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大日經義(第1章之2)--宗聖上師

 

假使修行者,能夠用這種真智慧,來裝飾自己心中的極樂淨土,那又何必耽心不能往生西方?他其實早就生活在極樂世界之中了。這就是本宗所強調「即身成佛」的理論關鍵。但這種理論是必需明瞭它的可行性,以及1些主要方法,才不致流於形式化的空虛架構。 

   這裡要特別強調的1件事,就是成佛的路上(),不管是從起點到終站,或由終站回顧起點,這段過程中,要完全拋棄1切染淨之見,不可存留絲毫的分別心。千萬不可把這顆心,停留在正與邪的任何1處,故名之爲「無所住」,事實上,這種「無所住」的觀念,才是最高明的「住」。否則的話,1旦執迷於私己之見,自以爲是,那最後不是走向旁門左道,就是1無所得,甚至精神分裂,胡言亂語,人間的悲劇,莫此爲甚。

   想入真言門的人,1定要先了解3件事,第1是身密門,第2是語密門,第3是心()密門。修行者用這3種最方便的法則,潔淨身口心的污染,才能獲得如來3密的加持。依此方法修行,才有機會在此生此世,大徹大悟的從醉生夢死之中,覺醒過來,跳開煩惱的糾纏(生死輪迴--生:是無窮無盡的顛狂妄念,所生起的無邊苦惱。死:是得不到欲望的頹喪。這兩者的興替消長,就是輪迴。簡言之,彼生此滅,此生彼滅,生生不息的重覆循環,即稱輪迴),使人生道上,更具有充實感。而這種智慧上的獲得,若不是深入自心去探尋,若想假藉他力,或枯坐苦修,縱使歷經百刼亦無所得,因爲緣木求魚,是非常落伍可悲的思想。

   這完全是意識上的領會,有人是1接觸到這種微妙的真理,立即心領神會,證悟人生的真實面,永遠不會退轉生疑惑。另外有1種天資聰穎的人,他1聽到這麼微妙的話,立刻就能體會得出,真理最深境界的奧義,獲得無上真智()的感應(同化),而迫不急待的向他人解說(轉法輪--度眾)。龍猛菩薩解釋這種「領悟力」,以人遠行做比喻,認爲騎羊而行,需浪費許多時日,才能到達目的地,若騎馬就快得多了。假如能搭乘閃電(神通)的話,那等於心念才生起的剎那,就已經到達目標了。這裡所說的閃電,其實就是由心裡深處,所生起的「意志」,而想得到這「意」---神通---的真實境界,就不可心存疑詐。這1層概念,是本經最深妙的旨趣。

2節:自然的智慧

   本經開頭的第1句話:「如是我聞,1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法界宮……」。

   這「薄伽梵」的意義,就是「能破者」,正如1個人,手上拿著堅銳的利器,所到之處,皆被摧殘之義。世尊也是如此,以大智慧之光做武器,除盡1切障碍心識的煩惱。其實所謂的「煩惱」,本來不會自動生出,也沒有具體的形色相貌。1旦心中出現了智慧的陽光,自然可以消除那陰暗的困惑。

   另外有1種解釋說:「婆伽名破婆,能破除淫念、憤怒、愚痴,又名婆伽婆」。這是針對2乘的說話,義即2乘雖然也講「破3毒」,却無法盡除,就像裝香水的器皿,香水早已乾了,但餘氣尚存。又如潮濕的草木薪火,它燃燒的火力薄弱,所以灰炭不能燒盡。但如來的智慧之火則不同,它像猛烈的「天火」,似火山爆發1般,1切都燒盡,沒有煙,在剎那之間,灰炭無存,所以名之爲「婆伽婆」。

   又有稱女眾爲「婆伽婆」的理論,那是說,雖身爲女眾,也懂得追求真理,藉以斷除煩惱之義。 因爲這種追求真理的意願,是從她心底所生起的。所以他派真言行者,就直接把這1層意義,翻譯成「般若佛母」。凡是心理不被邪見知識障碍的女眾(因爲女眾特別喜歡執着種種相),1旦生起追求真理的志願,同樣會得到感應(效果),而盡除1切煩惱,達到身心和諧的意境。

   這是不同於世俗的藝術,它偶而也會有產生壓抑情感,抒解心中苦悶的作用,表面上是看不出任何痛苦的痕跡,事實上却暗中增強這股憂鬱感。(待續)

宗聖上師 手稿

本文出處:真言佛教雜誌月刊(1982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