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獵--佛慧上師

人的生存是依賴食物,心靈的成長也需要依賴食物,才能成為1個有靈魂的「人」。台語對「人」的定義,有「ten sin de^ 'iun天生地養」的詮釋,也就是說,食物的來源有2種,1是物質的,2是精神的,缺1不可。又說「lan^ si^ jia' hon dua' hiane人是吃風長大的,」這說明了精神食物比物質更為重要。

    物質來自「地」,「風」指的就是「天」所賜的能源「陽光、空氣、水」,其延伸的知識就是1種虔誠的信仰與言行指標,沒有這些知識的「人」,是「be be^ 'mi ci'Zim gu ge白白米養昏睡雞」。「昏睡雞」指被豢養來待宰的食物源。
 
    人類為了想長期擁有食物,因此發明了畜牧業,把野生動植物「圈起來」飼養,以確保食物源,是1種「天生地養」的認知與必然的趨勢。但是,若無「天生地養」的精神信仰,就會變成掠奪的殘暴行為。
 
  「掠奪」之所以稱為「殘暴」,是因為「掠奪」的行為受制於潛在的根本思想,其手段58門,有武力的,有詐欺的,有溫柔的...種種不1。武力與詐欺是直接訴諸於比較大的動作,這2種行為通常是混在1起,馬上會被察覺。但是「溫柔」的表現方式更多到無法計數,可能幾百年也不會被感知,其危害之大更甚於武力和詐欺。因為前2種很容易被抵抗和預防,後者可能幾輩子都無法查覺得到,甚至於將「被掠奪」視為天經地義。
 
    人類在原始叢林中狩獵,是集體大規模的「掠奪」行為,然後發展出「經濟分配」原理,讓大家能夠共享獵獲物,把過剩的食物儲存起來,作為無獵獲物時的準備,才產生了「財產管理」的各種知識。因此「管理權」就成為物質的支配力量基礎,它必須擁有更多土地來蓄養獵獲物。
 
    此1時期稱為「社會原創期」,之後才發展成「開發期」,包括各種物質改革和轉移「財產」的畜牧方式,過後被稱為已開發的後現代之「虛無期」。
 
  「原創期」階段的人是與大自然為伍,具有根本的平等與民主,彼此產生強烈的集體認同意識,創造出集體生存的價值觀。
 
  「開發期」發展出各種物資、土地掠奪的革命,並且破壞彼此存在的價值觀,創造出另1種「畜牧數字」的財產觀。此1時期也稱為「蠢動期」,是物慾氾濫的內在蠢動,思想中除了1大堆數字之外,並無其他。是1種原靈的蠢動,故稱為「蠢動期」。此1時期也改變了粗暴的「掠奪」行為,用溫柔的方式包裝起來,成為潛藏的內在蠢動,反而強化了「掠奪」的意志。
 
  「虛無期」也稱為「集體毀滅期」,是生命長期脫離「天地」之後所自然形成的現象,無法感知生存的實際和靈魂的悸動。因為在「開發期」中,已經徹底的毀滅了生命存在的價值觀,以致於失去了人與天地的關係,只有強烈的「掠奪意識」,並無人性基礎。彼此之間只有蠢慾,和經過美麗包裝的「掠奪行為」。
 
    例如有人在大學發表「人文素養」的高談擴論,但是從頭到尾聽不出1句與「人文素養」有關的話,只有獵人失去獵獲物不滿的咆哮。這和有人利用「921」向全世界募款而「據為私有1樣,雖然型態和演出有所不同《前者以學術作為包裝,後者以慈悲包裝》,其掠奪的貪婪蠢慾的本質則不變。
 
                                  菅芒劍4/28/2545
 
                     本文出處:http://www.voto.org/news01.files/40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