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食無3枝應菜就想當法師,食無3把應菜就想上西天。
扁政府喊出「知識經濟」還不到3天時間,就消風得無影無蹤了,徒留下浮光掠影的笑談之餘,恐怕還會有許多頭痛的後遺症。
「應菜」是1種水生植物,只要有水的地方,它就能生存,而且每當颱風過境,菜價飛揚的時候,它就會發揮及時的價值。但是,平常卻被當作「下賤食物」看待,有錢人不屑1顧。
「應菜」在台灣歷史上,和蕃薯的價值1樣,救過不少先民,才能有延續子孫的今天。台語用「應」字來感恩其德,有其淵遠的典故。
第1個「應」是「感應」之義。傳說在1萬多年以前,先民遭遇到1次很大的旱災,餓死了很多人。於是,仙人阿立就向天神祈禱,後來天神給了阿立1些種仔,叫他分給族人,泡在路邊的水池裡面,不久就長出了綠色的蔬菜。大家為了感恩天神與紀念阿立《阿立姓「應天」之故》,就取名為「應天菜」。
第2個「應」是「應時」之義。台灣除了經常受到旱澇的災難之外,也遭遇過5次被強權佔領的痛苦,每次被砲打的時候,除了死很多人,還會連帶的發生經濟大蕭條,物資全被侵略者拿走了,大家只有食蕃薯配菜晡的份,此時,能有應菜吃,真的是適時之佳餚。
第3個「應」是「反應--有沉默抵抗」之義。荷蘭人打台灣之後,引入了上帝和荷蘭薯,先民為了「反應」,就說上帝是「紅毛神仔--略稱毛神仔」,稱荷蘭薯為「蕃薯」,以區別台灣原種「山薯」。
鄭成功打台灣時,才引入了佛教,為了區別「紅毛神仔」,而用「無頭神仔」以表示「反應」--「無頭神仔」是指嚴重喪失記憶力。滿清國打台灣之後,開始鼓吹「上西天--西進尋根之旅」,說「西天」如何如何的強盛富有。有些人去過之後,失望而回,就罵那些夢想「上西天」的人是「食無3把應菜就想上西天」。
日本打台灣之後,也引入日本佛教,所有的寺廟1律稱為「齋堂」,但是到處「齋堂」林立,卻無人看管,總督府就想出了1個妙招,只要願意出家看管齋堂的人,就賜給「法師」的官位,可以領終生俸祿。先民也做出了「反應」,說那些貪圖俸祿之人是「食無3枝應菜就想當法師」--既膚淺又貪婪之義。
「知識經濟」1詞並不新鮮,歐洲早期在進行所謂的「工業革命」的時候,所喊出的口號就是「知識經濟」,那已經是18世紀臭酸的事了。
台灣人連「應菜」都被改成「空心菜」,還有什麼「知識」內涵,除了拾人牙惠之外,看不出「經濟」希望在哪裡。沒有雄厚的本土文化,不可能有「知識經濟」的前景。若能保有骨氣,不當「知識乞丐」已屬萬幸。
國民黨打台灣,並未引入任何「毛神仔」,除了貪污腐敗之外,就是把「應菜」變成了「空心菜」。空心者無心也,無心即無靈魂可言,既無靈魂何來「知識經濟」之有?
如果台灣還處在被恐嚇「挨打」的狀態,那是全體台灣人之恥辱,所謂「知識經濟」只是「無頭神仔文化」的鬼魅夢囈。
毛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