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高級佛學:解脫論(1)--佛慧上師

世俗的有關於「神」與「道」的理論,可以用「氾濫成災」來形容,但是真正深入研究之後,往往讓人覺得既膚淺又莫名其妙。
 
說客氣1點,就是「陳義過高」,令人永遠無法企及,既無益於世道人心,也談不上甚麼「學術性」的論述。說不客氣點,根本就是荒腔走調的瞎人夢囈,比不上「馬桶文學」或「消遣文學」--:「馬桶文學」只適合坐在馬桶時閱讀的刊物,「消遣文學」是無聊時翻閱的文章,只適合在等車和無所事事時閱讀。--來得實際,若與假冒偽善的政客所發表的「垃圾文學」相比,卻又好向缺乏那麼1點「虛偽壯烈」的真實感。因為無從歸類,無以名之,暫且名之為「烏托邦文學」。
 
因為「烏托邦」之義,是指空幻不實的「世外仙境」,並無事實的「地方」。這是凡俗生活困境所造成的「代償」因素,急欲掩飾求不到的「功利」的平衡作用,也可以說是人性泯滅後的1種「麻醉」結果。世俗宗教的傳佈者(出售古柯鹼的密醫),往往「托神托仙」的「借乩借竅」,亂傳「烏托邦的聖旨」,然後再裹著1層「神秘的藥效」,假仁義道德或慈悲救世之名,到處推銷。
 
為了滿足「另1種名利心」,先是免費品嚐,挨到「食客」上癮之後,才進1步的予取予求,以遂其狂妄自大的私欲。
 
但是更荒唐的是,這1批批的「烏托邦信徒」,竟然在「熏熏然」之後,異口同聲的堅稱「烏托邦」乃真實的存在,其歡呼之聲震撼整個地球,直到現在,雖歷經數千年之久,其聲仍舊如雷貫耳。
 
以致真正生命真理,被淹沒在萬丈深淵之下,沒有肯真正冷靜下來思考的人,更沒有真正肯為真理而戰鬥的勇士,就這樣的1直惡性循環下去。
 
1般人所謂的「迷信」,其實就是1種牢不可破的「執著」。普遍的「迷信觀念」,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和生存的意義就是要「光宗耀祖」,而「光宗耀祖」的最佳途徑,就是「努力讀書」和爭取「功名利祿」。所有的人生希望包括「名、權、錢」,都只有在「書中」才能獲得。
 
換句話說,只有讀書做官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諸如錢多多的「黃金屋」,變成英俊瀟灑「顏如玉」,和縱情邪欲的「美嬌娘」。
 
由於腐儒所強調的「文憑倫理」和虛偽的垃圾文學,助長了迷信觀念,使芸芸眾生的心靈萎縮、扭曲、變形,以致迷信無法達成願望,轉而尋求另1種安慰神教。
 
這就是儒、道(世俗巫教,並非生命之道的正統教派)合1之後的1種因果,至於後來的「儒、釋、道」合1的「3教信仰」,就更荒謬怪誕了。
 
本主題所要講的「解脫」,即指諸如此類的種種「習俗」。雖然漫長的人類歷史,曾有許多輝煌的成就,看來也好像進步神速,但是對於整個「宇宙歷史」而言,那簡直就是滄海之1粟而已。
 
1直到20世紀初,才有人喊出「神死」的聲音,但是又很快的沉寂了。
 
很顯然,「神死」的理論並沒有普遍的關注,有的只是更多更大的「迷信浪潮」,將那唯1珍貴的睿智給壓扁踩死了。
 
這是因為「熏熏然」的「患者」,以為戒除了「毒癮」之後,就再也無以生存的理由了。
 
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料到,真正的「神」是必須在人間才能找到的。
 
這是所有「神教」的信徒,在世俗的生活中,或者在對世界物質的解釋上,產生「意識模糊」的感覺,所以用「2分法」的方式,將人間與「天上」隔開。人不管如何的努力,永遠都無法和「神」平等,因為他們深信人的1切,都是「神」在冥冥之中的賜予,沒有「神」,人就無法生存。
 
事實上,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各種民族的人類社會,其生活型態或有不同,但是對於「人間、天上」的觀念,則是大同小異。
 
那就是「人間」代表縱情與邪欲,「天上」則完全神聖清淨,是「人間」所無的聖域。在這種2極的矛盾思想下,1方面縱情滿足人欲(包括權利、財物、色情)的鬥爭,另1方面卻又亟思嚮往「天上」的聖境。
 
這是促成「神教」發展勢力的潛在因素,以及「神教」信仰的職司人員,使用「靈異現象」鞏固「神權」的共同手段。那是起源於原始「巫祝」行為,再賦予神秘的預言,和抽象的「烏托邦」的聖域描述,最後再結合情感的物欲的滿足。於是建立了牢不可破的「罪與罰」的因果觀念,完全貶低了人性的尊嚴,更否定了自我提升的價值觀。
 
人類在1方面祈求滿足物欲,又另1方面祈求擁有「神聖」的雙重心理之下,當然無法平靜的去分辨是非,於是就任令「代神發言」的信口雌黃。
 
而原始巫祝的身份,通常都是政教合1統治者,直到經貿發達之後,才逐漸有政教分離的趨勢,但是其「權威」仍舊凌駕在統治者之上。
 
在母系社會(原始動物皆為母系社會),這種「神權」有存在的價值功能,其維持生物社會的穩定繁衍,有著相當程度的貢獻。
 
但是演變成政經體系之後,「神教」的權威已經由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墜入了永難翻身的深淵,此後即流為神棍混飯的工具。
 
由於「神權」無法滿足人類的物欲,更無法斷然的禁制人類追逐物欲,於是才發展出「厭世」的教義,即厭離世間的1切痛苦煩惱。可是人性中的所有貪求欲念,仍然無法斷除,再加上許許多多的「靈異」奇想,企圖在生活的困境之中,尋求1種不勞而獲的「神恩」。
 
當「神教」流俗之後,其信仰形態與教義,也就只能迎合信徒的「品味」,和隨俗而改變其方式。除了做為暫時性的安撫之外,並無實質的意義。
 
而「神教」信仰的傳布,由統治者之手轉移到市井之後,也就變質了。其變質的因素,除了缺乏科學的研究統計之外,其刻版的教義和「厭離世」的消極觀念,也是與世俗生活杆隔不入的主因。---待續
 
佛慧上師 手稿
 
本文出處:高級佛學講義--佛慧上師著作,台灣萬佛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