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普賢--宗聖上師

普賢

「普賢 Visva bhadra 邲輸跋陀」,又翻譯作「Samantabhadra  3曼多跋陀羅」,或翻譯為普賢,或義譯作遍吉,而所謂的「遍吉」之意,是意譯「普」為遍,意譯「賢」為吉,所說之意雖有不同,但其義意則是相同。

智度論第9卷說:「1佛圖中有人癩風病,來至遍吉菩薩緣邊,1心自歸」。

釋門正統第3卷說:「妙德現於清涼,遍吉彰於岷峨」。

主1切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與文殊所主的智德,證德相對。即為理智1雙,行證1雙,3昧與般若1雙,故以為釋迦如來之2脅士稱之。

文殊駕獅子侍候在佛的左方,普賢乘白象,侍候於佛的右方(今有反智右理左的說法,以示理智融通之義,又胎藏界的次第右蓮左金),此理智相即,行證相應,3昧與般若全者,即毘盧舍那法身佛。

華嚴1經之所明,歸於此1佛2菩薩的法門,故稱為華嚴3聖,是為1切行德的本體,故於華嚴之席說10大願,又為諸法實相的理體,故於法華之席,誓於法華3昧之道場自現其身。

嘉祥法華義疏第12卷說:「普賢者,外國名3曼多跋陀羅。3曼多者,此云普也。跋陀羅,此云賢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猶是普,吉亦是賢也。…註經解云:化無不周曰普,鄰極亞聖稱賢」。

探玄記第2卷說:「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

大日經疏第1卷說:「普賢菩薩者,普是遍1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1切處,純1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

楞嚴經說:「普賢菩薩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10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義立名」。

法華經普賢勸發品說:「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6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

晉華嚴經入法界品說:「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堂,與5百菩薩摩訶薩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

探玄記第18卷說:「名中先標上首2人,以其是助化主故。釋有3義:1普賢當法界門是所入,文殊當般若門是能入門。2普賢3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3普賢明廣大之義,文殊甚深之義,深廣1對故」。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