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中級佛學:5.六度萬行--佛慧上師

6度是凡夫解脫凡俗的頑執,而藉著6種方法達到彼岸的聖境(轉凡入聖),是由外行內證的心境。梵文的6波羅蜜,舊譯為「度」,新譯為「到彼岸」;是說「渡過了生死之海」,而到達了「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之義。
 
由原始佛教歷經部派、小乘、大乘等宏傳,咸認「彼岸」為實有,是必須靈魂脫離了肉體之後,才能依在世的種種功果,而到達的地方極樂世界。
 
但大乘式微之後,保存佛陀的傳教的精華實力派,獲得了普遍性的支持,公開了釋尊「心中」的真實義密教解釋了「不可說」的精神世界。這是個人的「心境」,由實踐8聖道,履行「6度」之後的心態變化,而這心態確是由人的自心體會,無法具體表達的現象。很多人倡行神、仙、佛、魔、鬼的具體「顯靈」,實則偏離正道的本懷。
 
「萬行」是指細行。很多人只知「6度」,卻不明了甚麼是「萬行」。「萬行」是說行為浪盪形骸之義,凡是11動,不經慎思檢點的微細障等。
 
例如:1個受無知的障礙,生起煩惱的人,最容易無端製造謠言,憑空肇事生非,在無意間引人入邪見。這雖不同於放浪形骸,但確是微細障道之過,亦同屬「萬千細行」之罪。
 
「波羅蜜Pa ramita」,又作波羅蜜多,播囉弭多。譯言究竟,到彼岸,度無極,又單譯曰度。以名菩薩之大行者,菩薩之大行,能究竟1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
 
1.檀那波羅蜜Da na-pa ramita(布施):
拋棄1切世俗之物,出家學道。
 
2.尸羅波羅蜜Si la-pa ramita(持戒):
出家受菩薩戒,是1種持戒的行法。
 
3.羼提波羅蜜:Ks antipa ramita(忍辱):
義譯為忍度。羼提為忍波羅蜜之意,是度忍辱之行,為度生死海到涅槃岸之道,故稱為道,新譯為到彼岸。為護戒護教之故,雖遭遇打罵謗辱,亦默受而不起報復之心。
 
4.毘梨耶波羅蜜Virya-pa ramita(精進):
又譯作毘離耶,尾唎。6度的第4位,義譯為精進,本為4正勤之意,或譯為忍辱。
大乘義章第12卷說:「毘離耶者,此云精進。練心於法,故說為精。精心務達,故稱為進」。
法界次第下卷之上說:「毘梨耶,秦言精進。欲樂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謂之精進」。
梵語雜名說:「勤,尾唎也。」
是指持戒清淨,勤學善道之意。
 
5.禪那波羅蜜(禪定):
如前章所說的「正定」,由勤習日久,能調伏5根的邪非。
 
6.般若波羅蜜(智慧):
把心安止於「無生無滅」的真理《道》,自然能滅惡生善,而印證真如法界。
 
以上「6度」實際上是建立在「檀那波羅蜜」1則,世俗人無論如何的「布施」,都無法徹底,根本也談不上甚麼施為,頂多只是象徵性質而已。
 
質言之,世俗人若沒有「出家」的心念,其餘的持戒、忍辱乃至10波羅蜜等,亦無法成立,在最基礎的信念上,亦無法深入。
 
所謂「出家學道」,即心出家,身出家,出煩惱家,出3界家。就是說,未出家的人,不足以言「學道」,更不足以「持戒」,亦不可能「忍辱」,談不上「精進」,不可能「禪定」,絕不可能經由「宗教體驗」,而獲致的「般若」的。
 
所有認知上的理論,隨時都會淡忘乃至消失,空有滿腔理想,畢竟付之於歷史的笑談之中。
 
那麼,何謂「出家」?
 
1言以蔽之,就是「1心出家」,若無此「心」出家的人,不管他跑到哪裡,終究是個凡俗漢,是絕對不可能「入道」的。就是「心」出家,才能無礙於「道」,才能超越煩惱而脫離「3界」,遊履10方毫無障礙。
 
也許,你會問:「大家都「出家」去了,那這社會的俗務由誰來做?
 
當然,所謂的「出家」並非削髮染衣,才能算是「出家」,也不是遠離人群的「俗家」,索居深山才叫「出家」,那些只是個人所執的「1見」而已。就是心有「出家」之念,意即「出世絕塵」的思想,並不侷限於身出家,若身雖出家,而「心」未出家,其與俗漢何異?那也只不過是「形象」而已,任何人都可以打扮的。
 
唯有「心出家」是絕對無法仿冒的,沒有誰能取代的,是「真心」假不了的1種表現。
 
是故,祖師稱讚:頂禮初發心」。
 
總結1句話,唯「1心」出家的人,才能無妨於在家,才有脫出煩惱障網,而超出「3界火宅」。才有資格「論道」「見道」「證道」。
 
1般所謂的「身出家」,只不過是換了居住場所,入了另1個「家」而已。認真追究起來,世間並無「家」可出,但「真心」出家的人,亦無「家」可入,故能無妨無礙的出離3界煩惱的家。
 
世人常言:「懷出世的精神」。此言「出世」的精神,就是真心出家,這是要有出家的「絕誓情懷」,否則,必定生出惶惑不安的心理,難免就要毀謗真理,而造諸「惡業」了。
 
總之,沒有「出世情懷」的人,不足以言「出家」。
 
往後的「戒、忍、勤、定、慧」等,完全是廢話。
 
本文出處:中級佛學講義--佛慧上師著作,台灣萬佛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