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已「成菩提」的大德,是可以「不戒」而自成1格的。但若「未見道」的凡夫,欲學「大德不戒」,那就未免「東施笑顰」,而遺笑千古了。
世俗人是以執己見為「常」,又以習慣性做為衡量1切的標準,故往往急欲擺脫所謂的「常」,因此造作許多「異常」的思想,然後標榜「自我」,或想假藉另1種「異常」,來滿足深藏於內心,甚至連自己也無法發覺的「渴欲」。
這是世人不滿於「自然」生命律的限制,於是想藉「超自然律」的力量,來達到欲心的渴求。但往往因受到主觀意識的暗示,而在無意識(或潛意識)之中,幻現了種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反而增長了無窮盡的疑惑。
這正是佛法所說的「妄念」和「顛倒法」。
由於俗人以異常的「10惡心」為「常」,反而增強了「10惡心」的幻境,故終生追求那「自然律」以外的夢幻世界,寧願捨棄本自珍貴的「如實」心。
雖然有許多人,常常喟歎遺失「自我」,實則,「自我」本自湛然常住,雖歷經煩惱,卻未曾有失。所謂的「遺失」,實際上,是受著「10惡心」本身所創造出來的「迷瘴」,障覆了「自己」所致,根本沒有甚麼「東西」,能遮蔽「自心」的。
但「成道」之人,也不是1出生就「成道」的,他仍然是要經過1番「自我」的心路歷程,然後才從8萬4千煩惱的「障網」中,掙扎出來。故云:悟者為佛。雖然經此1「悟」而能「成佛作祖」,但從凡夫到「成佛」的1段心靈之「路」,卻有如經歷了百億萬年之久。
這裡所說的「心密供養」,是「成道」者為解脫眾生「心苦」的「靈思」反應。他除了要「自心本尊」具足成熟的「德性」之外,還要善知1切法,包括深通如何運用。例如說法的「善巧方便」,和大雄無畏的辯才巧思,當然,更包括無妨無礙的嘻笑怒罵和拳打腳踢。
說得露骨1點,「供養」就是盡心盡力的貢獻社會,服務眾生(密的原則,是暗中把眾生當佛菩薩,密而不令知),至於如何表現,則是唯「佛」與「佛」才能知道的,絕對不是世俗凡夫所能窺知。
所謂「貢獻」、「服務」,是不露不留痕跡(不住相)的運程。
大體來說,「供養」不止於有形的世法,更涵蓋1切無形的形而上的精神「念力」。例如「普門品」的觀世音菩薩,他能侍(供養)多千億佛,經歷數千年而不衰,就是釋尊透過精神「念力」,延伸了他心中無比的悲願使然。
「觀世音」是佛陀欲表大悲(不是悲傷的「悲」)的名相,他不必真有其人,更不必有具體形象,但能夠撫慰不平的心靈,則是事實。
就因為他不必具有形體的存在,凡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障礙,這也是佛陀「見道」的最大悲願流露,才能無限制的使「念力」延伸。
這種精神「念力」,就是不露痕跡的表現,因為,除了「見道」者之外,從來沒有人知道,這位「觀世音」即釋尊的「悲願」本尊的化名。先只是1句「聖號」,不知安慰了多少苦難的心靈(千億佛),更不知止息了多少「惑刀」「欲火」「邪流」…,驚醒了無法計算的「夢中佛」。
明白了這1層甚深義的「人」,才有資格言「供養」。至於有人自命「觀音轉世」,以及杜撰了「車載斗量」的「觀音靈異錄」等等,誠如金剛經所說的,是「謗佛謗法」的罪人了。
總之,心密供養是歷萬世,遍10方而不衰朽的慈悲3昧(定),他展現了「自心本尊」,無上的威德。
(2)內外供養
除了前述的「3密供養」之外,又可細分為「內、外」2種供養。
內供養:此謂「內」者,即指精神上的心靈滋養,包括增長「道心」的1切智慧「食糧」。
例如持戒、懺悔、8聖道、6度、4攝法,乃至實踐5大願等,都是對「自心本尊」的無上供養。甚至專攝「1念」,亦能成熟「道心」,攝受無盡勝妙的法味禪食。
外供養:這是指宗教行為上的活動,例如燈燭、鮮花、香水、檀香、器物…等,所設計的氣氛。
此「外供養」當然也包括唱誦(聲樂)、舞蹈、技藝等民俗表演,是屬於宗教儀式的1環。由於時代性與民族性的需要不同,在宗教的行為表現上,就繁簡不1了。但許多流俗變質,和毫無意義的宗教儀式,自不可與此「供養」相提並論。
(3)眾生供養:
「成道」的人,既非「死後往生」,那麼,他的色身(肉體)就必須依賴食物,才能存活,這1點,所有的人都是1樣的。
當然,「成道」者並非外太空來的「ET」,更不必遠離塵囂,索居山林。
這種「成道」的概念,芸芸眾生是不易接受(難信難解)的,唯有從日常生活的不斷提示,經由各種媒體的傳布,以及無數「成道」(以佛引佛)者的生命投注,引發繼起的生命參予,才能完成鉅大「工程」。若單靠1~2人之力,自劃「圈圈」的界限,則1切「悲願」,永無實現之期。
進1步說,凡自以為「神力」能度化眾生的觀念,亦可證明其人,尚在凡夫的妄念階段,即未成熟「道心」,未超越3界火宅的輪迴中人。
生命存在的生活方式很多,各人都必須為自己的生存,盡心盡力的付出。從士農工商等百業營生看,這人間的生活,只是經濟(物質)和精神思想的運作,縱使人間的言語行為,亦即精神活動的表現,而1切人間的苦與樂,悲歡離合等現象,都是心(精神)物接觸之後,所產生的結果。
人與人的接觸,必然會形成社會關係。給這人間社會平添壓力的,不外乎物質和權力(政治)的平均分配。人心1旦「不平衡」,這社會必然會激起風浪,繼而造成永無休止的爭端。----待續
本文出處:中級佛學講義--佛慧上師著作,台灣萬佛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