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化解阻力--佛慧上師

萬佛歸宗宣導課程004
 
化解阻力
 
    1個家庭或公司,大約過1段時間都會「整飭粉刷房子」或調整營業方針與策略,也都會有來自家庭成員和公司股東的不同意見,從「估價、選材、施工」到完成的過程,例如「選日宴客、重新開幕」,都必須克服各種不同意見,這些不同的「反對意見」即名為「阻力」。而所有「阻力」都含有不同的個人情緒與認知上的落差,在家庭上可能只有經濟能力和個人品味的問題,但是在公司上則涵蓋了「利益與前景、責任與業績」的衝突因素。
 
    大乘密教也如是,必須不斷的更新作業方式,和制定因應不同時代所需的政策,也當然會遭遇來自內部更大的阻力。但是,除非大家願意坐以待斃,否則排除阻力以完成大業,是每1個成員所必須全力以赴的任務。
 
    首要之務是「認清標籤」,什麼職位擔任什麼工作,以及負擔什麼責任,有能力者很自然就會脫穎而出,無法勝任者也同樣會逐漸隱沒,如此才能使整個教團充滿生命力,和不斷的年輕化。
 
  觀察因果:基本上,教團是強調「因果」的組織《不信「因果」者可能也待不久》,而且是以「發菩提心」為宗旨,並無強制參予的規定。此謂「觀察因果」之意,是有關信仰的根本大義,即「菩薩畏因、眾生怕果」的理論依據。
 
  什麼是「菩薩畏因、眾生怕果」?《請參照附件4聖諦-1-2
 
    凡心起動念即是「因」,順此「因」而動即成為「果」,從「心念」的觀察即知其後果會如何了。反之亦然,是從果尋「因」,已成為事實的「果」即知其當初的「心念」之歸結。這是佛教哲學的因果論,與世俗因果論不同。
 
    例如:時下年輕人有施暴的殘酷行為,早在20年前我即有預知,是從當時的社會行為觀察而得知。我看到當時的青少年「喜歡龐克頭」,那表示「心靈空虛到極點」的「反社會行為」表現,當他們長大以後就會付諸行動。
 
  這與教團有何關聯?
 
    凡是以「宗教」為目的者,都負有指導社會意識行為的職責,否則即失去作為宗教信仰的價值。當時南部某寺院的1位女住持,年紀約只有30歲左右,她從銀行領了30萬元回寺廟,結果卻被跟蹤而來的強盜給砍斷了拿錢的手。又有許多寺廟遭遇偷竊、搶劫或被騙的事件,那表示歹徒已經不畏懼「神明」了。
 
    在世界任何地區,都不可能發生「神明的家」被偷竊的事件,和作為象徵「神」所居住之處,有被騙或遭遇搶劫事件--除了宗教戰爭。台灣人之敢於侵犯「神威」,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學校與媒體的不當宣傳「無神論」,以及更多佛教師公然宣導「佛教為無神論主義」有關。
 
    如上所舉,只是說明宗教本身缺乏組織性,和作為領導社會意識的宗教師本身,若無基本意識概念是危險的,也是盲目和不知道宗教為何義者。多數佛教師只知道佛教不過是吃齋唸佛而已,不知道有什麼高深的學理,當然無法匡正社會。
 
    本會1直以社會改革者自居,多年來只從事社會文化、民主的改革,但卻忽略了本身也需要改革,更何況在兩岸「政治統合」之後,佛魔之戰才要開始。
 
                                                 佛慧上師手稿  1/27/2545

本文出處:http://www.voto.org/menu.files/Budasay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