灣萬佛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