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高級佛學:教王--佛慧上師

所謂「教王」亦即「法王」之意,佛於萬法中皆獲得自在,故稱為法王。
 
法華經譬喻品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同經藥王品說:「如來是諸法之王。」
 
密教所依據的大毘盧遮那(大日如來),雖然有宇宙本體論,和眾生個體論的2義,但若單獨以「自己」真如法性,以開顯的「原始佛性」論之,這所謂的「本體」,就是第8「阿賴耶識」的具足成熟,才能夠轉由具備自主支配能力(自在轉世)的第9「阿摩羅識」。到此境界才可稱得上真正的「成佛」者。第7的「末那」還具有「塵染」分別爭執的法執,就是「我法」2執,而「阿賴耶識」也同樣存有「道執」「空執」,雖然有能力脫離「塵沙」2惑,但終究難免執於「知障」「法障」,終非究竟。
 
因此,密教在第8「阿賴耶識」之上,另外建立了第9識的「阿摩羅識」心王。
 
依下圖解次第區分為眼、耳、鼻、舌、身、心、末那、阿賴耶、阿摩羅。
 
這裡所說的「阿摩羅識」,就是指毘盧遮那的自性輪而言,是經由純淨的「阿賴耶」所提升的,必需是「菩提輪」成熟之後,才可能到達的境界。
 
表面上看來,以上這9識,好像是層次分明,階段互異的分離狀態,其實這是混雜融攝1體(染淨1如)的,只是為究理探源的方便,才把它做系統性的分解。
 
用這種方式研究,使學者易於理解密法中的深奧術語和整理出1條明朗的思路。
 
雖然「阿摩羅識」成為眾生的「真理」指標,以及諸教翹企的歸向,但它絕對不是由外而來,或由「天神」所賜的,是從1~1凡夫本身所具有的「本體」提升上來的。也就是所謂「冥冥之中」的「主宰能力」,把煩惱痛苦的眾生,亦步亦趨的導引,走向幸福生命的光明境界。
 
只是因為眾生在凡,為「業」所障,有人甚至終生不識自家本來樣貌。
 
如果從另1個角度來探討,則1切日常生活的行為當中,也同樣可以探尋到受塵所染的「原始佛性」,雖然受煩惱烏雲所蔽障,但人際關係中的種種關愛,也都是這個「阿摩羅識」的自然顯露,雖然凡夫不能洞燭真智,但是已經快要接近「道」了。
 
這裏所說的「教王」即指第9識的「阿摩羅識」而言,就是「心王心數」之意。密教的教學方法,就是依此理論為根據,要使所有人類「頓然醒悟」,做為自己真正的主人(當家做主,不受塵染所障,更不是教人氣燄囂張或專橫跋扈),也就是佛法的最終目的自由自在,了脫生死。
 
在經過堅苦的「3密」訓練的行者,是很容易觸動「阿摩羅識」,使潛在的靈性,能夠渾然的自覺省悟。這是透過手印、真言、觀想的暗示(1種完美人格()的設定,使達到心想事成的過程),縮短了行者的摸索學習的時間。
 
1方面,又增加經典教義的剖析,促使行者自動啟發(1種自發性的體悟)心中潛藏的自然智(即智慧中的智慧),具足成熟。但是,很多行者在開發「阿摩羅識」的過程中,常常因7識前的種種劣執,以致障礙了最後的成功。
 
密教行者雖然在凡夫地修學「3摩地法」,但是能夠順利的在此生當中具足成熟者,畢竟是少之又少。
 
有很多失敗的例子,可以歸納探究其原因,那就是有太多世俗的「染惑」無法滌淨,雖然得到了無上的密法,但卻是修1法而忘1法,得1智又忘1智,往往不能深入「3摩地」,自利利他。
 
1成敗的關鍵,完全在於凡夫難起悲願,真心難發。
 
綜觀以上所述,悟者(佛)是1種「起而行的表現」,就是在「起而行」的當下那1刻,已經建構起佛教最深刻的「教」義,所要表達的內心之「王」的「極樂藍圖」。
 
所有的1切屬於人間的煩惱與痛苦,就在瞬間轉變成超越凡俗的「道」(轉煩惱為菩提),是1種世人永難理解的「無比的力量」「永恆的慈悲之心」所散發出來的「光能與熱能」,更是1種「永恆的慈悲之愛」,超乎想像(第6感)的自由與自在(不是死亡的快感),並且感受到實在的「內在寂靜之樂」。
 
佛慧上師 手稿
 
本文出處:高級佛學講義--佛慧上師著作,台灣萬佛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