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大密宗相應法--佛慧上師

大密宗相應法
 
    台灣萬佛會自從25131971》年125日宣佈成立起,我就把最深奧之佛教哲理,簡化為通俗可行,和易於了解之現代語,引導更多盲修瞎煉之人,能快速體會並融入其中,深受法益。
 
此相應5法是1虔誠,2恭敬,3感恩,4慚愧,5懺悔之5法,以此5法能感召出世間之福,更能通達於悉地之方便,最為快速而安全之故。
 
虔誠
 
    此為大密宗5種入門修道軌則之第1。虔誠是指歸命至誠至信之意,真言宗所立至誠之信心,以此至誠之心無論現世或來生,皆可累積無上資糧,發此真實之願,即使往生也不至於墮入3途。
 
1虔誠之心而皆含攝其他4法,若失此1虔誠心,則其他4法亦皆無是處。
 
恭敬 
 
    此為大密宗5種入門修道軌則之第2。是指謙退則恭,推尊其德為敬之意。如法華經嘉祥疏2所說:「謙遜畏難為恭,推其智德為敬。」
 
釋氏要覽中:「4分律云:汝等比丘,於我法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戒本說:若比丘不恭敬,犯波逸提罪。」
 
恭敬施是重要之心行,也是31。例如向其他人之行為,皆應如面見佛寶1般恭敬禮拜等。智度論12:「恭敬施者:信心清淨,恭敬禮拜。將送迎逆,讚歎供養。如是等種種,名為恭敬施。」
 
此恭敬也是主要修行《4》之1。例如恭敬經之所說:恭敬具威儀,具學法,乃至為通達於涅槃之本源。舉凡日常生活之表現,皆含有敬上慈下之心行,對於尊長恭敬供養,對於晚輩或下屬常懷1切慈愍愛念等。
 
    觀無量壽經所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10善業。」即為此意。淨影觀經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者,敬上之行,慈心不殺者,慈下之行。」
 
對於教內之恭敬則名為「敬田」,是指對於佛法僧之3寶恭敬供養,則生無量之福分,故名為敬田。例如優婆塞戒經3稱為:「功德田。」3福田1
 
止觀10下:「上不見經佛敬田,下不見親恩之德。」
 
恭敬也含有最高之「敬順」之意,即指敬他順他之命。如法華經安樂行品所說:「敬順佛故,發大誓願。」若有此心行,自然就會流露出對親人之敬愛,如無量壽經所說:「父子兄弟夫婦室家,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秘藏記末
 
修學這種恭敬之法,即名為「敬愛祈禱法」,是密宗5種壇法之1。所謂「祈禱法」是請諸佛菩薩愛護之修法之意。若祈禱1家親屬平和所用之修法,則名為敬愛祈禱法。
 
 聲聞乘之原始教法中並無祈禱之法,大乘顯教中如金光明經仁王經雖有其意,而修法之儀軌並不全備,獨於大乘密教則齊全。密宗之祈禱法,也隨著各種不同事件而千差萬別,最主要之祈禱法有4法。此4法者,1息災法,2增益法,3敬愛法,4調伏法(建立儀軌秘藏記)。
 
這是諸佛菩薩及諸明王諸天等各有其本誓,因應其各自本誓而修法,故而感應皆不空,是名為祈禱《護摩》法。此祈禱法之由來,本由古代之吠陀瑜珈而出,吠陀瑜珈之第2名為耶受Yajus,詳述各種祭祠祈禱之法。
 
西域記2:「2為祠,謂享祭祈禱。」
 
毘奈耶雜事47:「為求子故,祈禱神祇。」
 
所謂敬禮Vandana,是恭敬禮拜,也即禮拜佛法僧3寶。
 
毘奈耶雜事1:「見老婆羅門,即云跪拜。若見苾芻,便云敬禮。」同15:「凡是口云我今敬禮,但只有口業申敬。若當時曲躬口云畔悌,此雖然是禮敬,然而並未具足。實際鄔波離,於我法律,有2種敬禮。云何為215輪著地,1者兩手合十。而皆口云我今敬禮,彼云無病,若不爾者,俱得越法罪。」
 
法華懺法:「1心敬禮101切常住佛。」
 
義林章4本:「言敬禮者:虔恭名敬,軌儀稱禮。諦發殷誠,屈儀褒讚。申虔恭之道,標敬禮之名。又起殷淨心,策殊勝業,申誠歸仰,故名敬禮。即通3業,諸教說稽首之意者,藉身業之稽首,申3業之敬禮。」
 
義林章4本:「古云南牟,即是敬禮,應言納慕或納莫。」
 
感恩
 
此為大密宗5種入門修道軌則之第3。由前之恭敬行能感召其果,是由作各種之善業因而招某結果。戒疏4說:「因不虛設,必能感果。」因此也可以說是無上「恩田」《3福田之1》是指供養父母師長有恩德之人,則能生長福芽。優婆塞戒經3說:「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尚。」俱舍論18也說:「害父母,是棄恩田。如何有恩?身生本故。」
 
因此之故,更進1步形容為「恩河」,是譬喻3寶之濟拔有如慈恩之河。性靈集8就說:「恩河深而無底,德山峻而衝天。」而為了回報此廣大之恩,名為「恩度」,是指出家為實際報恩之稱。張無盡東林善法堂記說:「以弼恩度而為上首。」
 
若有此甘恩之心行,即能體會3寶之恩如海,是譬喻「4」之廣海。性靈集7:「以益自他,以酬恩海。」
 
這裡也必須分辨世出世之2法,若世法則名為「恩愛」,是對於父母妻子之間互相感召恩溺愛之情。無量壽經說:「恩愛思慕,憂念結縛。」圓覺經說:「1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
 
因此世俗之貪戀恩愛則成為恩愛之奴役,譬喻為毒刺。長阿含經10說:「3界無極尊,能斷恩愛刺。」普賢觀經則說:「色壞汝真,為恩愛奴色,使汝經歷3界。」若能跳脫此「恩愛河」,就已經離道不遠了。佛法最常將此「恩愛」譬喻為深不見底之河。智度論1說:「已度凡人恩愛河。」又將恩愛譬喻為「煉獄」,形容此世界之人常為恩愛所縛,不得自由。長阿含經1說:「離於恩愛獄,無有眾結縛。」
 
在出世法之修持意念上,即為無漏之「恩德」,若能持此無漏之施恩惠於他人,才能算是有德。大日經6說:「常念恩德,生渴仰心。」這是說施者能以無漏之施,而受者又能以感此恩之德,即為清靜之淨土,2皆獲益。心地觀經8說:「佛於眾生,有大恩德。」是指如來31,有恩憐--恩愛憐愍之德。心地觀經3說:「母亦恩憐,不棄遺。」
 
慚愧
 
 此為大密宗5種入門修道軌則之第4。這是凡夫入門修行之最初,有如清掃污糞1般,必須從自心深入修此「大善地法」,徹底理解原始佛教所說「10善心所」之深刻涵義。這裡所說「善地、心所」之意,都是從自己反省做起,羞恥自己罪過之精神作用。
 
「慚」與「愧」是說自己有過而羞於面對他人,如大乘義章2之說:「於惡自厭名慚,於過羞他為愧。」所謂修道也是從自我實踐做起。
 
多數人都知道佛法即為心法,但卻不真正懂得心法是什麼,此謂「大善地法」是從原始佛教之75法中略出10法,如俱舍之心所法46,即信等善心所10個,因為這是與1切之善心相應俱起之故。稱1切之善心,名為大善地。
 
10個心所,是入道根基,既入道已,必安頓其心於「大善地」所有之法,故名為大善地法。即除糞10法:1信,2勤,3行捨,4慚,5愧,6無貪,7無瞋,8不害,9輕安,10不放逸。

密宗1切之修行以建立此「善心」為主要課題,心常懷此慚與愧之2法,及無貪等之3根為善之自性,與之相應而起之1切心心所,即名為善心。
 
所謂3善根即1無貪,心無貪欲,唯識論6說:「云何無貪?於有有具無著為性,對治貪著作善為業。」
 
2無瞋,遭違逆之緣而心無瞋恨之念。唯識論6說:「云何無瞋?於苦苦具無恚為性,對治瞋恚作善為業。」
 
3無痴,是說心無痴惑,能明瞭1切事理。唯識論6說:「無痴於諸事理明解為性,對治愚痴作善為業。」人人若能修此3法,即名為賢人或善人,是深信因果之理而行善事之人,然後才可能言論其他。例如無量壽經所說:「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
 
觀察世人所感召之痛苦,皆與此無慚無愧之心態有關。
 
 梵語:阿紇里Ahri kata是指作惡而自心無羞恥感之意。唯識論6說:「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俱舍論4說:「於所造罪自觀無恥,名為無慚,觀他無恥說名無愧。」
 
多數人也由於懷此無慚之心修學佛法而成為外道,因此,許多外道妄計1切罪福皆是大自在天之賜福,並非人間之所能知,大大鼓吹自在天之縱欲喜樂事,說眾生信其道則能安樂,若瞋其道則受苦報。並強調人間之罪福,說1切皆繫於大自在天之意旨,生死皆掌握於大自在天之權柄,信其罪福即使犯罪也不必慚愧,都不會墮於惡道。反而說不信其罪福而懷有慚愧心,也會墮於地獄云云。
 
懺悔
 
 此為大密宗5種入門修道軌則之第5。「懺」是指陳露先惡,「悔」是改過往而修來。但是此「懺」字為梵語懺摩Ks amayati之略,並非漢語,因此台宗不取。4明之金光明經文句記3就說:「懺悔2字,乃雙舉2音。梵語懺摩,華言悔過。」於是改用「悔過」之詞,其實並不失梵語之本義。「懺摩」之意,是請求他人忍恕包容之義,又指發露自已所犯之罪,是梵語提舍那矣Des ayatiDes anakarani ya,譯為坦白陳說己罪。

    玄應音義14:「懺悔,此言訛略。書無懺字,正言叉摩,此云忍。指容恕我罪。」
 
    南山戒疏1下:「懺悔,悔是此土之言,懺是西方略語,如梵本說懺摩。懺字非蒼雅所陳,近俗相傳故耳。」
 
    寄歸傳2:「舊譯懺悔,非關說罪,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悔乃東夏之字,追悔為目,懺之與忍,迥不相干。...恐懷後滯,就他致謝。即說懺摩之言,必若自己陳罪,乃云提舍耶矣。」
 
    有部毘奈耶15註:「言懺摩者,此方正譯當乞容恕,容忍致謝義。若觸誤前人,欲乞歡喜者,皆云懺摩。無問大小,咸同此說。若悔罪者,本云阿缽底提舍那A pattides ana,阿缽底是罪,提舍那是說,應言說罪。云懺悔者,懺是西音,悔是東語。不當請恕,復非說罪,誠無由致。」
 
    慧苑音義下:「懺悔謂懺摩,此云請忍,謂請前人忍受我悔罪。」
 
    梵語懺摩Ks amaya譯為忍恕請求,是祈求他人忍恕於己之辭。寄歸傳2說:「懺摩乃是西音,身當忍義,口說為懺摩,意是請恕。」但是舊譯家通翻譯為悔,並無懺字。資持記中之3:「梵語懺摩,此翻悔往。」
 
因此修道之人所穿之衣服,多採自野麻所縫製之衣服,名為懺悔衣。4分律開宗記3末說:「懺摩衣Ks auma,野麻作衣。」西域記2說:「搓摩衣,麻之類。」
 
密宗修聞持法時,經常把懺悔列為重要儀軌之1,後來就形成了諸尊法通用之「懺悔文」,是要讓1般人能理解其義,多採用白話文行之,例如普賢行願品所說:「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1切我今皆懺悔。」此文1經流通之後,就成為大家通用之懺悔文了。
 
在實踐派佛教之中,無不稱頌懺悔功德者,因為懺悔己罪,除了具有洗滌因無知所造之罪,也是努力精進不懈怠之唯1要法。心地觀經1說:「若覆罪者,罪即增長,發露懺悔罪即消除。」業報差別經認為是唯1拔罪之根本法:「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
 
    4分律毘尼增1法:「佛告比丘言:汝自懺悔,於我法中能至誠如法懺悔者,便得增長。汝懺悔應生厭離心,汝比丘至誠如法懺悔,我為受之。」
 
    為了行持方便起見,我將各種繁複之法要,濃縮成為易持易記之口訣,以便於在共修後講解。最常使用者約有以下幾種:
 
3業懺悔法,是說懺悔之最短最淺略之3種方法:1無生懺悔,2取相懺悔,3作法懺悔之3種。「無生」是指意念不起惡,「取相」是指身口之表達,「作法」是指必須隆重開壇舉行各種法會儀式。
 
法華懺悔法於法華5懺悔中,除第1之懺悔,其餘勸請等之4悔。法華懺法之儀式,於前先修6根段之第1懺悔,故於後唯只修4悔。
 
出家懺悔法比丘懺悔罪時應行5種之方式。1著袈裟,2袒右肩,3右膝著地,4合掌,5禮大比丘足,誠懇發露自己所犯之罪名。
 
密法懺悔真言宗略普賢之10大願而為5種悔,又除勸請而加發願合為5大悔,是為了成就大誓願之故。
 
瑜珈懺悔法,此為修法華3昧者所依彌勒問經、占察經、普賢觀經等之密意,說此5種之懺悔法,使於晝夜6時修之,又名為65悔:
 
1、懺悔,發露已往之罪而誡將來。
 
2、勸請,勸請10方如來以轉法輪。
 
3、隨喜,於自他1切之善根隨喜讚嘆。
 
4、迴向,以1切所修之善根,迴向於眾生,又迴向於佛道。
 
5、發願,發4弘誓而導前之4行,此中只有懺悔之名,雖僅列1則。
 
至於其他4法,通名為悔罪滅惡之意,故亦單略名為悔法。如止觀7說:「唯法華懺別約65悔,重作方便。」
 
輔行74:「雖有勸請等4不同,莫非悔罪,故名5悔。」
 
修懺要旨:「所以悉稱悔者,蓋皆能滅罪故。勸請則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隨喜則滅嫉他修善之罪,迴向則滅倒求3界之罪,發願則滅修行退志之過。」
 
3昧行法:「採法華普賢觀及諸大乘經意撰此法門。」
 
若想於短短之生命中快速修成正果,至少必須做到時刻分秒不忘7種懺悔心,才能算是與道相應,若於日常功課進行懺悔時,首當生起7種心:
 
1、生大慚愧心。我與釋迦如來,同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來,已經劫數,我猶輪轉生死,無有出期,以此為慚愧。
 
2、生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業,常與罪相應,以此因緣,命終之後,應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之苦,以此為恐怖。
 
3、生厭離心。我等於生死之中,虛假不實,如水上之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此身為眾苦所集,1切皆不淨,以此為厭離。
 
4、發菩提心。欲得如來之身者,當發菩堤心,救度眾生,身命財無所吝惜。
 
5、生冤親平等心。於1切眾生,無冤無親,起慈悲,無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為懺。
 
6、生念報佛恩心。如來往昔在無量劫中為我等故,修諸苦行,如此恩德,實難酬報,須於此世,勇猛精進,不惜身命,廣度眾生入於正覺,以此為念。
 
7、觀罪性空。罪性本空,無有實體,但從因緣顛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內外,非中間,本來為空,故罪亦無有,以此為觀。
 
結論
 
省視當今之台灣社會亂相叢生,而密法簡單易持,若能擴大普被群倫,則眾生皆能受到法雨滋潤,解脫各種主客觀之因素,即能化解諸如家庭暴逆事件,於今生今世脫離1切業障之苦悶糾纏,進而成就更大更輝煌之事業。
 
    值此台灣萬佛會重整旗鼓,重新再出發之際,希望大家都能以此宏偉易通之無上大道,作為自我精進之日常功課,以期達到聖化自我之最高境界,才有擴散大悲磁場之可能。勉之。
 
     佛慧上師 手稿7/22/2545

     本文原始網址:
http://www.voto.org/news04.files/0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