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戒律--宗聖上師

戒律

「戒律」:以5戒、10善戒,乃至250戒…等,都是為了防止佛教徒患邪非的法律而設。梵語「Sila尸羅」,譯為戒,是具有防非止惡之義。梵語「Upalaksa優婆羅叉」,譯為律《淨影所解釋》,梵語「Vinaya毘尼」,譯為律《南山所解釋》,都是指法律之義。

依據僧史略所說,漢靈帝建寧3年,安世高首先翻譯出義決律2卷,其次有比丘諸禁律,魏世的天竺3藏曇摩迦羅到達洛陽,慨歎魏境之僧毫無戒律規範,遂於嘉平中年與曇諦翻譯4分律、羯磨及僧祇戒心圖,這是支那戒律的開始。

大乘義章第1卷說:「言毘尼者,名別有4:1曰毘尼,2曰木叉,3曰尸羅,4曰律。…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3業炎非,焚燒行人,事等如熱,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所言律者,是外國名優婆羅叉,此翻為律。解釋有2:1就教論,2就行辨。若當就教詮量名律,若當就行調伏名律」。

4分戒疏第1卷之上說:「或云尸羅,或云波羅提木叉Pra tmoksa,或云毘尼。…初云尸羅,此翻為戒。戒有何義?義訓警也。由驚策3業遠離緣非明其目也。…3云毗尼,唐稱為律,古譯毗尼,皆稱為滅。今以何義,翻之為律?律者法也,從教為名,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故正翻之」(略抄)。是初淨影於毘尼有4名,別舉律之梵名,後南山但為3名,以律之梵名為毘尼也。

開宗記第1本說:「言律藏者,梵云優婆羅懺,此譯為律。律則法也,非法無以肅威儀也」。

資持記上卷1之1說:「律者梵云毘尼,華言稱律。…不出3義:初言律者法也。從教為教,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2言律者分也。謂須商度,據量有在,若律呂分氣也。…3云律字安聿。聿者筆也,必審教驗情,在筆投斷」。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