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中級佛學:13.唯識宗--佛慧上師

佛教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曾激起無數的思想衝突,遂滋生許多流派,而各派的獨立發展中,都有1致的立場,那就是「解脫煩惱」,這是各宗共同的信念。
 
佛陀1生傳教,說得最廣泛的,就是「唯識」的妙理,它全部收集在「解深密經」等6部大經之中,做為大乘各派的教義。
 
「唯識」是指吾人這1身,由眼耳鼻舌身意等,6種感覺器官所組合而成,此肉體對外在世界的物質環境的感受,而生出種種複雜的變化。
 
不管是外在環境的影響,或內在的因素,此2者都對吾人的生存,和種種心理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
 
約在佛陀滅後900年左右,中印度的阿踰闍國,出現了1位名叫「彌勒菩薩」的論師,致力弘揚「瑜珈師地論」「大乘莊嚴論」「辨中邊論」「金剛般若論」等唯識法門。又羅集了「對法論」「顯揚論」「5蘊論」「百法論」「唯識30論」「唯識20論」等,幾乎全部有關「唯識學」的教義,他都極力的加以闡釋,始建立唯識宗的基業。
 
此宗是由唐朝的玄奘大師,於貞觀年間,引入中土的。玄奘遊學5印度,初從戒賢論師學「大論」以及「10支論」之中的奧義,最後在歸國前,又得到護法大師所著的「成唯識論」草稿。
 
回國後,翻譯梵文經典約70餘部,再傳弟子窺基,基又傳慧沼,著成「唯識了義燈」,沼又傳智週,至此奠定了中土唯識宗的大義。
 
此宗是以「解深密經」為本,總攝「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毘達摩經」「楞嚴經」「厚嚴經」等為輔。
 
又攝入「勝義諦相品」「心意識相品」「1切法相品」「無自性相品」「分別瑜珈品」「地波羅蜜多品」「如來成所作事品」等7品義理,作為「解深密經」大綱。
 
另外又以「瑜珈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論」「集量論」「攝大乘論」「10地經論」「分別瑜珈論」「辨中邊論」「20唯識論」「觀所緣緣論」「阿毘達摩雜集」等11部論藏,作為宗義的依歸。其教義因深受「瑜珈師地論」的影響,故又名「瑜珈宗」,又「唯識論」所闡明的義諦,多屬法相法門,亦名「法相宗」,復因玄奘師在慈恩寺中譯經,故名「慈恩宗」。
 
「唯識」之義甚深,1般人不易生信,而觀察宇宙萬象的變化,其1切運作過程,都有1特定的無形軌則,稱此軌則為「唯」1不易的「識」。
 
不論大大小小的存在現象,都受著既定原則為限制,但彼此又密切得不可分,每1事物的「生滅」變化,無不彼此的互為影響牽制。
 
例如吾人的1生,由出生到老死的過程,雖然看似1己之事,實則與家族間和環境上的任何人、事、物,乃至和吾人生存無關的春夏秋冬,有著息息相關的「因果」關係。
 

本文出處:中級佛學講義--佛慧上師著作,台灣萬佛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