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初級佛學:11.信解行證願--佛慧上師

1切宗教信仰,無不由1個「」字深入,凡捨此「信」字絕無任何宗教信仰成立,何況佛教信仰是依「信」、「解」、「行」、「證」、「願」等,5大原則所建立的。
 
:絕對深信4諦、12因緣、5蘊和合等,宇宙萬象存在的理論,和生命和諧解脫困惱的真理。而佛教不同於1般神權宗教之處,就是神權宗教建立在罪與罰,以及「神威」的絕對不容冒犯。佛教教義的平等觀,與平實的道理,是無絕對的「神權」可執取,故1般佛教徒在缺乏堅信的狀態下,很容易被自己的惰性給瓦解(信而無解增長煩惱)
 
:世俗人信佛教,通常都懷抱不正確的心,又缺乏正確的了解,都以1無所解,或以1知半解的心態,或聽聞曲解的理論,或接受不實的蠱惑,在加上自以為「全部」了解,輾轉又將錯誤的觀念,經過誇大的渲染之後,強迫的推銷給別人。
 
最後又將卓越的「無我」思想,推給了莫名其妙的神話勢力,這正式「棄主為奴」的最佳諷刺(解而無信增長邪見)。
 
:就是徹底實踐之意。有了正確的認知()之後,必需堅決去履行,依確實的8聖道、4攝法乃至6度萬行等,徹底無疑惑的實現之。
 
但無論如何,信字的第1步若走錯了,自己未發現或經人指導(糾正),仍然我行我素的不肯修正,則日後的1切發展,必定是千差萬錯,且要註定錯得無可救藥。行是包括思想與行為,要以深信不疑和徹底了解做基礎,否則,未蒙宗教之益,即已先受其害,這恐怕並非人類的最高福祉。
 
:是堅行之後的證實,及證明所信之理確實,所了解之理並無唐突,這就非親自去體驗不可了。吾人所談的宗教信仰,絕大多數是空幻而抽象的概念,對宗教教義頂多也只侷限於人云亦云,或經過誇大的神話故事而已。世人對各宗教的理解,都屬於「先入為主」或「1廂情願」的認同,缺乏可資印證的實據。因此,縱然已知疑惑而永無答案,亦能勉強的接受,或轉而尋找其他自我安慰的理由,或乾脆故意避開疑問。但這些疑問卻越堆越多,終其1生,也無從印證起,更遑論「最真實」的教義。
 
:前面的信、解、行是互為因果的。即深信澈解之後的人,才能實行(實踐)不退悔,而證明信、解、行,無誤的人,亦能生出絕對性的「深信」和「澈解」。把自己(或多數人)確認為真理---可以反覆實驗、顛撲、不破---的教義,廣為介紹,讓他人解脫1切苦惱,是任何宗教信徒的忠心願望。
 
「願」會產生無比的力量,更是佛教「渡化眾生」的終極目標,亦是履行教義的無上後盾。但此「願」若缺乏「深信」和「澈解」的條件,則是空幻的夢想,若無實際的身體力「行」,也會變得抽象和不實在。如未經「證」實,則此「願」就變成了累贅的包袱,其心理因壓抑過重的負荷,顯然就要變成宗教的逃兵,而自置於1切皆無(斷滅)的自我麻醉的深淵。
 
願是依出世之心而成立的,其義是經過自心的洗煉之後(入世),再行「渡世人」的積極心態。願的要義有5,簡述如下:
 
眾生無邊誓願度
因見眾生沉淪無邊苦海(煩惱如海),而願已自內證的真理,去幫助他解脫。度眾生也是培養自己內在的圓滿智慧,因此度他和自證是相輔相成的。
 
福智無邊誓願集
眾生的生命與自己的生命,在本質上是平等無異,故我度眾生之時,也從眾生之中學到了智慧,這正是熱心助人,所獲得的福氣和真正體會。
 
法門無量誓願學
如來法藏廣大無邊,為要引渡幫助苦難眾生,就必須學有專長(佛法),以便使自己有微妙觀察眾生的真智慧。
 
如來無邊誓願侍
眾生未悟之前是凡夫,但他若能悟,也可能比自己更高明,當然以眾生皆有佛性,做為當今的如來再世,以服侍他的態度去親近他,則再頑劣的「敵人」,也會成為最好的法侶,使自己意欲度盡無邊眾生的願望,能夠早日實現。
 
菩提無上誓願成
菩提譯為「道」,而此「道」正是正覺圓熟的最上成就。可是光說不做,則永無完成之日,理論不正亦成「邪道」。故此「道」之成與不成,完全操在那無從捉摸的「1心」了。
 
反過來說,只要能達成前面4個「願」望,那麼,此道就不待成而自成了。
 
本文出處:初級佛學講義--佛慧上師著作,台灣萬佛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