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 星期六

禪教法門01.禪與台灣文化--宗聖上師

禪教法門(1):禪與台灣文化

    今天要來思考台灣文化這個議題;很多人跟我說台灣無文化,台灣為何無文化呢?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台灣本身有文化,有很多人跟我說台灣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台灣的生活習慣和使用的語言都是屬於中國文化的系統(漢文化),包括嫁娶方式、生活狀態,全部都是屬於中國文化的系統。

    台灣文化是因為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所以它吸收的資訊比較寬、速度也比較快,這和保守型的大陸(陸地)文化不同;美國也屬於大陸文化,台灣和英國及日本皆屬於海洋文化。也就是說土地較大、資訊比較寬廣而且又連結在1起,叫做陸地文化。

    海洋文化的弱點,是任何資訊皆可接受,不管東洋文化、西洋文化、大陸文化皆可接受。今日法國若是推出1套時裝秀,明天台灣的街頭就有人穿出來;資訊使用非常發達,這和保守型的大陸文化不同。大陸文化的資訊接收力較弱,有排斥外來資訊的現象。

    台灣是海島型文化,不會排斥外來資訊,很容易將它化做自己的資訊。所以甚麼人來台灣住,他就屬於台灣、認同台灣,這就是海洋文化的特色。會說台灣無文化的這些人,全都屬於國民黨員,或屬於國民黨的附屬黨-新黨的成員。他們認為台灣吃的、用的、穿的,所有思想、語言、文字都是中國的1部份。

    使用中國文字或是中國語言,是1種資訊共用,不能說是代表中國文化;若說中國思想及生活習慣和台灣的差異,其實是非常大的。

    就以中國北方和中國南方,它們的群族文化就不同;現在的中國他們的群組並不完全是屬於漢文化,雲南1帶就有雲南文化、西藏有西藏文化、青海有青海文化、康定有康定的文化,各地不同。廣東的文化和福建文化也不同,沿海1帶文化亦不同,這就是陸地比較保守、封閉的現象,它們本身就排斥外來文化。

    台灣表面上看來,有東洋文化亦有西洋文化,也有中國文化、南洋文化,看起來好像很混亂,是1個綜合體,但基本上台灣精神、思想和語言的使用方式就有它特殊不同的形式。例如:台灣人穿著本土衫(台灣衫)和台菜吃法就和廈門不同,廈門有廈門菜,廣東有廣東菜,福建有福建菜,台灣有台菜。

    台菜的料理法,大部份就是加醬油、加糖,煮法就不同;台灣所使用的物資,大部分是由西洋進口、東洋進口、大陸進口、南洋進口。大陸本來資源就較豐富,天然資源多,這不可否認。台灣人的先祖在明朝以前從沿海1帶移民過來,這也不可否認,但不是如此就說台灣無文化,或是台灣文化屬於中國的1部份,這樣說有點勉強。

    台灣的台語使用方式,從較老1輩的思想中就能看出他的精神、思想是和大自然、海洋融合,這和其他各國地區有很大差別。台灣人優秀的精神思想,就是在個人生活態度上用「天理對良心」。

    「天理」是以大自然運作情形,學習大自然博愛、無私,這點和禪有很密切的關係。台語所說的,大部份也和禪有關係。最有名的禪師-惠能法師,他是沿海1帶南方人,壇經記載惠能他是獦獠。

    以前在唐宋時代,稱福建沿海1帶叫南蠻,生活在沿海1帶的人叫獦獠。獦獠的人較矮小,5官沒北方人寬廣,北方人的臉較大,南方人的臉較小,所以遠看手腳較短,身材較瘦小,5官比較像獦獠,所謂「獦獠」就是像猴子的動物。

    北方人形容沿海1帶為南蠻,指未開化之意,所以福建沿海1帶自古以來就不是中國本土文化,它的思考方式亦不同。惠能法師說禪教道理或說佛法,按照壇經的解釋,應該是使用閩南語(台灣話、台語)。

    台語的優點,在宋朝曾經做過官方語言,當然台語有它優秀的地方。以金剛經和壇經的整體性來看,流傳至少在800年以上,所以台灣話、福建話、廈門話大部分的生活方式都和禪有密切關係。

    我阿嬤曾經跟我說:「先顧肚子,才顧佛祖」這就是禪。弟子的肚子不飽時,就算準備好吃的東西來拜佛祖這樣也沒意義。所以先顧肚子才顧佛祖,肚子先顧,佛祖有顧無顧不要緊。弟子若死亡時,顧佛祖亦是無用,這是南方禪的1種批判能力,南方禪主張批判。

    台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只要你仔細注意聽,大部分和禪有關係。我主張禪教就是台灣文化的骨髓,因為它有優秀的思想和使用語言的技術,可以產生其它的文明。

    台灣文化形成的時間,大約是距離現在500~800年間,像是嫁娶、喪喜事,其他熱鬧拜拜狀態來看,最初由沿海1帶所傳來的宗教很複雜,有沿海王爺信仰,亦有內地的王爺信仰,沿海的海神信仰,媽祖信仰和台灣本土山神土地的信仰。

    山神土地的信仰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有,中國無此東西,中國沿海、中國內地亦無此東西,沒有山神土地這種信仰,日本亦無這種信仰。

    日本人統治台灣時,雖留下神道教總社,但大部分無人信仰,只有少數日本人在信。日本人留在台灣民間的信仰,有1種『石敢當』,這種石敢當是神社的守護神,拜石敢當是男性的象徵,婦人拜是希望可多子多孫,或是擋在路沖和水沖的地方。

   「田頭田尾土地公」的信仰,和惠能法師主張「家家觀世音,人人阿彌陀」的思想,在我的觀察中,中國也沒有,甚至中國沿海也沒有這現象,只有台灣才有。  

    中國並無家家戶戶奉祀觀世音,亦無人人念阿彌陀,當遇到災難時,他們是念他們自己的家神,也就是說念媽祖、恩主公是討海的人、伐木的人,他們大部分也不會念阿彌陀佛。

    但是台灣從基隆到屏東,家家祀奉觀世音,人人念阿彌陀真的很普遍;桃園有1個觀音鄉,高雄阿蓮有1個彌陀鄉,由此可見,禪教對民間的普及性,以及流傳方式和要領,非常的廣泛。

    在廈門沿海1帶,我不曾看過有人祀奉觀世音菩薩,也不曾看過有人祀奉阿彌陀佛,中國內地亦無,只有在台灣才有這種特色。

    當然要做為台灣的基礎文化,這個思考方式要另做調整,任何1種宗教來台灣都受到歡迎。基督教、天主教、摩門教、1貫道、甚至日本的創價學會。

    日本的日蓮宗、西洋宗教和韓國兼修會(即大同教),它們傳來台灣都可以被接受。台灣的包容性很大,但這包容性從哪產生出來呢?

    包容性是從禪的議題產生的,禪對大自然的看法是每1個眾生都有它生存的機會,每個眾生都有它優秀的點。這優秀的點,就是禪所說的,透過台語的話,就是「1枝草、1點露」。

    任何思想、任何宗教、任何商品,它們只要來台灣都可占有1席之地;台灣思想是共存共榮,每1個人來都歡迎,每1個人要離開亦不強留。

    所以禪教對外地人的主張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來者不拒絕,去者不硬留,這是1種自由、自在的狀態。

    剛才說的天理對良心,基本上是1種家族思想;俺公傳俺爸,俺爸傳俺孫,如此1代代相傳下來。這個思想方式,是對台灣物資的看法,先民對台灣的感受,也就是說「只要肯做,就有得吃」。這句「只要肯做,就有得吃」就是禪。

    台語有句很優秀的話「甘願做牛,免驚無犁通拖」就是說甘願認真安分來工作,拖磨做牛也不用怕無犁通拖。這是世界各國沒有的1種現象;這樣的社會工作,對物資分配是只要肯努力,就1定會有成就,能夠得到飽足。

    這和日本、東洋或者是和中國或西洋和歐美情形不同,在其他地方就算你想要做牛也無犁可拖。在中國想要做牛也沒有機會。

    在日本、美國都1樣,世界各國都相同,你想要去做苦力,想要做長工,也許人家不願意請你,但在台灣不同;過去的先民將台灣當作寶島、蓬萊仙島,是有它的原因,絕對不是隨便說說。

    每1個來台灣的人,都會感受到台灣的天氣四季如春,稍微下雨像冬天,稍微出太陽就像春天或夏天,四季溫和叫做寶島。

    寶島還有1個特殊地方,就是產物豐富,稻子、糖、鹽這些基本的民生必需品皆很豐富;乞丐羅漢來台灣,都可以求生存,不但可以求生存,還可以有賺、有吃、賺傢伙。清朝以前的先人說:「台灣錢淹腳目」確實是如此。

    「台灣錢淹腳目」就是1句禪,禪就是1種智慧;若是了解禪意,就可以知道什麼是台灣錢淹腳目?世界任何1個國家都沒有這種說法。

    日本、韓國、中國各省、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呂宋、南美洲、北美洲、歐美這些先進國家,他們物資豐富,錢又好賺,但是沒人講錢淹腳目。法國、德國也沒人說錢淹腳目,不但無此說法,且世界各國老百姓的個性,可能也沒台灣人這麼豪爽。

    我說的台灣人是國民黨還沒來以前,國民黨來以後,就失去了!找尋台灣文化的根,從「台灣錢淹腳目」就可得知,路邉的樹、草就是錢;路邉的草就是藥材,路邉的樹就是做工具最好的材料。

    台灣杉、南洋杉、紅豆杉、檜木,都可以在台灣生存。國民黨還沒來以前,台灣高山、樹木就有40幾種原始森林,這些原始森林就是1種熱帶雨林,熱帶雨林的資源非常豐富,而且只有台灣才有。

    像台灣獼猴只有台灣才有,其他地方都沒有;台灣的樟腦樹亦是台灣特色,其他外地引進來的樟腦樹都無本島樟腦樹這麼好、這麼的優秀。除了森林、樹木資源以外,物資豐富種什麼活什麼,隨便種、隨便活。

    台語有句話形容耕作豐收和影射婦人的命運說女人是「豆芽菜命,灑到哪裡,活到哪裡」。就是形容台灣的土地很肥沃。

    稻田通常1年可雙割,較肥沃的可3割;中國的土地種稻的部分很少,而且1年只能種1次。大部分時間都在下霜雪,中國的資源雖然比台灣多,那是因為他們的土地寬廣、大片,高山峻嶺比較多。

    台灣被稱為蓬萊仙島,蓬萊就是蓬萊米,古早時代的民生必需品,古早時的人以吃飽為滿足,不但要好吃還要有營養,台灣蓬萊米有這種特殊作用,1年可以種2~3次,也就是說稻田收冬後,馬上再播種第2次。

    若是較肥沃的地方,例如嘉南平原是稻穀之鄉,光1個嘉南平原所種出的稻穀就夠台灣全國的人1年吃不完,所以形容台灣為蓬萊仙島。

     台灣的生活方式,雖然大多數來自中國,但是它和其他海洋資訊参雜,日子久了已在台灣落地生根。這個落地生根,會和最初帶來接收到的資訊,產生1種變化,這些變化像在做粿料、做麵粉食品時,會用到發酵和粿粹。

    發酵和粿粹就是1種宗教用詞,宗教儀式用發酵米類來製酒,用這些酒來敬天地之神,用粿粹來製作米類食品,如此的生活方式和用途過程,就已經產生了台灣化的1種生活方式。

    台灣化的生活方式,就是台灣文化。台灣文化有很多和其他資訊不同特色,除了語言使用以外,包括人生老病死,也有1種創新生活方式。所謂創新就是台語所說的:「有樣看樣,沒樣自己想」。模仿其他方式,創新改革的意思。『沒樣』可學,當然就是自己創造、自己想。

    那要想什麼?想適應需要的方式。過去台灣有出產很多竹子,將這些竹子用來蓋房子,製作床、做傢俱,便宜、耐用又輕。用竹子蓋房子不怕地震,而且蓋房子的速度快,約1個禮拜就好。後來才開始漸漸用土漿槌印做土角,稱做土角厝。土角厝上面蓋稻草,有的蓋菅芒,後來漸漸使用樹木,用杉木作建材,這是1種生活過程。 

    後來移民來的人,它們使用大陸磚塊,叫唐山磚,做蓋房子的建材,有的是都市建設方式。台灣很早就有這種樓房,較古老的都市如台南赤崁和艋舺、鹿港,很早就有樓房,1~2樓的樓房,這是從西班牙所學到的建築方式,當時在中國並無出現過樓房,沒有出現過1~2樓樓房,都是4合院的房子。

    台灣沿海1帶,為閃避海風和海賊,他們蓋1種長形的房子,叫竹竿厝;這都是有樣看樣,沒樣自己想,自己想出來的1種方式。包括生老病死的生活儀式也1樣。

    嬰兒出生滿月時第1次剃頭,將頭髮保留下來,後來成為1種避邪的宗教儀式,稱作銅針。婦人的月經叫做黑狗血,所以這2項東西,成為宗教避邪的必需品。中國就沒這種方式,如嬰兒出生,婦人做月子,滿月的方式,在其他各地區也都沒有。

    台灣是用牛犁田,這在中國也很少有這種現象,中國內地是用人在犁田,不是用牛在犁田。所以有很多主張本土文化的人,認為水牛是台灣建國物資發達的有功勞者;所以台灣人不愛吃水牛肉,不去吃牠,這就是人和動物產生感情。這和中國內地的人,大部份吃牛肉,這種思想精神完全不同。

    台灣人老老少少都不愛吃牛肉,不但不吃牛肉,而且有3種肉他們不愛吃,就是長角的肉不吃,牛肉、羊肉,還有狗肉也不吃。他們說不吃這3種肉就已是吃半菜了,吃半菜就是從禪教所發展出來的吃肉邊菜。

    炒1盤雞肉、或是鵝肉摻雜些青菜,只夾青菜吃,不吃肉,這樣叫做吃肉邊菜。但是台灣人說3種肉(牛羊狗)不吃就是半仙了。在中國不管男女老少哪1種群族,大部分都有吃牛肉,而且牛肉是他們主要食品。如:西藏、青海、康定、四川等,牛肉是他們的主食。

    台灣主食是米,和中國內地主食牛肉,絕對不同。台灣人愛吃青菜,這和中國不愛吃青菜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西藏、青海或四川、康定1帶,他們感覺吃青菜就像是在吃草,所以影射吃菜的人就是吃草的人,所以他們不願意吃。

    台灣人不吃牛肉、羊肉和狗肉,對動物的感情,也是從禪教所延伸出來。壇經記載,惠能法師他混在打獵隊裡面吃肉邊菜,所以主張不吃肉,這可能也是1種後來的傳說。台灣人單純要靠牛拖犁,所以和牛的感情好比1家人。

    當我還小時,若是過年過節,會特別為牛準備新鮮的草吃,冬天若無草可吃時,牛就吃曬乾的稻草。但是過年過節會特別去摘新鮮的甘蔗尾或玉米給牛吃,當過年過節或吃拜拜時,牛休息也有特別為他準備乾料,準備好吃的糧食。

    什麼是牛最好吃的食物呢?我記得小時候,都用番薯簽,刨1桶牛和羊都很愛吃。平時牠們是吃乾草,或是天氣好時,山裡有草,就把牠們放去山上吃草。冬天有半年的時間,都走去吃乾草,人對動物的感情是這樣產生出來的。

    台灣人對狗的感情也很密切,農民去田裡工作時,狗會忠實的跟隨農民下田「巡田頭、顧田尾」。狗是非常忠實的,所以台灣人普遍不吃狗肉,這和中國人愛吃牛肉和狗肉的飲食方式完全不同。

    西藏、新疆那邊有1個維吾爾族是信回教,他們大部分吃羊肉,這和印度巴基斯坦的回教徒吃羊肉的生活習慣不同。回教徒他吃羊肉不要吃豬肉叫做豬肉不吃(諸肉不食)。諸肉不食變成每樣肉都不可吃,回教徒解釋只有豬肉不吃(諸肉不食),諸肉就是豬肉。

    台灣人的主食,除了蓬萊米,豬肉也是營養來源;台灣本土豬是黑毛(黑鬃),這種豬肉很好吃,比較矮小。從南洋引進來的白毛豬,肉較軟、較大隻,較有重量,農民養起來較有錢賺,若是黑毛豬養2~3年,可能還賣不夠本。

    以前台灣的養豬戶,撿豬糞放在田裡作肥料,或是撿豬糞去養魚,生態環境還不太會汙染;但自從西洋大量引進白毛豬後,豬屎豬尿變太多,若拿去田裡作肥,五穀會被鹹死。還有白毛豬的豬糞尿也不能養魚,養魚也會鹹死,魚不要吃。

    台灣黑毛豬大部份是吃番薯藤、木瓜葉。我小時候撿蝸牛、挖蚯蚓給牠們吃,豬糞尿不會很多,1次養100~200隻豬來澆樹、田裡作肥,流到池塘養草魚都剛剛好。改養白毛豬卻死光光,整片番薯、菜鹹死,豬屎尿倒入池塘,毒死烏魚數萬隻。白毛豬大部分都吃飼料,無纖維質肉較軟,比較沒那麼好吃。黑毛豬吃起來滋味非常好,非常有營養,吃的文化就是這樣。

    其他副食,就是水果。台灣所種的水果豐富,而且台灣出產的水果是有名的,不管是柳丁、柑仔、柚子、木瓜、鳳梨多到吃不完。

    鳳梨可醃製成罐頭,用鳳梨罐頭拿來煮苦瓜雞,叫做鳳梨苦瓜雞,這是台灣的特產,全世界沒有的特產。你若去中國想吃鳳梨苦瓜雞想都別想,你若去日本想吃鳳梨苦瓜雞也不可能。台灣的副食除了水果豐富以外,台菜吃法也是很特殊,這就是台灣文化。

    台灣的嫁娶方式,雖然古時聽說有搶婚的現象,搶婚是先民剛從中國來的1種習慣,後來適應台灣這片土地後,開始落地生根,創造了1種新的嫁娶方式。

    這種新的嫁娶方式,就是送禮和吃喜餅和檳榔、菸,這都是屬於台灣方式、在地本土才有的;中國並沒有流行嫁娶時送檳榔、菸,所以檳榔、菸成為高級的副食,如同西洋人吃著玩的口香糖,口香糖是種庶民文化,但是檳榔、菸是1種高級的食品,不是普通人吃得起的東西。

    台灣的水果和青菜,大部分都有藥用的效果,可做成藥。台灣人吃魚、吃肉也要吃青菜,這是營養平均吸收的1種思想,這種知識、思考和中國完全不同。

    中國的食物文化並沒有大量的青菜,青菜是煮2枝就算是1種特色,青菜就這樣吃而已。台灣人作菜方式,是大量用青菜如高麗菜、菜頭、番薯、A菜來作菜底,上面再舖1點點肉,對青菜的食慾很強;所以吃青菜文化在台灣比較流行,大家感覺吃青菜時身體較健康,這個原理就是這麼來的。

    另外1部分,就是人從嬰兒到百歲老人的儀式,雖然有披麻帶孝,但台灣的披麻帶孝和中國的披麻帶孝,特色完全不同。中國內地披麻帶孝是用較好的布料,但是台灣披麻帶孝是用純正的黃麻和稻草,去編織做草鞋。

    古早的台灣人,他們來台灣所穿的鞋是用稻草曬乾的草鞋;先把稻草浸水泡到軟,編成草鞋再泡油,這樣的草鞋很好穿也很輕便。披麻帶孝是1種台灣的傳統,它特殊的使用方式就是這樣。

    喜事部分雖然也和中國1樣,要用紅色作為他的主色,代表吉祥、避邪的意思,但是這個顏色並不代表是中國文化。因為這個喜事的內容,他有公姑和厝邊頭尾叫做親戚朋友。親戚50、朋友60、姐妹70,這些嫁娶有他的含意。

    古早時代,台灣1樣有媒人,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也有尊重媒人的意思。但媒人在台灣是1種次要角色,並不是主要角色,父母的命令才是主要的角色。

    台灣過去受到舊禮教的延續,有3從4德的這種說法:

    「3從」就是1、在家從父,2、出嫁從夫,3、夫死從子,叫作3從。

    「4德」就是 1、婦容:婦人的衛生,她的穿著和裝扮。2、婦功:就是指針線活的工作。3、婦言:婦人說話的態度。4、婦德:婦人的知識和道德。這是受到舊禮教的約束,台灣的婦人有這些特質。

    但是根據民俗專家調查,中國內地對婦人「3從4德」的研討方式和尊重這個方式很低,而且很少使用也很少在流行,台灣卻變成遵守舊禮教1直到清朝末,台灣婦人才改向無綁腳。

    古早台灣婦人也有綁腳,但在南部大多數婦人無綁腳,因為他們需要耕田做粗重的工作;反而是有錢人,才要綁腳,貧窮人不需綁腳。台灣婦女他並不完全延續中國綁腳的傳統。

    台灣的精神、思想、和老病死的依靠,台灣的喪事和社會制度,大部分是由大老在主持。大老就是說宗親的頭人、或是地方的頭人,由宗親的長輩來主持,所以台灣有1種特殊的文化叫做敬老尊賢。敬老尊賢和帝制統治(中國式宮廷鬥爭)的社會鬥爭是不同的,台灣這種(社會鬥爭)機會幾乎沒有。

    台灣以「道德」來建設家園,以「天理對良心」來做人,這就是台灣農民大多數都懂的1種道德觀念,所以台灣文化實在是非常深,處處充滿了禪機。

    在這部分,它的議題很廣,短短1小時說不完,以後若有機會,再繼續來談論其他問題,有關社會制度的這個問題。

    阿彌陀佛!

    本文出處:禪教法門(宗聖上師主講)—真理之聲有限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