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真言菩提--宗聖上師

真言菩提

 

  凡依照真言「密法」所敎的修行方法,1律稱爲真言菩提,也就是佛陀所說的:「3菩提心。」這真言菩提心,因爲可以概略的分爲3個階段,拾級漸進,所以稱爲3菩提。這3個階段就是,1、行願,2、正悟,3、正念。這3個階段是代表5佛的5種智慧,以及5佛的功德力。大致上都以東方(日出)阿閦如來的大圓鏡智(圓滿充實無障礙的智慧),代表初發菩提心,求無上道的性德。

 

   未發心(尚未發現真道或無機會發現)的世人,因懶於求道離苦,樂安於世染(以苦爲樂或以假爲真),1旦夢醒時(不再醉生夢死),也能讓心智安止於出世的(形而上)境界。這境界雖屬於第6意識(潛在意識),但因其能信,而以信作爲入門的基礎,這個潛意識的德性,就是大圓鏡智。

 

   所以世人1旦發心追求解脫的正法,必須以自己本身心中的第8意識(阿賴耶),作爲發心的本體,再向前邁進1大步,接受3昧耶戒(入門灌頂儀式)。所以1般真言行者,在最初學法灌頂時,1律以阿閦如來作爲本尊,或有以投華得前世緣佛爲本尊者,仍然必須以阿閦佛爲帶進門的導師,所以不能捨棄第1個認識的師佛,所以通稱阿閦佛爲本尊。

  

   1、行願菩提:凡修行者必須立志(發願),同時顧念1切眾生,各各都含有如來藏性,都能安住於無上菩提,願修這大乘微妙「密法」,全部度拔他們。爲自己本身,以及眾生的利益,才立志修這4弘誓之行。

 

   2、正悟菩提:修行的人,經過1番觀察,對1切世俗的敎法,能分別出優劣,追求最方便優勝的方法,並捨棄1切世俗的劣法,摒除所有的妄念和困惑。又經過了親自驗證之後,才能真正發現效果,才能真正萬德具備。由信而修,再因修而獲得可資利用的方法,用所得的方法,作爲正解脫之門,所以名爲正悟。

  

   3、正念菩提:修行的人,對所修的方法有了心得,能通達信解無碍,能將所修3密(身口意)相應的5部密觀,秉持諸佛自行化他之萬德,再深入有情界各眾生之中,平等攝受而護念(加持),不分別(有人錯誤的以爲,形醜或殘疾婦女、或剃師、成屠夫不得學法)不遺漏任何1眾生,所以名之爲正念。

 

   以上3種次第而生的心,叫作3菩提心,是真言行者所修的無上智慧。其實所有大悲菩薩(無論那1宗)的修行目標,亦當如是法。如果有人不以大悲心(發心行願),作爲求道的出發點,而只單純的爲了逃避世俗之苦,才躲入沙門,愚昧的以爲削髮,是惟1能逃避責任之途,就不能算是大悲心菩薩了。假設想進1步的利用佛門,作爲行惡的掩護,或以佛剎名義,作爲賺錢的「工具」,那就更等而下之了。

 

   以上3種大悲菩提心,又都代表着大定(正念「此正念就是3摩地菩提、三摩地,舊譯3昧耶,或等至、等念、等持,筆者則以爲應該譯爲正念較合適」),大智(正悟)、大悲(行願)3種性德。在胎藏界又代表佛(大定正念),蓮(大悲行願),金(大智正悟)等3部聖眾。同時觀音也代表行願,文殊代表正悟,普賢代表正念。

 

   菩提心論說:「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既發如是菩提心已,須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3門分別,諸佛菩薩,昔在因位發如是心已,勝義(正悟)、行願、3摩地(正念)爲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心義說:「藏通別之人,不知此法,唯圓敎初住以上,真言凡夫以上,修此3摩地。」

 

   總歸只有1句話,就是「用潔白清淨的信心學佛」。眾生能發真心求真道,在這道上逐次而進,就能獲得那無上般若(智慧)。此心必須是自動自發,才能獲得真正的「涅槃(寂靜無欲)之樂」。

 

   真言行者(包括各宗大悲菩薩)不可有遯世獨樂的思想,而應以眾生之苦爲苦,以解救苦難眾生爲己任,貢獻出1切心智財寶,把佛陀最理想的「淨土」,搬到人間來,而不是消極的等待「往生」。將1切珍貴的佛敎理論,實踐於日常的生活之中,積極的「推銷」佛敎真理。(待續)

 

宗聖上師 手稿

 

本文出處:真言佛教雜誌月刊(1983年1~2月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