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禪教法門24.禪訣--宗聖上師

禪教法門(24):禪訣

  歡迎繼續參與禪的議題,今天要說禪的秘訣,以後就不用參太久,讓大家慢慢去參,將禪的祕訣公開。但是這片CD聽完要消滅,不要送人,如果送給1個「不識字又無衛生」的人,那麼它就會變質。

  禪的功課很廣,上至宇宙天文,下至地理人生,1 切生老病死,全都在這個”訣”。閩南語有句諺語「江湖1點訣,說破不值3針錢」,我將秘訣公開教大家,以後就沒人要參禪了。

  禪的功課到慧能為止,後來就沒人會參禪了。禪從慧能興起,到慧能結束,短短40多年的時間就結束-功敗垂成,後來所說的禪大部分就不知道在說什麼?打坐叫禪?幻境也叫禪?念阿彌陀佛也叫禪?在地上追逐奔跑也叫禪?

  禪的條件是般若(智慧),追求智慧就是禪,所以開悟者必需要有智慧,智慧的判斷則是萬法為1心,由心所流露出來的法,就叫做禪法。

  有1個故事,是從慧能延伸出來的,當時慧能法師流浪到法聖寺,看到2位和尚在廟埕爭辯,他仔細1聽,1位和尚說幡動引起風動,另1位和尚說是風動引起幡動,2人爭到不可開交,慧能即時說句:「仁者心動,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

  這2 位和尚,聽了嚇1跳,看到眼前身高不及3尺的人,竟然說了心動引起風動幡動的話,趕緊跑去向主持報告。主持聽這2位和尚說,寺裡來了位怪胎,說心動引起幡動,是心在動,不是幡在動。所以主持聘請慧能法師為客坐教授,負責教導法聖寺3000多名和尚佛法的要領,故事就是這樣引起的。後來慧能法師在法聖寺所說的道理,經過記載後,成為現今的壇經。

  但是禪的理論方式,是從釋迦牟尼佛往生後才有,印度的那蘭陀寺,是密教的道場。最初,此處和尚、法師參禪時,都是拒絕燒香拜拜和誦經種種宗教儀式,但要被稱為法師,在那蘭陀寺有1千多位博士都是學有專精,德高望眾的大學者,根據經典的記載,那蘭陀寺的學者對於禪的議題討論很寛,他們無所不辯。

  上至宇宙天文,下至地理人生的老病死,辯得非常激烈。通過這1千多名的教授考試後,有資格畢業才可稱做法師,不是普通人可以自稱法師。通過千位博士考試後,那蘭陀寺的主持(即大學的校長)會發1張畢業證書,才可到社會普度眾生,由此可見禪師絕非泛泛之輩、非小角色。

  單純從禪訣的道理來看,就是缺言。言缺、缺言叫訣,不說話欠缺語言的訓練叫訣,欠缺語言的解釋,是非以不辯為清淨,所以辯論是沒用的,會辯不見得是懂得禪的道理。禪的故事是由此延伸過來的,從慧能往生後,就沒有禪師。

  慧能1生所說禪的道理,都是依照大般若波羅蜜經(即金剛經),後來為什麼沒禪師呢?因為大家都依文解字,念阿彌陀佛、薰佛、追逐、坐禪、雙腳盤坐叫禪,這是不懂禪的道理。禪=般若=智慧,禪教就是反對將佛當做神來拜。

  達摩祖師,覺得漢人信佛、學佛技術不夠,體會的知識層次不夠,所以不願說話,這就是缺言,欠缺語言的解釋。缺言叫訣(言缺),換句話說,禪並不是用語言可以說的,用語言可以說的,就不是禪,這就是道感神交,心靈可以體會的不可言說,可以言說就不是禪,不可言說的才是禪,這是體會的密訣。

  即台語所說的「說破不值3針錢」,將訣說破,即江湖1點訣,說破後就不值錢。所以說,禪訣就是無訣,若有訣就不是禪訣,真的很奧妙。可言說者,不可言為禪訣,不可說者才可言之禪訣。

  1般人說「佛說不可說」這句話,是由金剛經而來,不可說、不可說,唯佛說。不可說的道理是由內心產生而來,1個人內心在想什麼,沒人知道?台語有句話「心歹無人知,嘴歹最糟糕」,所以惡口很要不得,禪訣的道理好比如此,有說不如不說,不說贏過有說,這就是禪訣。

  到底怎樣才可拿捏到禪的智慧?除了過去我所說過禪的種種言行變化,生老病死的思考方式,和大宇宙、大自然、人生社會種種文化,固然是禪,但是可說的都是簡單的道理,說1千句贏過做1步,這就是禪訣的『表達』。

  表達的方式在西洋人來東洋學了瑜珈術後,發明了談判術,這種談判術就是水平思考,面面俱到,各種立場、各種方式全部考慮圓滿,再來解決處理事情。西洋人推展水平思考時,時常用1個故事,來印證水平思考的要領。

  故事是有1位農夫,欠他朋友很多錢,朋友從來不向他要錢,因為大家是好朋友。農夫1直借,而無法還,就算將他的田地變賣還朋友,都還不夠。有1天朋友向農夫開口說:「你無法還債,不如把你女兒嫁給我」。

  農夫想想,既然無法還債,朋友又如此開口要求,不得已只好徵求女兒同意,看女兒的意思?朋友也表示1種君子風度,來到農夫他家和他女兒說:你可以選擇,若你無法解決問題,不旦你父親的財產不夠還債,而且你要嫁給我,你同意嗎?

  農夫的女兒為了孝順父親,問了對方你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於是朋友邀請農夫和其女兒來公園散步,公園裡有黑白碎石處停下來,蹲下身拿了1把碎石,放在口袋中,向農夫的女兒說:我剛拿的1把碎石中,有黑色和白色碎石,你若從我口袋拿出3個白石子,你父親欠我的債1筆勾銷,你也不必當我老婆。

  朋友表示他的君子風度,既然錢要不到,那就考驗他的女兒有沒有智慧。農夫的女兒同意,將手放入朋友口袋中,拿出3個石頭,1不小心,3個石頭掉下來,女兒趕緊撿起地下的3粒石頭,在手中心打開,是3粒白石頭,於是農夫和朋友的債1筆勾銷。

  水平思考和談判術是用來解決事情、處理事情的,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糾纏的感情因素及種種情緒好壞的因素,水平思考是面面俱到,將事情解決了,而且又沒傷害性。

  此故事雖有濃厚的賭博性,但故事所要表達的是水平思考,非垂直思考。1般世俗凡夫都是垂直思考,垂直思考就是『1條腸子通到底』,單1方向的思考沒轉彎及轉圜餘地,不會轉彎自然不會處理事情。

  撥開1切的感情因素、情緒因素而去處理事情叫水平思考,這個動機、創意、觀念就是從瑜珈術而來。東洋人自古以來,參禪至今不知有幾十萬眾生,但參到最後都跑到地獄去,有些參到最後念阿彌陀佛,參到最後都空空,沒辦法發展水平思考。

  為什麼西洋人1學到瑜珈術就發明水平思考?這就是運用的方式較靈活,當1個人無法突破困境時,就會被困境綁死,禪教就是撥開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憂、思、苦及情緒性的愛、恨、情、仇,這樣才可以看清事實。

  例如:那2個和尚在法聖寺爭幡動或風動,1個爭是幡動引起風動,1個爭是風吹幡才會動,慧能法師說是你的心動。所以心動和心不動就成為後來參禪的祕訣和規矩。有對無、無對有、黑對白、紅對黑,在對立的狀況是無法解決事情。

  禪教的發展和思考方式,是萬法唯心。萬法是宇宙的運作、大自然的運作、人類社會的運作,這都是心在運作,因為心的變動,才有3千大千世界、才有天地宇宙、才有種種樹木花草、動物、植物,才有人類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若沒心時,這些都沒有,這就是萬法唯心,1切宇宙的造作,唯心所作。

  禪教和淨土教的看法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因此研究禪的道理產生了對立。禪的祕訣,就是無,以無為出發點、由無來建立有,叫空中真有。從知識立場來說,知識並不是物質,智慧不是橘子,不是俱體性的東西,智慧不可以放到口袋裝著,智慧完全依靠心的思想、變化所產生的。

  以前我說過1個參禪不敗的祕訣,人不管受到何種打擊、環境打擊、人事打擊、感情打擊、金錢打擊、情緒性的打擊,全都是虛假不實。什麼是真的?就是當下。當下你在做什麼?在想什麼?這就是真的。

  參禪不敗的祕訣是人生的階段、人的生命、活動隨時在流轉,但是隨時保持1顆不流轉的心,即內心精神思考的空間,留下1大片空白,時常保持謙虛、保持心空白的狀態,為心靈保留1些空間,這樣生命才會活出意義。

  思考方式和學習方式種種過程才可有所寸進,得到最大成就。心靈空間,就是將所有1切情緒性的東西,人生的1切財、名、利、樂,喜、怒、哀、樂放1邊,保留心靈的空間,這樣才能接受瞬息萬變的社會事務,心靈若保留1些空間,思考會寬些、反應會好些。

  釋迦牟尼佛在說禪時,是針對弟子迦葉,他們在討論禪時,不是用說的,而是用表情、行為、動作做表示。像靈山說法時,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讓迦葉得到開悟,成阿羅漢果,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人以為會說話、會辯解、會說好聽話,就比較吃香,實際上不對。

  禪的智慧,有時是表現在言詞的藝術,有時是表現在行動的藝術,這是1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每1個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強,言行動作就會為自我宣傳,我是如何厲害?如何強?

  我對你多好又多好?我是什麼東西,我、我、我、我,處處皆以我為主,以我為出發點,這叫自我的貢高我慢。1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會說你真好,你很怎樣…很少說到「我」這個問題,這就是禪機、禪訣。

  越有知識、越有學問的人,表現越謙虛,只有無知的人,才會貢高我慢。並不是長相有缺陷才需要包裝,好看漂亮的人就不用包裝?用這個問題來做禪機的處理,他的處理方式會比較多,如何解釋呢?所有世俗人,他所看到的都是經過包裝的,也就是俊男、美女。帥要帥到臉上沒長青春痘,美要美到像西施,沉魚落雁、閉花羞月。

  沉魚是形容西施來到溪邊,水中魚兒看到西施如此美,躲藏到水中不敢出來。落雁是指天上由北方飛來的鳥兒,看到西施那麼漂亮,結果忘了拍振翅膀,而跌落地上。

  閉花是花兒看到西施走過來竟比花漂亮,慚愧而將花閉起來。羞月是形容月亮如此亮、如此可愛,但看到西施時,感到羞愧而躲到雲裡。人漂亮到這種程度,好比天人再世、仙女下凡,但是美只不過是1種行動,什麼才代表美呢?美是虛有其表,表面的美不代表真美,今日紅花、明日也會凋謝。但人的生命不是活1天,1生2萬多天,要靠美色來代表他的智慧,很快就會退時。

  真正的智慧,是追求1種內在美,好比西施最後也剩下1堆黃土、白骨。西施如果沒智慧時,如同1堆肉在動,行屍走肉。古諺「美人沒美命」西施出生在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悲哀。

  如果西施像那位農夫的女兒,有智慧會水平思考,他就不需靠她的美色生存。農民的女兒不1定漂亮,可能很醜,眼睛大小眼、朝天鼻、豬哥嘴,但她有水平思考的智慧,替她爸爸解決了災難,同時也解脫自己的災難,這就是為什麼禪教要主張開悟的重要性。

  禪訣從釋迦牟尼佛所傳教的經歷來看,就是要先將釋迦牟尼佛所講的4諦12因緣和後來所講的經、律、論(經藏、律藏、論藏)都先放在1旁,只看1件事,是什麼呢?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1句話,驚天動地的話。

  佛以1事大因緣出生在世間,不求餘事,但求生死了脫。這個大事是什麼?就是生死大事。所以開悟者為生,迷惑者為死。眾生在娑婆世界沈淪生死,開悟者為生,沒開悟者為死,這叫做生死大事。

  禪教和整個佛教的精華、精粹就是在體悟自性,這是非常重要的1個關鍵。若不知這個道理(這個訣),1生學佛都是浪費生命。有很多佛教徒在學佛,學到最後不知在學什麼?沒學的時候還能工作,學後變不能工作。沒學佛的時候非常的虔誠,學佛後變成非常可惡,越學越差。

  讀書也像這樣,沒讀書的時候知道孝順父母和親戚朋友交流,讀書後以為自己已經有知識了,看別人都是壞人,看別人都不順眼,以為自己是知識份子,這就是所知障。本來是無知求有知,求這個知識之後,變作最大的障礙,掉落知識的陷阱,叫做死在話下。

  但求了脫生死,不求餘事,這是佛教的宗旨。什麼是生死呢?就是生、老、病、死的種種7情6慾,包括喜、怒、哀、樂、憂、思、苦,這些煩惱都是生死。有時有、有時無、有時歡喜、有時悲哀,1顆心忐忑不安,非常的複雜,影響了他整個人生的本性。

  禪教說開悟不2法門,就是「法無自性」。法是指佛法和指宇宙運作的方法,這些循環的道理,叫做「法無自性」。1個世俗凡夫沒學佛的時候,以為風塵皆為煩惱,每日受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煩惱,無法了脫生死,希望累積很多金錢才能得到了脫。

  1個世俗凡夫還沒學佛的時候,想說住在高山峻嶺逍遙自在,這樣就沒人間的煩惱,實際上煩惱越多。人受到7情6慾的支配,情緒的發展,受到喜、怒、哀、樂來支配他的生命。

  人生有種種可歌可泣的事件,英雄氣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有這種悲壯可歌可泣的行為。但是當他看清楚喜、怒、哀、樂都是虛假不實的時候,想趕快脫離人間,往生極樂世界,這樣才能得到成就滿足自己,實際上這是自私的行為。

  1個人若是有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就會被自私自利來阻礙他的知識。自私自利也是法,禪教說法有「善法」也有「惡法」,有好的法也有壞的法。好的法就是心胸、思想發展在善的地方叫做善法;心胸、思想發展在惡的地方叫做惡法。所有人間不幸的事情,都是「心在主宰、心在變化」,這樣叫做「法無自性」。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凡夫、眾生就是1日千生千死,1天24小時,心就5花10色,看到好笑就笑,看到悲傷就哭,感情用事又感情複雜,無法處理事件,禪就是處理事件的1種要領。

  有很多佛教徒問我說,要修哪1尊,才能夠了脫生死?要修哪1法,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要修哪1種的法門,才能馬上得到開悟,成佛做祖?我和他們說,這很簡單,就是將你的頭剁下來,沒其它的辦法。

  頭殼剁下來的意思,就是說誓死的決心。從今起,我將這個生命交出來奉獻給眾生,以禪教的立場,除了求開悟以外,不求餘事。其它10大宗派所追求的般若、極樂世界、華嚴世界、琉璃淨土,實際上所追求的都是心安理得。

  最有名的禪訣,参禪的智慧,就是慧可斷臂求法。達摩祖師在嵩山少林寺閉關,面壁9年,慧可去跟他参禪,要拜達摩祖師為師,達摩祖師都不回答也不回應,連講話也不跟他講。

  慧可在那跪3天3夜,冰天雪地,跪在閉關房外面,說師父我來拜師。達摩祖師都不願理他,當作蚊子在叫。慧可想說他來求法的態度不夠誠懇,於是刀子抽出來,手剁一隻起來,叫少林寺的沙彌,用盤子裝起剁起來的手,供養達摩祖師。

  這不是普通人做得到,頭剁下來也差不多像這樣的條件。還好那時候是冰天雪地,手剁下來時,血結凍不再流血。若是夏天的時候,光那個血流完,人就死了。這個沙彌端慧可的這隻手來供養達摩祖師,外面有1個和尚要拜你為師,他沒錢可供養,剁1隻手來供養,你看怎樣?

  達摩連看都沒看,連瞄1下都沒有,少林寺的沙彌想說,達摩祖師不收這個徒弟的樣子,把那隻手端出來外面還慧可。頭搖3下說,這不夠力,達摩可能要錢,這隻手沒煮,他也不要吃。

  慧可看到這樣說,好啊!手不要,不然連腳也剁給你,刀抽出來的時候,腳就要剁下去了。達摩祖師翻1個身,從那隻刀打落下去,等1下!停住!這隻腳又剁下來就完了。手起刀落,慧可那隻刀被達摩用氣功彈到掉在地上。

  達摩牽起慧可的手說,進來裡面坐。慧可心想這下妥當了,他要剁下去是假裝的,他以為真的。所以「仙拼仙,害死猴齊天」。慧可進來裡面坐,跪在禪堂的地方,向達摩祖師說,我要來求道。達摩祖師說,你要來求什麼道?慧可說,我要來求成佛做祖的道,不求餘事。這個故事是從發菩提心文那引來的。

  達摩祖師跟他說,成佛做祖很簡單,你現在只要專心傳道、剃頭披迦裟,這樣就已經算成佛做祖了,不然你還要求什麼?慧可回應說,請祖師跟我安心,因為我的心不安。心還是忐忑不安,看到漂亮衣服還會想穿,看到美女也會動心,看到好吃的東西也想多吃1點,所以叫做心不安。

  達摩祖師跟他說,好!你可以離開,心跟你安好,慧可頂禮拜3拜就離開。達摩祖師也沒跟慧可手術、也沒運功、也沒加持,只跟他說1句話,心安好了,慧可就頂禮3拜下山了,成為禪宗的第2代祖師。

  流傳的故事,達摩祖師是第1代中土的祖師,而達摩是迦葉的第18代弟子。中土第1代的祖師,慧可第2代,若要說,慧可應該是中土第1代的祖師才對。

  為什麼慧可向達摩祖師頂禮拜3拜就下山了,沒有再問?因為他「聽有」,心安好就是讓他的心無所罣礙,這是從心經來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般若波羅密多,就是因為心無罣礙,無罣礙時,就即刻到彼岸了,波羅密多就是到彼岸了,到那邊的意思,是哪裡呢?就是極樂世界。

  原來極樂世界不用坐太空梭,也不用坐飛機,極樂世界在人的內心。所以成佛做祖的道理,不管有成佛或是沒成佛,有做祖或沒做祖,所追求的點,就是他的內心可以安心。

  照這個規矩和條件,参禪不要問東問西,不要問其他的事情,不要問我何時要嫁尫?何時要娶某?何時要賺大錢?何時要蓋大厝?。参禪不可問這些,世俗凡夫才會問這個,這都不叫做「禪」。若不是禪的時候,就會墮落,墮落在萬底深坑,無法了脫生死。

  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才會說,千生千死,24小時裡面,死1千次活1千次,每天都在死1千次、活1千次輪廻,受到情慾的愛、恨、情、仇,受到喜、怒、哀、樂、憂、思、苦,7情6慾的煎熬。受到情緒的煎逼,所以無法驚醒起來。

  禪訣唯1的秘訣,就是開悟。開悟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我的心站起來。心站起來叫做生,心倒下去叫做迷。吾(我)悟旁邊1個站心,心站起來叫做悟,心若倒下去,叫做迷。迷者就死無葬身之地,生者才能開悟,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但是光這樣還不夠,需要時間的證明,需要言行的印證。所以禪教主張要信、解、行,信是第1項,禪訣第1項就是要信(相信、堅信、不可懷疑)。對世間任何事物都可懷疑,但是對開悟不可懷疑。

  懷疑什麼呢?懷疑我之本性,本為佛性,眾生凡夫之性即為佛性。心若站起來才能生,心若倒下去不能生。這個性也就是說人的本質、氣質、思想方式的智慧叫做佛性。

  相信我之本性,本為佛性,眾生凡夫的性本為佛性,堅信這1點。有堅信的時候,才能夠有時間、有機會慢慢去印證、去體解(體解大道),發菩提心就是願眾生體解大道,智慧如海,所以信和解非常重要。

  解就是對所有宇宙的道理、對3藏12部經典的道理、對社會事物百千營生和人生的生老病死,種種的道理,要去徹解(了解),先有信才有解。解之後要去實行,行就是說去做,實踐。若是無體解要去做,絕對做不出來。沒受過鍛鍊就要去做,絕對無法可行。

  禪教雖然強調「無」,但是無中帶有,真空不空的意思,這就是行。行就是實踐,修行就是「學和實踐」,學習這些道理,去實踐這些道理化做事實,這樣生命才是開悟的生命。若是沒經過這個階段的堅信,沒經過「徹解」這樣也無法可行(無法去執行)。

  禪訣的道理就是在信、解、行、證、願。信、解、行後面反過來要有印證。就是在實踐時,反應在真理,佛法唯1的秘訣「由心出、由心入」。說佛法的時候,要憑良心來講叫做由心出,講過之後再反省,叫做由心入,反覆例行叫做證。願就是願眾生離苦,願眾生都脫離苦海,這就是願。

  參禪的意思並不是說自己學會辯駁,並不是聽2句禪,就代表開悟,這樣會失敗,會死得很難看。禪師在宗祠裡面,最少浸淫1-20年,他才敢出門。有的浸淫20-30年還不敢出門,原因就是沒有徹底印證,出去會死得很難看。

  世俗凡夫「吃無3把應菜,就要上西天」「吃無3塊豆腐,就自稱法師」,這就是世俗凡夫的品質,雖然剃頭披袈裟,但是不代表是佛教徒。所以禪的條件非常的嚴格,禪的開悟也不是表面的功夫,不是只會練嘴皮子,這樣就代表開悟,是要有實際上的功夫,這實際的功夫就是印證。在禪教参禪的火候裡面叫做真刀實槍。

  什麼叫做真刀實槍?就是說事實的事情,說自己腹內的東西,說自己本身參悟出來的智慧,並不是學 釋迦牟尼佛、學慧可、學慧能,不是學任何祖師,是學自己的,自己的是從哪生出來?從心生出來。這個心從哪裡來?心從良心來。叫做滅惡生善(滅諸惡心,生出善法),叫做不去不來。

  禪訣的道理像1支無形的利劍,真厲害。講出來的話也像無形的利劍1樣,若不是殺死人,就是會殺死自己。所以印證的技術不是3年5年就印證得出來,也不是投機分子有辦法使用。禪的這隻利劍(無形之劍),在禪訣裡面,斬除所有1切妖魔鬼怪,斬除內心1切的邪惡,叫做滅惡生善,生諸善法。

  1切的佛法「由心出、由心入」,這樣才能叫做開悟。有前面的深信不疑,但深信以前要有種種的質疑,所以無疑即無悟。「無疑無悟」是料想不到的意思。

  昔日風華今何在?昨天的紅花在哪呢?昔日孩童今何在?昔日英雄今何在?像項羽那麼勇,力拔山兮氣蓋世,今日何在?今日都不存在。所以對個人印證的功夫要下死功夫、下死決心,要像慧可這樣「斷臂求法」的這種信心,才能徹底無疑無悔。

  有大疑則有大悟,無疑就無悟。無疑無悟就是完全無法預算的意思,照這個方式來思考、來想,這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你若是抓到這個訣,這樣你即時就能開悟,即時可以成佛做祖。不是我很會辯論這樣就代表我開悟,是要「言行合1」,和我精神思想合1,這樣才能叫做開悟。

  禪訣今天在此免費奉送給大家,希望大家都可以真正抓到這個訣竅,早日得到幸福快樂的人生。

  阿彌陀佛!

  本文出處:禪教法門(宗聖上師主講)—真理之聲有限公司出版。

禪教法門23.禪與臨終--宗聖上師

禪教法門(23):禪與臨終

  各位菩薩歡迎繼續1起研究禪的課題。今天來思考1個「人人拒絕、人人驚惶」,有忌諱的「死亡」問題。

  所有的人都怕死,因為死亡後什麼都沒有了。有錢人怕死亡,怕死後江山別人的;沒錢的人也怕死亡。所以人生「好死不如歹活」,再艱苦也要活下去,這就是生命,連螞蟻都知道要愛生命。

  人類在生存的過程中,只求生、拒絕死,所以對死亡產生驚惶,對死就很忌諱。以前我在新竹城隍廟夜市,圍很多人,在聽我聊天。我和他們說,文字裡有神!

  文字怎樣有神呢?字只要寫出來,有些含意會讓人歡喜,也會讓人悲傷。那些觀眾不相信字有神,於是我拿1張紅紙寫1個字「福」,另寫1個字「財」,讓觀眾選擇。

  我測試看看,愛這2個字的人各有多少?當時差不多有40-50人在聽我聊天,看我拿出「福」字的時候,差不多1半的人都舉手,喜歡這個字。當我拿出用紅紙寫「財」字時,所有的人都舉手。旁邊路過騎摩托車、騎腳踏車的人,也好奇靠過來看,圍到差不多60-70人。

  最後我在紅紙上面寫1個「神」字,我說這會避邪,那你們相信字有神嗎?字有神。自古以來,台灣人就相信字有神,我用白紙寫「財」字和「福」字,讓他們選擇的時候,意願就減1半。我再用白紙寫「死」字,讓這些觀眾選擇,他們看到白紙寫1個死字的時候,有的人就在碎碎念了;有的人就在呸!呸!呸!這樣就解釋人都很怕死,對死有很大的忌諱。不管是老人或者是小孩,所有的人類都怕死,所以談到死亡的時候,都很緊張。

  但是禪教對於死亡,是1種生命莊嚴的表示。禪教主張,人在死亡的時候,要無慚愧。面對死亡的時候,要像面對佛菩薩那樣,那麼的莊嚴,所以死亡也是1種學習。

  禪教對死亡的看法,是用莊嚴的態度來面對。當面對死亡的時候,要做的準備動作,就是檢討。隨時檢討自己的1生是不是有慚愧?對人生的事物、說話、應允、欠錢,或是應該發落的遺言交代,是不是有清清楚楚。

  假若是意外死亡的時候,也就是「早上活跳跳、下午忽然死翹翹」隨時要有做好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這樣才能夠真正莊嚴。活著的人對死亡的人,處理方式也以「莊嚴、神聖」為標準。

  禪教對死亡的解釋,有更深1層的說法,就是人活在世間的生命,有價值時,就算生命活得很短,這樣就無慚愧。假使活在世間的生命,沒價值時,這個生命1樣有慚愧。

  1個人的言行,1生裡和他的心境,情緒的喜、怒、哀、樂有關。對死亡的看法,1般台灣人都屬於祖靈信仰,也就是信仰祖先的宗教。所以在臨終的時候,他的意識會產生幻景,會看到他的祖先,或是已經去世的父母親、長輩、左鄰右舍、親戚來找他,但這些都屬於幻景,叫做祖靈信仰(信仰祖先的宗教)。

  有的信恩主公,當他要往生以前,會看到恩主公來帶他;信媽祖會看到媽祖來帶他;信佛祖會看到佛祖來帶他;信耶穌會看到耶穌來帶他…這總是幻景。但根據我的了解,和曾經有死亡經驗的人說,他們會在死亡那1刻,出現他1生的鏡頭,接受良心的審判。

  這個良心的審判,就是過去的生命活動過程,有種種的缺陷,或是做1些失德的壞事,所有的這些記憶,都會在過世的前1刻出現,良心的自我審判,我想就是接受神的審判。

  古早的猶太教,主張人死後接受上帝的審判,其他的各種神教,各種宗教的信徒,死亡的時候,也會接受自己所信仰的神的審判。這個審判像看電影,從出生到死亡的那1刻,所有過去的善事和惡事,影現1遍。

  台語有1句話,「欺騙得了別人,欺騙不了自己」,良心就是這樣。所以鼓勵做人就要天理對良心,欺騙別人的技術,不管多厲害、多強,但是無法欺騙自己的良心。很多做壞事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手段高強、知識很好,沒被法律制裁,也沒被人看到。

  但是天知、地知、自己知,最起碼有3個人知道(天知、地知、自己知)。所以人生的生命活動,沒什麼是秘密,無法欺騙任何人,就算世間所有的人,都被他騙光光,但無法欺騙自己。

  人面對死亡的時候,有這些種種的幻境,但是這些幻境都不是事實,真正的事實就是他的生命,在這個社會的貢獻、為眾生的貢獻,這樣才能無慚愧。

  還有很多人在死亡的時候,會看到動物(畜牲),狗、蛇、牛頭馬面非常的驚恐,看見惡鬼、夜叉、羅剎、青面獠牙、眼睛倒吊,非常的兇惡,拿工具要抓他,看見黑白無常。我參與過很多喪事,對人臨終時,有很深入的研究。這些人為什麼會出現動物的幻影?雞、狗、畜牲、鴨、蛇、龜、鱉。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我對人臨命終時的統計,和死後再回魂起來的這些人,做了研究了解,就是這些有動物、畜牲的幻影,是沒宗教信仰的人,即無神主義者,不會出現祖先的靈魂,也不會出現所信仰的神明,才會出現這些動物、畜牲。所以信仰對1個人的臨終,非常的重要。

  有很多人在快要死的時候,才去找道士、和尚、牧師、神父來赦免他的罪,來幫他誦經、消災、超度,這只能夠做1種家屬的安慰,讓他的家屬不緊張、不驚惶,做這種安慰,實際上效果不大。

  大家驚惶就拼命燒香,拼命燒金紙,那就是在轉移家屬的自我悲傷的注意力,拼命燒紙錢,填補心裡的溫暖,消滅心裡的驚惶。實際上是越燒越驚惶,越燒越疑神疑鬼。

  禪教主張肉體是屬於大地,所以死的時候要歸還大地。有很多人主張肉體要用埋的,用燒的叫做2度死亡,這種思想也是錯誤。以為用燒的肉體會痛,靈魂也會被燒到,轉世時就會燙到無毛無皮,全身燒到連眼睛也看不到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肉體和靈魂沒關係,靈魂是燒不到的。

  肉體雖然有病痛,但是死後他的靈魂就恢復自在,靈魂並無病痛,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大家不願意去面對死亡,所以也不敢談論死亡,對死1無所知,造成了更大的驚惶和心裡負擔。

  所以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姊妹,若面對死亡的時候,最少那個陰影2-3年無法消散,有的甚至1生都無法消散,原因就是對死亡的無知和驚惶。

  禪教主張從死亡來學會怎樣快樂過1生,用死亡來啟示,讓人會面對生存,做有意義的事情,不再醉生夢死,不會再沈淪,做1些惡濁的行為。

  禪教對死亡的啟示要領非常的大,若是對1個無知的神棍來講,他就會利用死亡來威脅這些喪家的家屬,讓他騙錢甚至騙色,但這些威脅的語言,對死亡的陰影,比讓他騙去的那些錢更嚴重,這就叫做精神傷害。

  過去我在北部或是南部,常遇到喪家在辦完喪事後,全家亂糟糟。時常聽殯葬業和他們說怎樣,他的心裡就毛毛的。聽道士跟他說怎樣,他就很驚慌。聽法師跟他說怎樣?他就心理不舒服。

  聽這些千百萬種,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胡言亂語,造成了無法恢復正常的生活。有的甚至全家都很驚惶,怕到瘋了,有的怕到會起乩。有的時常作惡夢,這些都是1種精神的傷害,這種傷害非常的嚴重。

有1位老菩薩往生,他的眷屬因為不知道要怎樣處理?由宗親來處理。這些宗親跟他說要怎麼做,要請什麼樣的法師,要牽亡等等無所不至。這老菩薩的家屬,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所以來問我,問我應該怎麼辦?我跟他說,你母親有皈依佛教,所以應該用佛教的儀式來處理。

  但是他說這些宗親大家都強調什麼,強調什麼,無法應付。我說簡單,這由我來教你怎麼去應付。你回去跟他們說,誰出主意由誰付錢。若要請鑼鼓車、請花車、請什麼東西,由說的人出錢,你們若要出錢,我沒意見,這樣就對。

  這個女兒回去,就和他們宗親,照我的話講,說完後,這些宗親才大家都閉口。本來辦喪事是1種很莊嚴的事情,變成在那口角是非。甚至有些喪事還沒辦好,家屬就為了要出多少錢,財產要分多少,吵吵鬧鬧,有的還吵架、打架。

  以前台南有1位很有名,很富有的1個紡織商,留了好幾十億的財產,往生之後,屍體還留在醫院的太平間。他的兒子、女兒和孫子,在那鬥爭,拿刀相殺,結果殺死。1個喪事未辦好,變成第2個喪事發生,而且他的家屬也互相提告,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父母親的努力奮鬥變作徒勞無功,還造成了子孫,為了爭奪財產拿刀相殺。

  在台灣有很多為了財產的鬥爭,兄弟變成冤仇人,姊妹變沒往來,為了辦喪事,造成了2度傷害,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很多人對死亡的看法不太了解,在辦喪事的時候,請鑼鼓車、樂隊、孝女、5子哭墓、倒退嚕(請道士來做牽魂儀式)無所不至。有的演歌仔戲,有的扮仙,有的弄樓,失去了往生者的莊嚴場面和氣氛,花很多錢,但是不能得到真正的平安,在那吵吵鬧鬧,不謹浪費金錢,又再造成了是非,這樣叫做不平安。

  實際上這和死人完全沒關係,人已經往生了,肉體停止運作,靈魂歸空(靈魂恢復原來的狀態),1種信號的狀態。這種情形再來哭得死去活來,宗親平常和這位往生者,不認識無來無往。

  往生者活著的時候,受到種種的災難、折磨,有的甚至受到宗親的陷害,沒人支援,死後大家爭著要賺死人錢,這是對生命非常惡質的1種侮辱,這種現象是1種非常惡質的文化。

  有些死者在世的時候,兒子、女兒非常的不孝,死後才哭哭啼啼。有的公公、婆婆和媳婦好像是冤仇人,可是當公公、婆婆死後,這個媳婦才貓哭耗子,1點意思都沒有。有的兒子、女兒非常的不孝,利用老爸老媽死後,大量印白帖,送親戚朋友,不管有認識或沒認識都送,利用死人最後的價值,來賺錢收紅包。

  大部分的人辦喪事,是演給別人看的、給左鄰右舍的人看的,很熱鬧,用擴音器。實際上這是在侮辱死人,這是對生命非常不尊重的現象,很惡質的文化。

  台語有句諺語,在生孝順1粒豆,贏過死後拜豬頭,這是對女兒做七(女兒旬)時,要拜豬頭的1種批判。女兒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孝順1粒花生,贏過死後不會吃,才來拜豬頭。那粒豬頭要拜給誰吃,拜拜後沒人敢吃,拿給狗吃。

  所以禪教對兒子、女兒,孝順父母親的態度,若是沒良心的時候,常說良心被狗啃,這個社會也是這樣。禪教主張人在死亡的那1刻,他的意志還清醒的時候,大家要跟他說話或是安慰,讓亡者不驚惶。

  也有人主張在死亡的時候念佛,有人主張在死亡的時候跟他開雲路,有人主張做什麼,怎樣主張都沒關係。禪教主張死人臨終的時候,跟他說話安慰,讓他知道死亡是1種過程,不過是另1種開始(另外1個人生過程的開始),所以不用驚惶。

  有的人主張死後8小時不可挪動身體,若挪開的時候,他的靈魂會很痛苦,這是對死亡完全無知的1種看法,絕對錯誤。有的人主張人若死後,腳若是先冷,這樣就是轉世去畜牲道;若手先冷,就轉世去惡鬼道;若是心臟先冷就是往生到天庭;若頭先冷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還有人說,若是得道,有神明來帶,這樣他的身體就會軟軟;若神明沒來帶他,身體就硬硬,這些完全是對死亡不了解,所製造出來的迷信。

  根據人體的構造,手腳的血管,在死亡的時候,血會停止流到末梢的手腳。所以所有的人,在往生的時候,1定從手腳先冷,原因就是心臟最後冷。若是冬天死亡3-4小時,筋骨的淋巴腺,就會硬掉,骨頭也會硬。

  若是夏天有時候死10幾天、幾個月,身體還軟軟,因為溫度較高,淋巴腺較不會硬。用身體軟和硬,來評斷死者有得道或沒得道,這是對生命1種殘酷的批判,對死亡者1種很不公平的批判。

  死者若是腳先冷,大家就都轉世去畜牲道,這種說法絕對不正確。未知、假知去說這個道裡,這是1種錯誤的信仰,絕對不是正確的事實。另外還有1種說法,人若是死後,7天內靈魂會回來。起初剛死亡的時候,不知道已經死亡,去地府玩1個禮拜之後,會回到陽間(陰陽會)。

  實際上,人的肉體死的時候,人的靈魂放射訊號還在屍體的周圍,所以家屬應該要真正虔誠來跟他擦身體、穿新衣,打扮1下,讓他真正莊嚴的回去,這和屍體有穿衣、沒穿衣是沒關係,靈魂本身是不用穿衣服。

  有的趕快在腳尾,裝1碗飯放1顆蛋,這樣叫做腳尾飯,就是怕他死後肚子餓,趕快吃1吃做飽鬼,不要做餓鬼。趕快跟他燒金紙,怕他沒生活費可花,這是1種錯誤,靈魂本身不用吃東西、也不用花錢。燒金紙只是在轉移死亡悲傷的注意力。

  燒金紙對死者並沒有作用,拜豬頭、拜飯、拜菜碗,這都是1種宗教儀式,對靈魂沒什麼作用。假使死者爬起來吃,絕對沒人敢拜。

  對死亡的處理方式,禪教主張叫做往生,不叫死亡。當肉體停止活動,進入另外1個世界,叫做往生,另外那個世界叫做靈魂的世界,歸於「空」的情形。禪教的看法,不主張人的靈魂死後會去遊地府,1個禮拜後才會回來。

  實際上在他死亡到1個禮拜這段時間,他的靈魂訊號,時常在屍體的左右。1個人的肉體活著的時候,說話、想事情、腳動、手動、工作、喝水、吃飯,都是受到靈魂訊號的操縱。

  人剛死亡時,停止活動的時候,這個訊號也同樣1直在操縱這個屍體,直到再次轉世為止。所以有很多人,主張在7天後,才可以埋葬,或是1個月後才可以埋葬,這種看法也沒道理。有的要安靈,要安多久,這也沒道理。實際上人死亡,肉體最好3天內處理掉,才能減輕悲傷的氣氛,而減輕悲傷的氣氛有好幾種方式。1個人在世的時候,做人、親戚、朋友往來怎麼樣?跟他子孫的交際也有關係。

  大部分人死亡的時候,才會用宗教儀式,在生根本就沒宗教信仰,這樣只不過是1種金錢上的往來,所以家屬並不能分散悲傷的心裡負擔。所以禪教主張人在世的時候,應該就要有宗教依靠,有人際關係的來往。人還沒死的時候,就應該参與宗教活動,這樣靈魂才有依靠。若子孫同時参與宗教活動,這樣才有意義。

  禪教主張普渡眾生的道理,是透過辦理喪、喜事,來度在世的人、度其家屬,幫助家屬處理喪事,度過這個悲傷的時刻。若越多人來幫助和安慰,共同負擔、減輕悲傷的氣氛,讓在世的眷屬,堅強再繼續生活,死亡只不過是1個瞬間,但是家屬的生活比這個更重要。

  禪教主張人死的時候,怎麼處理都沒關係,但是要嚴肅、莊嚴。既然要莊嚴、肅靜,為何還要鑼鼓喧天,哭到呼天搶地?悲傷是難免的,但是要透過死亡來學到更多的做人、做事的態度和知識,這才重要。

  有很多人,家屬死亡的時候,想利用金錢聘請人,來辦理喪事,這樣是無法得到人情的溫暖,自己沒付出,他的子孫將來也這樣,和人沒來往,不和人相挺。所以他的子孫不能因為家裡有喪事,而學到做人、做事的這種道理,這樣死亡就等於完全沒作用。佛教就是透過生、老、病、死4個階層,向人類啟示生命生存的智慧。

  1個嬰兒出生的時候,生命非常的珍貴,大家都非常的高興,吃滿月酒、慶生,在生的時候,很多人都愛做生日,慶祝生命的生日,意義就是包含老、病、死的意味。所以不是光為生命做生日,這樣才代表快樂,應該是在做生日的時候,有這些紀念行動。

  對老人、對病人和對死人的態度要相同,生命是1種珍貴莊嚴的訊號,從老人、病人和死人來學習人生的哲學道理,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人在生的時候,受苦受難,沒受到宗親的支援和幫助,有的甚至受到宗親的陷害。死後宗親及左鄰右舍建議做什麼,我覺得這都是胡說八道,根本就沒什麼關係。

  禪教對臨終的看法和死亡的對話,就是自我問自我(自己問自己)。檢討我在這1生裡面,所做都無慚愧、不丟人,對得起天、地,對得起子、孫,對得起歷代祖先。生命在這個人間已經做了最後的貢獻,把肉體火化之後,讓他的子孫留下了芬芳的紀念。

  各地區對喪禮(喪事)的舉辦方式各有不同,日本是1個海洋國家,很早就主張用火化,新加坡也1樣。新加坡的土地很小,政府規定在生的時候,就要歸依1個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死後這個骨頭才可以進他們專屬的塔,信仰什麼教,就進入所信仰的納骨塔。這和台灣瘋狂的行為,將納骨塔拿來像炒股票、炒房地產的態度,完全不同。

  對死亡者的靈位,應該是1種神聖莊嚴的態度,卻被利用納骨塔在賺錢,這是非常惡質的思想,完全沒尊重生命的莊嚴,非常惡毒的1種思想,連死人的骨塔,也當做股票在炒。這代表台灣社會文化淪陷的1種喪鐘(死人出殯的時候,敲鐘表示悲哀)。

  在生訂1個骨塔和利用骨塔來賺錢,這是2種不同、顛倒的意義。在生歸依1個宗教,接受這個宗教的幫助,死後進入那個宗教專用的靈骨塔,這是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且尊重社會土地的環境,這種態度是對的。

  若是利用納骨塔來買賣賺錢,這就不對,賺死人錢沒道德,而且對死人是1種極大的侮辱。生意人這樣做是為了金錢,這可以說已經敗德(敗了人性的道德)。若是個人這樣做,就是侮辱自己,也侮辱死人,會遭受惡報,天才會相信。台灣人感覺什麼樣的錢都可以賺,連靈骨塔的錢也像股票、房地產那樣在炒作,無所不賭就對。

  另外1個問題就是人死後,要往生哪個地方?大多數的人,希望死後不要再來人間受苦,生病很痛苦,人情像紙那樣的薄,有子孫好像沒子孫這樣,所以對死後的看法,也非常的害怕。禪教說死後才是1個真正覺醒的靈魂,所以肉體的死亡,就是再生的開始。肉體上的出生,就是人生做夢的開始,要清醒的過1生或是要迷迷糊糊過1生?禪教和其它的宗教1樣,主張活著時應該要光光榮榮、快快樂樂、清清醒醒過1生,不要迷迷糊糊過1生。所以在生的時候,就應該有隨時會死亡,做自我警醒。

  禪教主張每天要休息的時候,躺下去睡的時候,就要想隨時會死亡,有這種心理準備。第2天再醒過來的時候,才會感覺生命活著,非常的珍貴、非常的光彩,才會每天都像在過年。早上起床,先摸看看我還活著,非常地幸運,非常地歡喜過今天,這是禪教對人生命狀態的1種解釋和看法。

  你要悲傷過1日或者是快樂過1日?你要平安過1日或者是要風險過1日?或是驚慌過1日?你要怎樣過你的生命,由自己來選擇。1個人要好過、難過都由自己選擇,他的精神意志會支配個人的生活方式。活著時有知識或無知識,臨終的時候也看的出來。在生的時候,不知道有感恩的態度,不知道宇宙生命狀態,不知道對社會人生的狀態,站在無知的狀態,臨終就會很驚惶。

  人死後,肉體停止呼吸時,他的精神意志、靈魂訊號,會進入無底黑暗的空間,伸手不見五指,像做夢進入1個黑暗的空間,沒光線,摸自己的身體也摸不到,只感覺自己的身體還存在,這是我以前跌落山谷,死1個禮拜的經驗,進入無邊的黑暗空間,最後才發覺很遠的地方有微光,努力向那個燈光衝過去。身體好像不存在1樣,但是有1個意識,就是要面對黑暗。

  很多宗教描寫,死亡的瞬間,會進入黑暗的溪谷。進入這個黑暗的溪谷,就是人的靈質,進入死亡的另外1個空間,那個地方不是依靠肉體在活動,看起來是黑暗的世界。那裡沒陽光,只是1個意識訊號的狀態,陽光對靈魂並沒作用,所以有的人說鬼1定晚上才會出現,實際上白天鬼也會出現,同樣在活動。靈魂本身沒肉體,他的活動完全是1種意識狀態,所以家屬不管對屍體的如何搬運,死者都不會受影響。

  不要自以為是,以為怎樣,突然意外死亡或身體病痛死亡或自然死亡,不管死法是怎麼,肉體上受痛苦,但是精神意識上來講,是沒痛苦。若訊號再現,表示他活著,有肉體的狀態,但是不代表是具體(靈魂不是具體性的東西),是1個空的狀態,所以對死亡者尊重,是非常的重要。但是被尊重和自我尊重,這都是活著的時候就要有的這種教育。

  人活著就是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活到死學到死,死亡也要有參考和了解,才不會在死亡的時候手忙腳亂,忙到亂七八糟。有很多人因為辦喪事,浪費了很多時間、精神和金錢,導致家屬因為忙來忙去,精神恍惚,造成再度傷害。

  有的騎車發生車禍,運氣不好的被車撞死,這都是因為對死亡的無知、驚惶所產生出來的2度傷害。有的甚至在守靈的時候,發生火災,這都是在不幸中再增加不幸。人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就知道這些道理,才不會浪費時間、生命。

阿彌陀佛!

本文出處:禪教法門(宗聖上師主講)—真理之聲有限公司出版。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禪教法門22.禪與纏--宗聖上師

禪教法門(22):禪與纏

  今天來参考1位割藤和尚的故事。什麼叫做割藤和尚呢?就是割樹藤的和尚,這個和尚住在道州,也有人叫他道州和尚,藤就像荒廢的樹藤糾纏,叫做纏。

  登山的人無路可走時,時常會被樹藤纏到跌倒。有的摔到粉身碎骨,有的纏到跌倒就無法向前走了,不能再百尺竿頭,更進1步。纏本身就是1種煩惱,禪教看煩惱的態度,是將煩惱當作樹藤被纏,說話也受到阻礙,無法表達,即被樹藤綁死。

  當我還小的時候,很愛在山上玩,常常被樹藤,草枝弄跌倒。跌倒有時會破皮流血,路邊隨便的草葉或是樹葉,摘下來搓1搓,在傷口處塗1塗,繼續再走,很痛也照樣走。

  爬山的時候,常學猴子夾樹藤,爬到上面去。再從上面跳下來,風景非常的美麗。為了要去欣賞那美麗的風景,身體常常被草割破皮,被樹藤刮傷,但感覺非常的快樂,這個故事提供給大家参考。

  禪和纏這個功課,議題都纏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生的狀態,食物是非常的重要。柴是以前的人煮飯,需要大量的柴,所以必須要去山上砍祡,所以柴是人生很重要的資源。

  而米是填飽肚子最重要的資源。油是人類提供溫暖,提供肉體營養的來源。鹽是食物必須品,我們吃的水、米,都含有鹽分,但是吃下去都不夠鹹,所以要加鹽。醬就是醬料,就是我們吃食品所沾的醬料,沾上醬料放在嘴裡咀嚼,感覺較有滋味。若只是光吃食品的原味,感覺沒什麼滋味,若沾點醬料,氣味就不同。醋就是提供食物消化很好的天然的資源。茶是消毒、解毒的聖品。

  人類自古以來,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的必須品叫「廚房7寶」。禪教將這7項必需品簡化、哲學化,做了非常深度的解釋。人的生命受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束縛,影響了心理思想。這個心理思想,產生人類生活的各種文化(糾纏的文化)。

  例如禮節多,各種的倫理行為,都是糾纏。本來是不必要,但是因為各種生活需求不同,所以纏住了,知識思考就不夠。所以割藤和尚主張,將所有1切糾纏的東西割掉、斬掉,這樣才會開闊1些。要怎麼斬除呢?人類的情緒,有喜怒哀樂,有7情6慾,有種種的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本身就是「纏」,纏住了就是情緒。情緒是什麼?情緒就是人類的感情。感情是什麼?感情就是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是什麼?喜怒哀樂是空的。本來沒有喜怒哀樂,因為人類受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纏住了,所以變成有感情的動物。禪教在這個糾纏的部份,也不是反對人要沒感情,無情無義非菩薩。

  割藤和尚的思想很廣,割這個樹藤,以這個割藤,割掉糾纏的事情,他叫什麼名字沒人知道,以割藤作為法號。將樹藤、枝葉割開,表示將1切的煩惱、雜想都撥1邊,去找尋人生的道理,必須將這些纏縳的事情撥開,才能夠找到本來的面目。

  草就是指較污穢的情緒、複雜的思想,樹藤是比草還大枝,屬於較大的障礙,即人情世事故。人常受到人情世事的束縛,不能發揮自己生命的功能,被纏死在那裡。

  人的生命受到感情的束縛,受到喜怒哀樂憂思苦,7情6慾的阻礙,在禪教這些都是糾纏的感情。用柴米油鹽醬醋茶來描寫,形容人的喜怒哀樂憂思苦,將7情6慾來描寫人生活上、肉體上所需求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是要透過高度的欣賞、高度的哲學解釋,才能夠連想,不然就會想不出來,而且會越想越糾纏,永遠無法跳離這個苦海。所以割藤和尚教他的弟子,要斬除所有的樹藤和草枝,要簡化、越簡化才看的越清楚。

  若是將喜怒哀樂憂思苦的情緒,参雜在禪的議題裡,就會受到阻礙,死在當下。像1個登山的人,若沒將前面的樹藤阻礙割開,是沒辦法登山,而登山的目的,就是肯定自己的能力。

  很多在社會上,事業成就、賺大錢的人,到老的時候,很愛爬山。他不是很愛爬山,也不是很愛運動,也不是為了健康,是為了另1個層次,來肯定自我、肯定自己的能力。有很多成就的作家、藝人、政治人物、企業家,他們到老後,會反璞歸真,恢復對大自然的追求。很多人到老的時候,才要去住山上,他並不是要逃避社會現實。有的很老才去爬山,70-80歲時才愛爬山,就是為了再登上人生的高峰。

  爬山需要很大的體力,才有辦法爬山,爬山爬到中途的時候,大部分會精疲力盡像是快死掉了,所以必須百尺竿頭、更進1步。為了要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所以1直衝、衝、衝,衝到山頂看下來,神清氣爽,心情非常的開闊,用此來肯定自己的生命,還存在於世間。這個意思和割藤和尚的思考方式很相同,就是人不要滿足於現狀,滿足於現狀,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以前有1篇故事,說1位小女孩在爬山的時候,因為欣賞山間漂亮的野花,非常的美麗,忽然間山上起大霧,將路遮住。這1望無際,伸手不見五指,找不到方向,不知要走到哪兒去?女孩要找到回去的路,但精疲力盡,摔死於山溝。

  所以1個人若是沒方向感,很自然就會迷失於人生的大海,迷失了自己。站在這個立場來看,登山的方法,就是要在經過的地方,留1個暗號。

  你若牽1隻狗爬山,你仔細注意,那隻狗過1個轉彎、轉角,都會灑1泡尿,將那個尿的氣味留在那個地方。當這隻狗要回來時,若是起濃霧,他就會聞他的狗尿,不管伸手不見五指,同樣能夠回到家。這是動物的1種先天的技術(求生存的技術)。

  以前當孩子的時候,我有好幾次經驗,就是將不要的貓,或是不要的狗,把牠抓到隔壁村莊去,或抓到隔縣去,幾公里遠把牠丟掉,放到山間,或是放到別的鄉鎮去,過沒多久(1-2個月或是經過10多天),那隻狗變成1隻野狗,又找回來,全身瘦巴巴,看了很不捨,趕快拿東西給牠吃。

  我在懷疑這隻狗會觀星望斗看方向,貓放到好幾支山的那邊,經過10幾天,自己也會摸回來。全身好像流浪漢,毛髒兮兮,全身瘦巴巴,好像1個流浪的孤兒,在門口那出現。我就趕快拿東西給牠吃,我也懷疑那隻貓會觀星望斗,因為古早的長輩們,都說動物會觀星望斗,就是貓和狗都有方向感(自然的方向感)。

  我也放過鴿子,將鴿子抓到很遠的地方,抓到高雄、屏東鵝鑾鼻,牠自己還是飛回來,所以動物有1種天生的方向感,為何人類沒有呢?原來割藤和尚(割藤禪師)說,人就是被藤纏住了(糾纏),所以失去先天的本領(方向感),糾纏在那被纏死了;被柴、米、油、鹽、醬、醋、茶纏死;被情緒的喜、怒、哀、樂、憂、思、苦纏死,所以生命無法發揮這個功能,功力無法發展出來,被蜘蛛網網住了。

  割藤和尚主張,將這些樹藤1支1支全部斬除,後來有流行1句話「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修道人修到進入幻境的時候,看到佛菩薩,會產生歡喜,所以將佛菩薩的幻境當作事實,這樣最終會沈淪,墮落於那個幻境之中,以幻為真,這是1種非常危險的警告。

  割藤和尚他主張,身邊帶1支刀、1支武器,他的精神意志就是1種武器,「佛來斬佛,魔來斬魔」,所以不容忍佛魔同時出現,擾亂修道人的精神思想。佛魔都是1種感情發洩、1種感情主張。

  現在我站在哪裡?我在做什麼?我肚子餓,煮飯來吃;我口渴,煮茶來喝,這個時候非常的重要。所以弟子的肚子若顧不飽,去顧佛祖,這樣就不對,叫做走火入魔,所以眾生較重要。

  對於生存的技術,割藤和尚主張,將纏綁在身邊的是是非非(塵沙)撥開,因為這些是非、塵沙本身就是虛假不實,所以不可將這些是非、塵沙當作是真的,這樣人才有辦法生存。人的佛性要追求到開悟,也必須是這樣。

  割藤和尚主張的開悟和鳥頭和尚所主張的開悟方式不同,因為立場有差別。同樣住在山上,鳥頭和尚是住在樹上,而割藤和尚是住在山邊,同樣有1個怪僻,就是不要住在家裏,都要住山洞。割藤和尚住在山洞裡面,不用蓋房子,也不要蓋廟,連茅草屋、門都不做,隨時歡迎蛇、兔、野獸進洞內参禪。

  所以在他的洞裡隨時囤積很多雜穀。松鼠來就拿較硬的水果,硬殼的給他吃。山豬來也拿東西給牠吃。各種動物來,蛇來也拿東西給他吃。甚至蚊蟲來,也拿東西分給牠們吃,感覺這些動物是最好的朋友。這當然是對割藤和尚的1種描寫方式,形容的方式不同。

  野獸就是指人性裡面,人的思考方式,1切污濁的、壞的思想,即脾氣。脾氣好像動物,像兔子、松鼠、山豬、蛇,喜怒哀樂憂思苦,7情6慾,好像這些野獸。

  割藤和尚用柴米油鹽醬醋茶,用雜穀來養這些動物,他的喜怒哀樂憂思苦,就是1種智慧,智慧本身就是道,而道就叫做菩提。所以這些煩惱要把他化做有用的東西。所以發脾氣或是情緒發洩,有時好天、有時雨,晴時多雲偶陣雨,這是天氣氣象的俗語。

  割藤和尚感覺這是1種優美的欣賞,割藤最終就是要心中無藤,心中若有藤,你不管怎麼割都割不乾淨。人的煩惱,單純想將那些煩惱斬除,不管怎麼斬除,都有對治的方式。

  每1項對治就會生出百種的變化,每1種的變化,都會將原來對治的主張混淆掉。本來爬山是要肯定自我;有的人爬山是要欣賞風景;有的人爬山是要拔藥草;有的人爬山是要去挖石頭;有的人爬山是為了種種…,各人的方式不同。但是每1種方式,都會產生幾百種的煩惱,所以本來是要消滅1個煩惱,結果引來更多的煩惱。

  爬山會讓人健康,但是爬山也會讓人心臟無力、心臟麻痺。爬山本來會讓人快樂,但是登山之後,有時也會迷失方向。學佛是要學智慧,要讓心變作佛,但是學佛之後,變作很複雜,這叫做糾纏。越纏就會越深,像用1條繩子打活結,將自己綁在那個地方,越綁越緊,越拉越緊,結果將自己綁死,叫做死在當下。

  死在當下是1種危險的現象,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很多宗教徒不知道,是因為他們沒有體悟出人性自我纏縳,作繭自縛的這個現象。

  本來信仰宗教是要了脫生死,結果越信越危險、越嚴重,這就不是宗教原來的宗旨。每1種生命的演出,都是最優秀的表現。

  假使對生命沒有掌握到完全了解時,他的演出就會很沒水準、很蹩腳,不能配合。人生的演出,每1種生命的生存都要當作是最優秀的1場演出。人們受到社會環境和社會人的眼光和感受的約束,看起來就是生存沒有自己的主張,個體主張受到別人的影響,這樣叫做纏,情緒的纏綁。

  割藤和尚是1個很奇怪的修道人,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就好像是1個乞丐,也好像是1個羅漢。台語形容1個人心無長物,身旁沒有價值的東西,形容為乞丐羅漢。但是割藤和尚並不會受到別人的影響,只用樹葉、樹皮圍在生殖器的地方,全身常打赤膊。

  他的禪弟子問說:「師父你怎麼不穿衣服?」他說穿衣服是多餘的,本來穿衣服是要禦寒,穿衣服是1種禮貌的表現。結果因為衣服越穿越多,讓身體自然的調解功能失效。若說穿衣服是要讓人溫暖不會感冒,變成衣服越穿越多,讓自己的身體失去了抵抗力。

  穿衣服本來是對人的1種禮貌的行為,穿起來有美美的感覺,但是為了穿漂亮衣服,來浪費人的思考空間,或者是阻礙人的思考能力,這樣就不如不穿。割藤和尚不愛穿衣服,但是不反對他的弟子穿衣服,這是個人的行為。

  割藤和尚的弟子,不會因為師父沒穿衣服,感覺他是1個怪老子。他也不剃光頭,也不剃鬍子,頭髮長到拖在地下,鬍子拖過肚臍。這是因為弟子知道割藤和尚的脾氣,若是用在社會的眼光,就會感覺這個人精神異常。

  佛教徒常將頭髮剃光光,披很整齊的袈裟,梳的很乾淨,掛金器、玉器,讓人看起來很莊嚴。我過去留長頭髮的時候,1天要洗1次頭,洗澡的時候,會感覺頭沒洗怪怪的,很會長頭皮屑,所以我乾脆頭髮剃光光,變作每天要為剃頭煩惱。

  1下剃頭刀沒電,1下又被割1個傷口。後來變3天剃1次,又因為工作沒空,後來變1個禮拜剃1次,更忙的時候,半個月剃1次,割藤和尚沒剃頭、沒刮鬍子,不因為他的頭髮長和鬍子長,失去他的身分和人格。

  割藤和尚不會因為他沒穿衣服、沒披袈裟、頭髮長、鬍子長,亂七八糟,就失去法師的地位,失去莊嚴,反而表現出他的特色。不是每1個人沒剃頭髮、鬍子長,就表現出他的特色,並不是這樣,而是看他有沒有智慧。藤若割不乾淨,不管躲去哪個地方,都不可能清淨。

  佛教徒在追求6根清淨時,常將頭髮剃光光,表示6根清淨,實際上不是這樣。以為整天坐禪,不和人講話、不做事,這樣就是進入禪定,不是這樣。不是整天不参與事情,就都沒煩惱,不是這樣。煩惱是來自人的肉體和精神思想,對環境的對立。

  假使住在山上,喝水要到山下擔1桶水的時候,可能單純的想,這樣能夠鍛鍊身體。但是擔水很痛苦,我小的時候,常在山下擔水、擔飼料去山上給雞吃,去做這些工作時,變成我的1種心理負擔。

  本來擔水、擔飼料可以鍛鍊腳力、鍛鍊身體,但變成心理負擔的時候,就是被煩惱纏住了。好天氣擔水去山上,可能是1種享受,若下雨天就是1種受罪。山路很滑,光走路就走不動,別說還要擔水、擔飼料。所以下雨天的時候,山上的雞就給牠餓,讓牠沒水可喝。

  我有好幾次在下雨天的時候,擔水、擔飼料去山上給雞吃。養雞的時候,常常走到半路,就把東西丟在半路,自己溜回家,爬不上去,返回來,心裡就有1個掛罣,這些雞現在沒有水喝,會不會渴死?沒飼料吃,會不會餓死?隔1-2天再去巡看看,活的好好。

  所以前面那個掛罣是多餘的,割藤和尚是不是有這種思想,我不知道,但是以割藤和尚的教導方式,追求簡單的生活。

  什麼是追求簡單的生活?就是肚子能夠飽就好,不用1定要吃多好。只要不冷就好,不用1定要穿多好的衣服,衣服是用來取暖,假使穿衣服,會阻礙肉體的抵抗能力,不如不穿。

  割藤和尚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解釋,議題較廣。人若是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影響他的思考能力時,或是影響生命狀態時(指物資)。人若是因為這些物資,阻礙肉體發展、思想空間時,就不如沒有。

  若因為這些物資,讓人得到好感、得到思想的成就,或是肉體發展爭取更廣的空間,這樣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1種助力。因為日夜都要去爬山劈材,在劈材間,得到身體健康、得到思考能力,了解大自然的存在,這樣劈材就是劈到禪。

  若是劈材劈到很懊惱,或者劈材只是劈材,沒發覺周圍空間的美感,沒發現生命存在的意義,這種劈材就沒什麼禪機可言。若因為種稻、割稻、碾米,讓人體長大,得到營養、得到精神思考能力的開闊,這樣米也叫做禪。

  米本是物質,柴也是物質,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物質,對這些物質可以思考,更寬廣的範圍,這樣柴米油鹽醬醋茶就叫做禪,就是智慧。

  假使沒這些物資來提升人的知識,這樣人就是物質的奴隸(心被物所隸),就是被物資抓到,叫做物資的奴隸。這樣心就是1種墮落的心,若能體會這個心,也就是精神思想,能夠體會這些物資,可以化做動力,運用的方式叫做心馭物,這樣才可以去駕駛這些物質,運用這些物質,就是心馭物,這樣就是1種禪、1種智慧。

  假使1個高知識分子,他若能夠跳出心物兩亡(心中無物質亦無禪),最高的境界(心中無禪)。心中若是有禪,就是心中放1棵石頭,所以無法喘氣、運用和思考。這樣不管是物馭心或者是心馭物,物質抓心做奴隸,或者是心抓物質做奴隸,都是1種纏(纏綁)。

  禪最高的境界就是沒禪,「心中無物、心中無纏」,這樣心才能夠海闊天空,非常的自由自在。人因為心被物質抓住了,所以不自由,因為心想要控制物質,這樣也不自由。這樣心物變成妖魔鬼怪,1種無形的障礙,這種障礙非常的嚴重。

  沒錢人想要用物資來換錢,有錢人想要用錢來滾錢,「錢滾錢」就是心馭物,也會產生1種計較、1種痛苦。「心中無物」就是割藤和尚所說最高境界,「心中無纏」不用割,最高的境界。

  心和物質的關係本來是平衡使用,割藤和尚主張「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就是當下看什麼事情,應那個事情去做那些工作,去思考那些事情,這樣才能夠應禪機。

  有1個生病的人來找我,我才會去治療那個病,不是我吃飽沒事去找病人,這種關係不同,思想、行動也不同。所以遇到困難的時候,將困難處理解決掉,並不是我1天到晚都去找困難,也不是說困難來時,我不理他,不去處理那個困難,這樣也不對。

  處理方式就是1種手段、1支般若利劍,這個般若利劍就是心無纏縛(心沒被東西纏住),這樣才能夠在發號前,處理這些事情。所以天地無情即為大情,天地無愛即是大愛。

  以前的人感覺「天地無情、以眾生為芻狗」,就是說天地沒什麼感情,將眾生當做祭品,芻狗就是宗教行為,用紙糊做成動物(改祭),當作一種玩具。若仔細去想,這樣人的思考方式,就被知識所阻礙,知識本來是用來對付生活中的困難,但知識若變作生活中的困難,這樣就是自己害死自己。

  若是學習宗教,讓人越學越愚昧、越學越驚慌,這樣這種宗教就變作1種魔障,知識也1樣。知識若是沒讓人的心智開發、提高,這樣知識本身就是1種魔障。

  以前有1個從外國回來,留美的學者做環保署的官員,雖然知識很好,工作能力很強,可是他看他的老婆、家庭、周圍的朋友,通通不順眼。他的老婆是台灣1個很普通的大學畢業,無法和丈夫的學問相比。他的丈夫說什麼,老婆都聽不懂,漸漸懷疑他的丈夫變心,懷疑他的丈夫要毒死她、拋棄她,懷疑他的丈夫要和她離婚,變成精神分裂。

  有1天,利用丈夫去應酬喝酒回來時,拿1隻菜刀,從脖子剁掉,讓頭和身體分成2段。知識若是不能提升人的靈魂層次,這種知識就變作魔障(魔鬼),心理障礙非常嚴重。

  割藤和尚覺得知識也是1種纏,本來人學知識是要脫離束縛,若是學了知識變作纏的時候,這樣就更嚴重了。學佛、學知識、學禪,本來是要跳出3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纏綁、跳出五行外,跳出3千大千世界,不在五行中。

  若是學佛、學禪學到被3千大千世界纏綁,被五行(金、木、水、火、土)纏綁的時候,這樣會死無葬身之地,非常可怕的事情。

  割藤和尚主張的生活簡單,當然在1般社會人看起來,會說這樣的社會不會進步。但是進步本來就是改善人和物質的關係,假使物質不能改善,變成眾生的包袱,這樣再背1大堆的債務,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拜佛祖、拜神明拜到全部是背債務,要怎樣拜呢?要怎麼求呢?所以割藤和尚主張不穿衣服,這樣要走較俐落,穿衣服穿下去時,反而跑不了。我們仔細看奧林匹克的運動員,他們都只穿1件褲子而已,穿1件衣服(有穿像沒穿),這樣跑步才會輕鬆,衣服若穿得越多,就越跑不動。

  割藤和尚主張不穿衣服,在世俗的眼光來看,是1個怪人。但是割藤和尚看世間人,世間人也是怪人,你看我是怪人,我看你也是怪人,有種種的阻礙。

  割藤和尚主張簡單,就是心中無藤,無藤就不用割,而他又叫做割藤和尚,有些矛盾。原來割藤和尚就是在教他的弟子,將喜、怒、哀、樂、憂、思、苦的情緒,和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這種解釋連想劃開。原來人的靈魂、人的知識、人的靈質,沒有喜、怒、哀、樂、憂、思、苦。人的靈魂也沒柴、米、油、鹽、醬、醋、茶,只是人在生存過程中,受到這些情緒的感染,這些情緒就是包袱。割藤主張將這些包袱打開,這樣就是解藤,將這些纏綁在1起,阻礙手腳不能動的藤,解開來。

  所以割藤和尚看喜怒哀樂,就像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培養他的靈魂,讓他的靈性成為1個活跳跳的活佛,不會受到情緒的支配,阻礙他前面要走的路,這就是割藤和尚的思想,將藤割開來,把它當作可以使用的工具。

  喜怒哀樂本身就是1種禪,換句話說,喜怒哀樂就是禪的營養品,因為人類的肉體構造,有喜怒哀樂憂思苦的情緒發展。根據這個情緒發展,大家要解脫這種情緒(很煩、煩死、很吵、吵死…),1直煩下去,煩到受不了,這個煩就是1種障礙。

  無煩無惱,就表示他的人生真正幸福,真正有福報。實際上無煩無惱是1種白癡的狀態,所以無煩無惱並不是叫做禪,也不是叫做佛法。

  佛法是無性(沒自性),佛法不會主動來找人,是因為人遇到這些煩惱,去運用解決這些煩惱,才叫做佛法。「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法自己不會動,是因為藉著環境,藉情緒才產生了法,法就是處理的方法(想法、看法),喜怒哀樂憂思苦就是法。若會運用,這樣就是知道禪的道理。

  本來去運用是1種好的現象,可是人因為懶惰,不願意去思考這些東西,變作1種纏綁。這種纏綁就讓人的災難1直產生出來,困擾越來越大。割藤和尚主張心中無藤,和所有的禪師相同。牽牛和尚說心中無牛,就是無所纏縳,慧可安心,這樣才能得到最大的智慧。

阿彌陀佛!

本文出處:禪教法門(宗聖上師主講)—真理之聲有限公司出版。

2021年7月17日 星期六

禪教法門21.禪與廚師--宗聖上師

禪教法門(21):禪與廚師
    
  各位菩薩歡迎繼續1起研究禪的功課。今天的議題較活潑,過去說的那些議題較嚴肅。禪和總舖師-禪與廚師。北京語翻作台語,直接用字面翻過來較難翻,廚師的台語「總舖師」較適合。

  若說廚師就沒什麼意義。若照北京話「廚師」說快點就是除濕。「除濕」是將濕氣除掉,我們不要去批評北京話的好或壞,總舖師就是總舖師。

  我記得小時候,村莊裡有好幾人去學總舖(學做台菜),我很羨慕他們雕刻紅蘿蔔、白菜的那個技術。他們將白菜那菜葉,經過2-3刀這樣,變作1隻動物。紅蘿蔔經過2-3刀的雕琢,變作1條龍蝦。雕的非常逼真,連蝦鬚都刻出來。

  人類吃的文化、食品雕刻的技術,漸漸退化,因為西洋的速食文化侵略台灣,台灣人越來越沒主張「吃」的技術,大部分的人就是牛排夾1片,蛋煎1個,麵包夾著,叫做三明治,若加2樣蔬菜莎拉下去,叫做漢堡。這種吃法,變作沒去主張技術,對炊煮燉滷炒的技術,已經漸漸流失了,但是說吃這個問題,禪的議題很廣,要吃出那個滋味出來。

  以前台灣的廚房,總舖師的菜單,大部分都是記在頭腦上。總舖師去菜市場逛1圈,將他今天要煮的菜單,念給菜販聽,我要什麼菜?什麼菜?挑1挑、點1點,這些菜買回來之後,交給他的副手,洗1洗、整理好,食譜都是背在頭腦內。

  總舖師的第1個功課就是將這些菜譜背起來,背在頭腦內。他在背的時候,頭腦同時做腦筋急轉彎。古時的演戲者,劇本也要背在頭腦裡,簡單的念1下。為什麼沒將劇本或菜單整個列做整本呢?

  演戲家的看法、解釋就是若寫整本的時候,大家就會懶惰,會流傳下去,大家沒拜師,就會照劇本胡亂演,沒辦法演出真正的精神。

  總舖師的說法也是相同。我問這些總舖師,怎沒印做食譜?怎麼沒流傳?他說這食譜就要用頭腦記起來、背起來。「鮸魚烘爐薰」(菜名)就是5種魚:鮸魚、鮐魚、魟魚、鱸魚、鮪魚。你若不知道「鮸魚烘爐薰」的煮法、重點時,就無法煮出他的滋味。

  若是將食譜記錄下來,大家在煮吃的時候,都要邊煮邊看食譜,以後越學技術越退,所以必須「口傳心授」。當他說「口傳心授」的時候,我才想到禪也要「口傳心授」。「口傳心授」才能夠學到「倒巡」(技術精湛之意)。

  我想這個總舖師,他的頭腦1定很優秀,要背好幾百種的食譜,而且什麼食物有毒?什麼食物無毒?什麼菜不可加什麼?什麼魚不可加什麼魚?什麼肉不可加什麼肉?香料、胡椒不可加哪1樣?都要倒背如流、滾瓜爛熟。

  我問那些總舖師,你們當時是怎麼學的?他說就是師傅在前面煮,他們在後面看,眼睛瞄著瞄著,看著看著,就要背起來,這樣加那樣,那樣加那樣。

  總舖師的大師分3級,掌廚和掌鍋,大師就只是開菜單不動手。掌廚就是專門在炊、煮、煎、炒,掌鍋就是專門燉、滷做高湯,這技術真的很精密。

  禪的立場和總舖師的看法,連得上關係嗎?站在這個立場來講,總舖是總舖、禪是禪。但是禪主張各種技藝,都必須要非常的精確、非常的爐火純菁,這是很重要的1種觀念。

  以前的做戲師(演戲的人),好幾10本的劇本,也要倒背如流,1點1滴都要學得很熟手。站在現代的立場來看,這樣他沒做記錄,沒作系統性的研究,是1種很散漫的技術,不能成為他的專科、科題、科目的技術。

  但是站在整個宇宙、社會的立場來看,這些知識的傳授,不1定要記錄,話傳話、1句傳1句,語言的接受和意念的傳達,就是1種記錄、1種科學。這種記錄是記在大腦裡,所以記在大腦的時候,變作1種祕訣,所以各種祖傳秘方,台灣特別多。

  不但是做戲師背這些口訣,甚至各行各業方醫(走方醫=古時候的行動醫師)、豬屠(屠宰業),都有他的口訣。殺豬的手起刀落,要割那裡的肉,要用那1個姿勢,那個肉才會順利,也是用口訣,用眼睛看,師傅做,就是用實際的功夫去表現和力行,這就是禪所要求的技術,必須是真真正正、實實在在去做這些事情,這樣才可以叫做禪。

  所以總舖師從學徒開始做起,洗菜、切菜、雕刻菜到烹煮的技術,要非常的軟路(形容做料理的手法要輕巧,力道要剛好適中的意思)。這個「軟路」不是說輕鬆不用做,就是說真正熟稔、滾瓜爛熟。眼睛看1下,就知道那隻雞幾斤重,這樣才可以,不用抓只要眼睛看1下,就知道那隻魚活多久?幾歲了?眼睛1看就要知道那個蛤蜊能不能吃,叫做眼力。

  目測不是只有賣魚的需要有這種技術,也不是只有總舖師需要有這種技術,家庭主婦也必須要有這種技術。家庭主婦才不會「眼睛黏到蛤蜊肉」買到壞的東西。「眼睛黏到蛤蜊肉」買到沒營養有毒的東西,或者是不新鮮的海產。

  家庭主婦在買菜的時候,魚有沒有新鮮,用手壓看看,若壓下去那個魚的肉,能再彈起來,代表那隻魚有新鮮。有的是說魚鰭撥開,若有血再流出來代表這條魚有新鮮,總舖師看1下魚眼睛就知道,那隻魚死多久?要練到這種眼力,叫做「溜溜秋秋呷目啾」形容廚師的眼力很厲害,總舖師從學徒時就要「溜溜秋秋呷目啾」。

  以前學徒不是像現在的師傅,開課寫講義,說1步做1步。以前的學徒是要3年8個月,跟師傅提皮箱,有的還要幫師母洗尿布、洗奶瓶、帶小孩,將師傅當做爸爸,這是以前拜師的必經之路。

  「溜溜秋秋呷目啾」師傅不會教你怎麼做,只能他做,你在旁邊看。有時候你也不能站旁看,要偷喵1下,看他現在再加什麼?加這道是什麼?加那道是什麼?這道煮起來是怎樣?那道煮起來是怎麼?選食材是總舖師的技術。

  所以學徒剛開始就要「舉扁擔挑籃子」跟在師傅的後面。師傅去菜市場買東西,挑這樣撿那樣,選料就從這裡學起來。總舖師若是選錯料,這樣就不能煮出好吃的東西,所以有的要求較嚴格的總舖師,在選料的時候,要親自下田,有的甚至要自己動手去種菜。

  要求更嚴格的總舖師,若是買海產的時候,聽說要親自出海,這實在有夠離譜。總舖師選的食材,必須是他喜歡、滿意的東西。總舖師的技藝和蓋房子的木匠師不同,木匠師是將作品當作生命,總舖師是要求滿足消費者的胃,但也要高段的消費者,才能夠吃出高段總舖師的料理。 

  禪師將自己當作是總舖師,但是禪師不會煮菜,禪師所講的話,所說的道理就是1道1道的菜。前面說什麼,就是冷盤,再來說什麼?就是熱湯、再來主菜。再來是什麼?高段的禪師讓你聽禪法,像在享受料理,比吃滿漢全席更豐富、更好吃。

  站在這個立場來說,禪和總舖師結下這個因緣,所以禪師將自己譬喻為總舖師。我說的話,說出來的這些道裡,讓你聽起來回味無窮很滿足,好像是總舖師滿足消費者的腸胃1樣。他要求的嚴格程度,可以說是走向極端,高段的總舖師在選擇材料的時候,已經是走火入魔了。

  有1次有1個總舖師跟我說,這個紅燒魚要怎麼煮?紅燒鱉要怎麼煮?他有時候為了要去抓1隻野生鱉,必須帶帳棚去溪邊慢慢等,等到他滿意的鱉抓起來,有時候手還會給鱉咬到,要冒這種危險,選擇食材的時候,要不惜代價。

  我想1想,這剛好和禪師在参禪時,所要求的態度1樣,已經走向極端、走火入魔。站在這個立場來看,禪師追求知識的過程,要求禪弟子嚴格的程度,也好像是總舖師在選擇食材這樣,非常的嚴格,必須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去選擇材料。

  有1次1個總舖師跟我說,他要煮1道溪蝦,溪蝦不在溪邊抓,1定要山溝的。所以他去山溝抓蝦的時候,他不是去買人家抓起來,排整排在路邊賣,而是親自下去抓。有1次抓蝦子的時候,被蛇咬到,差點死掉,非常的危險。抓蝦子的時候,1定要晚上去抓,用手電筒去照,普通抓蝦子的時候,用蝦網、蝦籃,1邊綁死,1邊有水,蝦子可以遊進去,不能出來。

  普通抓蝦子是用這樣抓,若是1般在玩蝦子的人,是站在水邊抓。但是好的蝦子、較肥的蝦子,1定藏在草裡,必須要冒險,手要伸進去去抓出來,所以常常會去抓到蛇,不惜生命危險,在3更半夜去抓鱉、抓蝦子。

  總舖師的敬業精神,光看他煮料理的素材,就要經過設計、火侯,煮、煎、炊、炒、燉、熬,燉和熬就有火侯的差別。熱鍋快煮和慢火熬煮,是總舖師的秘訣。料理煮出來,只是要給客人欣賞,這道料理的樣子,看起來好不好。

  以前有1位台南大老,聽說很會欣賞,由南至北到處尋找好吃的料理。這位台南大老,是1個地方的領袖(以前稱為土匪頭),大老是有錢有勢,四處吃山珍海味,而不是吃飽就好。他只要聞1下、嚐1下,就知道好不好吃,若好吃多吃1口,也不會整盤吃光光。若難吃,馬上就嫌棄,你是怎麼煮的?火候不夠,味精先加或是鹽先加,他都知道。

  優秀的總舖師,也需要有這種優秀的消費者來欣賞,湯頭聞得出來,這個刀的切法和用什麼刀去切,吃得出來。有1種料理我也不記得了,有好幾種水裡的生物,但不可用刀去切、去殺,要用竹皮仔刀就是竹子皮的纖維部份,削的薄薄的像刀那樣。有位總舖師跟我說有很多種魚,若是用刀去切,會破壞那個風味,要求的非常過份。

  比如鱔魚的吃法;那個總舖師跟我說,鱔魚的吃法就有快有500種。我說怎麼吃法?他說生吃,煎、煮、炒、炸、炊、燉、滷,吃法還有清蒸的滋味,各種滋味都不1樣。那個總舖師跟我說,若是吃鰻魚的時候,其他都不能吃,只欣賞鰻魚的滋味就好。

  我小時候,看到鱔魚會怕,因為看起來像蛇,他說鱔魚的吃法,也有將近500種吃法。後來我想1想,光禪1味,差不多就有8萬4千種的吃法。禪句有8萬4千種法門,所以喜怒哀樂憂思苦也都是禪。

  生老病死固然是1種煩惱,但是生老病死也是1種禪。從吃用穿住,包括柴米油鹽醬醋茶,既然這些都能夠連想作禪,這樣1沙1石都是禪,1草1木也都是1道1道很好的料理,看你怎麼去享用、享受。

  站在藝術的層面來說,他就是欣賞的立場。站在吃的立場,就是吃到粗飽,欣賞的立場。當我還是小孩的年代,若是父母要打孩子,就會說要吃竹筍炒肉絲。

  竹筍炒肉絲就是用竹子來處罰小孩,這樣叫做竹筍炒肉絲,炒到燒熱燒熱。有1個總舖師跟我說:竹筍炒肉絲有1種吃法,就是將竹筍撕成1絲1絲,經過這個烘製,烘製之後湯會跑出來,再用這個湯來浸泡肉。這樣的吃法,像父母拿棍子處罰孩子,當作是竹筍炒肉絲,這樣就破壞它的氣氛,就不是總舖師的本領,也不是禪師的本領。
      
  我小時候曾聽過1個故事,描寫1個很惡質的總舖師,這個總舖師就是白賊七的媽媽。有1次白賊七去學校的時候,因為功課跟不上人家,就騙老師說,他爸爸死了,沒空溫習功課,在辦喪事。老師聽到白賊七的爸爸死掉,非常的悲傷,以後母子2人的生活,不知道怎麼辦?你現在功課都跟不上,將來若留級怎麼辦?

  白賊七說不要緊,這種不幸是天注定的,事實上白賊七他爸爸並沒有死。下課之後,白賊七回去跟他母親捏造1個故事,說老師很沒道理,要我留級。他媽媽問為什麼?白賊七回答說,我老師要娶妳做老婆。老師他就沒老婆,要你當他老婆。你若沒當他老婆,要把我留級。

  白賊七將活的好好的爸爸,騙說死了。回來時跟他母親騙說,老師要她當老婆。白賊七他媽媽說:「好!明天請你老師來家裡吃中餐」。白賊七去學校,就跟他老師說,我媽媽說您那麼關心我們母子以後的生活,真感動!今天無論如何要請你來吃中飯。

  白賊七的老師想說這麼誠意要請他吃中飯,於是準備1些禮物要去他家吃中餐。白賊七將這些禮品接過手,蹦蹦跳跳跑去他爸爸工作的田裡,跟他爸爸說,你不要回家,我老師死了。白賊七的爸爸說,你老師死在哪裡?死在半邊山那裡,趕快!學校老師、學生準備的這些禮品,委託你拿去探訪老師。白賊七的爸爸是1個老實的農人,於是拿著這些禮品就離開,白賊七實在很惡質,怕他爸爸回來謊言被拆穿,所以騙爸爸去很遠的半邊山,來回要走1天的路程。

  這個老師中午真的來白賊七家,白賊七的母親,看到老師來很有禮貌請老師坐。請老師坐的時候,就抓1隻雞跟白賊七說:七阿!七阿!跟阿母1起來殺雞。老師想說這白賊七2個母子真的很有誠意,要殺雞請老師,所以就在廳裡那邊坐。白賊七他們2個母子,約好從廚房後面去,殺雞煮來吃。2母子吃飽已經1點多了,白賊七就問他媽媽,現在要怎麼處理?難道不用請老師吃飯? 

  白賊七他媽媽說:這老師很可惡,心胸不太正常,要稍微教訓1下。於是將砧板用刀剁的大大聲,炒菜鍋燒的熱熱的,放些水讓聲音聽起來像在炒菜。老師在客廳,餓到肚子咕嚕咕嚕叫,還不能吃。怎麼煮這麼久?煮那麼豐盛?還沒煮好?他也不好意思去廚房看,老師總是很樸實。

  看到桌上放1碗豆漿和2-3塊餅乾,肚子餓了就拿1塊來吃,唱4句聯,等待著可口的午餐。料裡煮這麼久,廚房鬧哄哄,實在都是在作假的。老師吃到甜甜的餅,忘記了肚子餓,繼續唱歌,表示老師的風度。讀書人不可下廚房,叫做君子遠疱廚。

  老師吃1塊餅之後,感覺好好吃,無意中將那碗豆漿喝下去,餅干也1起吃光光。白賊七躲在窗外偷看,看他老師有沒有將那碗豆漿吃下去沒。喝了之後,白賊七偷偷去跟她母說:母阿!母阿!3塊餅已經吃下去,豆漿也喝了,現在怎麼辦?

  白賊七的媽媽說,你現在從外面進來,他的母親等白賊七走進客廳和老師打招呼的時候,才從廚房出來,假裝要去整理桌面,和老師說對不起,讓你久等了,現在準備吃飯,假裝擦桌子,看到空碗、空盤子,就放聲大哭。說我歹命,我歹命,我死老公現在又要死兒子。

  老師聽了吃1驚說:你怎麼死老公,現在又要死兒子?她說七仔!這牛奶餅昰我加老鼠藥要毒老鼠,豆漿昰加毒藥要毒蛇,你怎麼這樣吃下去。老師聽到說,糟了!這餅裡面加老鼠藥,要毒老鼠。不好意思是,是我吃下去,怎麼辦?老師那時肚子開始絞痛,白賊七他媽媽說:糟了!怎被老師吃下去。老師不昰讀聖賢書,明人不做喑事。老師說怎麼這樣?反過來教訓我,現在吃下去,肚子在痛,讀聖賢書的人,無法去辯解。

  老師問白賊七他母親:現在吃這毒藥下去,怎麼辦?白賊七他媽媽涕淚而下,現在逼不得已,吃到老鼠藥、毒蛇的毒藥,就要灌洗米水。這個老師聽到要灌洗米水,要去哪裡拿?白賊七的母親說:不要緊,我廚房有1桶。快點!我去舀。老師說:不用!我自己去,急忙衝到廚房,看到整桶洗米水,整桶拿起來1直灌,灌到1個肚子像水牛。

  我想全世界沒有1個總舖師,像白賊七他母親這麼惡質。用空鍋假煮菜來戲弄老師。這個老師灌了1大桶的洗米水之後,肚子漲到不行,跟白賊七他母親說:你不要張揚,說我這個老師偷吃你的餅和豆漿,以後我怎麼教學生?

  白賊七將他的老師和爸爸、媽媽騙到暈頭轉向,產生了這個故事出來。這雖然是1個笑話,也讓我聯想到,很多佛教徒學禪、學佛,功夫學不夠,用硬騙的、用瞞的,像白賊七這樣,無中生有,連爸爸死了也敢騙,老師的尊嚴,也敢侮辱。佛教徒學佛的態度,讓我聯想到這裡。

  總舖師本身若是功夫學不夠,就像在廚房敲敲打打,料理煮不出來,同樣的意思。功夫學不夠專精,就自稱總舖師,這是很危險的事情。而另外1個總舖師跟我說,食品的吃法是吃到1半。1頓好的料理,不但講究色、香、味更講究食材的選擇和火候的功夫,同時吃料理也講究功夫。

  有好幾種料理,為了要刺激食欲,有的是喝飯前酒,刺激胃腸的食慾,這是西洋人的吃法,飯前要先喝1杯飯前酒。飯前酒是含1口,在嘴裡再吐掉,讓嘴裡面有酒精味,這樣吃肉類的時候,才不會感覺膩。

  但有位總舖師跟我說,飯前的手續很重要,講究刺激的小菜。有的是飯前聞1點醋;有的是先喝1點甜湯,各種料理的吃法皆不同。有的是舌頭、嘴唇先沾1點醋,再夾料裡來吃,滋味會不同,這就是刺激嘴的味蕾,滿足口腹之慾。

  禪雖然沒主張為了吃,來浪費時間、浪費精神,但是在專業技術上,總舖師的專業技術和意境,不輸1個畫家。1位畫家要選擇材料、紙、畫具等,都要經過1番的審思。

  以前我學炭畫的時候,每1支筆都要經過再製造,新的筆買回來,有的要先泡水,使其張開之後,再用膠水。有的是要用線把它綁起來;有的是這個筆要把先修的尖;有的要把它剪齊,好幾種工具的製造,非常的講究。

  總舖師對料理的處理方式,也同樣是這樣,不單只是口腹之慾而已,還講究1種藝術和欣賞。而藝術和欣賞的程度是在哪裡呢?在他對食物的處理方式,和吃下去後的回味無窮。

  像音樂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彈出來的音樂,讓人聽了會繞樑3日,就是那個音樂的音韻,會在演奏廳那回響3天,也就是引起聽眾的心靈上的震撼,叫做繞樑3日。

  作家在寫作的文句、文章、文字的描寫,也像畫家那樣,入木3分。意即寫作的文字的,可以透過木材,入木3分,這就是他的功力。這篇文章寫出來,讓讀者哭、笑,這就是他的專業技術,這種知識就叫做禪味。 

  演奏家所演奏出來的音樂,讓聽眾聽下去會繞樑3日,回響3天,這和禪師在說禪的道理讓聽的人,得到馬上的開悟,這都是1種聽覺的享受,非常重要的體會。

  總舖師選材所煮的東西,讓消費者和食客,吃出禪的智慧(禪味),這就要有相當的技術。不是像普通的總舖師,料理送出來,5虎下山就把它吃下去,囫圇吞棗,酒醉飯飽,吃飽喝足而已。

  1個能幹的總舖師,是充滿了對人生的智慧、對食品的智慧。所以1個優秀的總舖師,不是只煮出好的料理,就算成功。

  我曾遇到1個總舖師說,總舖料理的技術,像寫文章1樣,所安排的每道菜色,都像人生的哲學。能幹的總舖師,他所準備的料理像戲劇的演出,想1想還真的耶。有八仙過海、梁山弄馬、魚蝦水卒,這些都可以點出戲劇的名稱,吃出那個滋味。

  還有酸甜苦辣,有的東西吃下去會1把眼淚,1把鼻涕。像日本人在吃生魚片,所沾的哇沙米,吃下去時,那個味道衝到大腦,大腦受到感動,刺激淚腺,眼淚流出來,全身燒熱起來,這就是形容劇情非常的刺激,刺激觀眾的感官、感情,產生了感動的眼淚。

  有些人看戲,看到流眼淚,料理師的技術,也要讓食客吃後有這個回味無窮,不是只吃巧、吃飽,也不是只吃營養而已,還要再吃出禪味,這就很高段,是超凡入聖的總舖師。

  我想禪師也必須要達到這個水準,讓你聽了會回味無窮,聽到禪法會捧腹大笑,好像是吃到好吃的料理,吃太飽褲袋斷了,這樣記憶永遠會停留在腦海,3更半夜、午夜夢迴時,忽然在床上哈哈大笑,對人生的體會,有1種柔腸寸斷,痛苦悲哀的事情。總舖師他所煮出的劇情,也讓人像欣賞1齣戲,人間不同的各種百態。

  所以高段的禪師說禪,會讓人在快過世的時候,回味無窮,這真的很重要。以前有1位禪師,在過世前,他的弟子沒幫他洗澡,發現禪師穿的衣服、襪子,怎麼有1種檀香的味道。他的弟子就拿著四處去給人聞,你看這得道高僧,身體還有這種檀香的香味。

  你看!這禪師非常的奇怪、非常的有趣,非常的成功,非常老練。禪師要送入火葬場的時候,回頭跟他這些禪弟子說:拜託!先跟我洗澡,我衣服不曾洗過,身體也不曾洗,你們不先幫我洗1洗,就要把我送去燒,這樣不可以。

  禪弟子才恍然大悟,原來師父的衣服都沒洗,因為每天都點檀香,所以香味附在衣服上。禪師好幾十年沒洗澡,都沒這個臭味,原來都是檀香的薰染。禪師的身後事,也必須要有留芳萬世(萬古流芳),讓人聞香,這樣這個禪師才代表成功。

  1個總舖師跟我說,有些在吃東西前有聞香、聞臭、聞酒、聞醋、聞辣的手續。什麼樣的料理不可加什麼樣的食材,不可和什麼料理1起出來,或是前後相差的時間,1定要算的剛剛好。吃完的時候,還要讓食客,吃最後那道另人回味無窮的菜,這個很重要。這就是總舖師高段的料理技術,引起食客會回味無窮的技術,這很重要。

  我們現代人,辦桌最後結束前那道菜,不是送1個麵包,要不然就是甜點,就是怕食客吃的不飽。最後就是當季的水果,端什麼水果就吃什麼,更簡單就是養樂多。總舖師不講究讓人回味的技術是不行的,養樂多再吃也是養樂多,吃下去會胃酸,破壞前面所吃下去的氣味。有的是用橘子汁,或其他飲料代替。

  真正1個成功的總舖師,連最後那道令人回味無窮的菜也要研究。有的是用白木耳煮龍眼肉,有的用其他各種的甜品。若是嫁娶,千篇1律都出甜湯圓,吃個甜湯這樣,那種是無可要求。

  對1個平凡的總舖師,不可要求他出令人回味無窮的菜的技術,但標準的總舖師,是最後那道菜,也非常的重要。最後就是結束,和客人相辭的那道菜要怎樣擺法?叫客人付錢的那道菜要怎樣擺法?包括讓客人吃後回味無窮,下次會再來,懷念這個總舖師,這是很重要的。

  誇獎總舖師不可說你很會煮,也不可說你這道菜很便宜(俗又大碗),只要說好吃這樣就可以了,其他都不必說。誇獎總舖師只可以誇獎好吃、很好吃、非常的好吃這樣,其餘說便宜、大碗又滿意,或是說你很會煮,料理很好,這樣都不及格,包紅包給總舖師也不及格。只要誇獎總舖師說:好吃!2個字這樣就好。

阿彌陀佛!

本文出處:禪教法門(宗聖上師主講)—真理之聲有限公司出版。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禪教法門20.禪與企業--宗聖上師

禪教法門(20):禪與企業

  各位菩薩大家好,今天禪的功課,來講「禪與企業」。首先和大家介紹,什麼叫做企業?

  照字面解釋,企業就是「多種工作、多種事業」,經過計劃、安排或是多元化的事業,由1個總指揮整理經營的1種方法。但是企業的精神,是提供員工多種的物資享受,多方面由勞工的工作奉獻,也能夠提升為老闆,就是共同經營的意思。

  企業的精神是從西洋傳過來,最初的意思是解決民生問題。由很多人(員工)籌備資金成為老闆,投資的意思。但是當員工變為老闆之後,所請的員工,就永遠是勞工,無法提升。若照理講,健全的企業體,就是讓企業永遠生存下去,這樣員工和老闆應得的利益,永遠來照顧勞工。

  同時企業的經營,就是將資本回收,剩下賺的錢,老闆和員工1起分。勞動者的薪資報酬,也可以投入企業體,公司發行股票,由員工收集,賺錢的意思,這樣員工和企業就結為1體,這是1種好的現象。

  但是大部分不知利他主義的精神,這樣經營的方式,就會將員工當作是財產,員工的生產,由企業主撥1部分,按照社會的生活指數,當做薪水(月薪)。假如生活指數(包括醫療、房租、伙食、菜錢、車馬費)算算夠用,這樣就由企業主,將所賺的1部分撥入作薪水。

  1般企業的人事費用,是佔企業體的25%-30%,剩下70%或75%歸企業主所得,員工不能去分企業應得的投資報酬率。70%-75%由投資的老闆、股東扣除成本,剩下多餘的錢,看是幾股,再照幾股去分,也就是投資的老闆賺較多,員工賺他應得的生活指數費用。這種情形若是企業做越久的時候,貧富就會差距越懸殊。但是用禪來說企業這部份,差不多可以把它分作4-5個部門來說。

  首先禪教推廣,除了提高員工的生活指數和老闆平等以外,同時也要提升員工精神、思想這方面的成長,這就是差別之所在。企業主他所計畫的生產事業,要給員工参與,由員工和企業主平等持有這個股份。

  但員工沒有資金,所以由員工所作的業績,來投入在企業體,或是由公司的總營業額,若超出他的營業範圍%數,當作是員工的投資報酬率,這樣叫作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這樣看起來,企業主的投資和員工的工作報酬率是1樣多。但這樣看起來,投資者沒多大的利益,投資意願當然就會降低。但是站在長久來看,企業體生存越久,員工的報酬率就會越大,貧富的差距就會差不多。

  企業主投資所得和員工所得差距不大時,但時間久了,企業主所累積的財富,也是和員工有差別。但是有1個好處,就是企業主不會成為暴發戶,自然對員工的態度和安全、生活保障就比較關心,企業主不會將員工當作是他的財產。

  站在長久來看,員工對企業體的認同,他的生命和工作就越來越密切,員工的認同度,比普通私人公司的員工認同度強,效率也較大。較大的原因是1種心理因素,員工也是企業主,不是永久的員工,所以對企業體產生感情,利他主義就是這樣。

  不但個人要負擔風險,也要分擔公司的風險,同時對公司的認同,1生都奉獻在這個企業體。這是從1個企業的精神來思考,整個的社會也像1個大企業這樣多元化,各行各業都認同在這個社會,這樣就會和社會結為1體。

  政府單位若是像1個企業,這個政府也會健全。每1個人民百姓都是政府的股東,這樣對國家的認同就較激烈、較強、較熱情,願意投入。他會感覺做這個國家的人民百姓,像自己在做老闆1樣,這樣才能落實真正的民主政治。

  政治必須要民主,學術必須要專精(權威),各行各業都有權威之所在,所以對本行的知識若是不專精,就無法立足(站不住腳)。所以將企業的精神、態度放大,甚至延伸到台灣這個國家,也是如此。

  台灣的社會很混亂,因為大家沒有認同台灣的國家主張和社會,所以台灣人常說「自己歹寫,監獄生意難做」表示人和人很難相處的意思。人都有1個自私心,這種自私心是台灣商業的致命傷,所以大家就鋌而走險,找投機的工作、穩賺的工作,要賺好幾10倍的生意才要作。

  像企業主所生產的成本很低,但是他所作的產品推出市場的時候,最少要賺好幾百倍才要做,而員工所得的生活指數也會相對降低,因為這是1個私人機構。私人機構就是自己是老闆兼伙計,校長兼敲鐘,1個人同時當老闆,也當送貨員,所請的都是臨時工、臨時雇員。

  臨時工和這個老闆,就沒什麼感情可言,而且和這個企業體也沒感情,所以大部分台灣的生意人都採取做件的,產品做1件多少錢?或者算鐘點的,1小時算多少?員工和企業體沒感情,所以樣樣都以金錢為目標,所要求的是完成多少算多少,這樣的作法自然工作就會很粗糙,不會要求研發新的產品,改良產品的品質,所製作出來的工藝品就感覺很粗魯。

  台灣製的產品,從日治時代就是這樣。日本人說台灣製造的東西不但粗魯,而且很貴;若是日本製的又便宜,產品又好。光1台腳踏車的輪胎,就分德國製、日本製和台灣製。台灣製的產品用沒多久就會壞掉, 壞掉也無法再生。不能再生,不能再製。若是德國製是用較久,但壞掉以後也不能再生。而日本製的產品,不但用較久而且較便宜,還能夠再生。

  1般的消磨品,全世界家家戶戶婦人所使用的針,1定是日本製和德國製如此而已。德國製的針又貴又難用,日本製的針又便宜又好用。 記得1把100支,好像10元或5元這樣。所有裁縫車的針,大家都採用德國製,聽說德國製的裁縫針是最好的,所以日本只發展手縫針。

  難道台灣不會做針?還是說台灣沒這個技術呢?因為台灣所生產出來的針,以前聽說有生產但較貴(成本高),而且做出來的針,硬度就沒日本製那麼好。所以大部分的針,都是日本製且行銷全世界(包括:美國、蘇聯)他們也有優秀的科技,但是做出來的產品,就沒日本人那麼好。所以自己生產出來的針,1把也許10支就要100元,而且快壞、快斷。日本製的針又好、又優秀、又便宜,東西很快就可評判出來。

  尤其是汽車引擎,若是台灣製造的引擎,就亂七八糟,做不出起來,而且做出來的成本又貴又差。所以台灣做引擎的技術,就漸漸萎縮,大部分是向日本進口引擎,來台灣組合,改裝在車體上面。

  像裕隆的車,車體就很糟,但是那個引擎用很久,10幾年不壞。若是台灣製造的引擎,可能用不到1年就壞掉,台灣技術的研發,就差人1級,產品、產業都無法提升,當然在市場上就無法和別人競爭。產品無法升級,很自然的價錢就不高,而且投資的回收率就較低。

  照這種情形,我們可以看出2個方向,1個就是日本人有投資研究的精神,而台灣人因為急功近利,不願意投資做研發的工作。1般所說的台灣研發的東西,都是普通的工藝品、裝飾品,或是用完即丟的東西,很少研發精密的東西,原因就是投資回收率慢,且風險大。

  台灣人受到急功近利的風氣影響,大家都無法團結在1起,連1個家庭的兄弟姊妹也都無法團結1心,不要說要和別人在1起。在同1間公司(1個小團體),幾10人的員工就,不能在1起。

  所以這種情形,台灣人自古早以來,就流行1句說:「合夥生意,自己難寫」,或「3腳豬不殺」就是說若3個人合股做股東,這樣就1定會失敗,因為有自私的觀念,所以台灣不會產生企業家。

  像王永慶他也不是企業家,只是1個生意人。生意人和企業家完全不同,生意人就是以收集自己的金錢、利益為目標。自己會賺錢就好,不怕別人死光光,企業家就不行。企業家是先照顧別人,讓別人產生可以立足的餘地。

  台灣的生意人怕別人和他搶生意,自古以來,民間就流傳1句話:「同行如仇」即同行像冤家。「同行如仇」是生意人的心理思想和心態,當然就沒度量去照顧員工,更無法照顧同行。

  你仔細看,台灣的大街小巷,原是很好的朋友,但若做同種生意,如:麵攤小吃,甲和乙原是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因為乙較窮,幫忙甲開麵攤。甲原本是老闆兼夥計,乙去幫他做,漸漸累積1些錢。

  乙覺得機會來了,在別條街或在附近、別處開麵攤。他若開不1樣的店,可能就不會衝突,但若是開同樣的店,就會互相記恨,變成冤仇人。甚至也有1種情形就是甲和乙雖是刎頸之交,頭、脖子可以為對方砍(比喻情誼深厚的好朋友),但若是共同1起做生意、工作時,也會產生排斥,互相鬥爭。

  甲和乙在1起之後,甲發覺乙可能不忠心,就會提防。乙也可能會想,甲對他很沒良心,所以自然就會有所嫌棄。所以2人本來是很好的朋友,但若是做同樣工作時,就會變作冤仇人,這種情形在社會各個層次都看得到。

  若是說甲和乙都在學裁縫,還是說學其它的技術,本來是同伴,生死之交的朋友,但因各人所學的功夫,個人的領悟力有差別。甲若學得較好,乙學的較差,他就會忌妒。他不是忌妒甲,是忌妒他們的師傅,認為師傅較疼那個、師父較偏心,師傅對甲較好,特別傳授他較好的功夫。

  因為妒嫉師傅,甲和乙的生死之交的感情也因此分裂。或是說2個徒弟,甲出去開店,乙因為功夫學不夠,但心想甲都有辦法開店,我應該也可以,所以他也想要自己開店,也常有這種情形產生,結(團結、合作)未作伙,所以自己就很難寫。

  師傅傳授這2個徒弟出去,本來是1間店,出去就變3間。本來是1種好現象,但是師傅本身也會看甲和乙和自己拼生意而看不起。所以在商場上的競爭就像冤仇人拼的你死我活。這種情形是生意人惡質化的1種轉變,這種轉變是非常壞的現象。所以生意人永遠不是1個企業家,若是1個真正的企業家就不是這樣。

  禪的教導方式,也像企業家的精神很相似。禪的精神在推廣利他主義的時候,這個利他主義也就是1種企業精神。禪師和禪弟子的訓練過程,禪師和道場的運作情形,要領是禪師要將每1位禪弟子都當作是地位繼承人。

  他的教導方式,要求每1位弟子都得到成就,禪的「法要」就像人間的財產那麼的珍貴,叫做「法財」。

  「法」本就是1種財,當然是指「佛法」。有很多人在參禪時,以為法財就是賺錢的意思,將金錢當作是追求的目標,實際上不對。法就是1種知識、1種技術,法本身就像世間的黃金,那麼的珍貴,叫做法之財(法要之財)。

  修道人將佛法當做財產追求、開發(佛教所說的財都是指道理)。1個貧窮的人,就是指不知道這些道理的人。貧窮的人在人間的比喻就是沒錢的人,非常的貧窮。富有的人,就是在佛法裡面得到成就,就像是百萬富翁的意思。

  這個得到成就的人,他必須要送財,將他的錢財拿去送眾生,不是送黃金、鈔票,而是將智慧送給眾生,希望眾生也都得到富有,得到這個「法之財」,這就是禪師和禪弟子的親密關係。

  另外1個問題就是道場的運作,每1個禪師或是禪弟子,都不能將道場當做私人財產,廟產是眾生的財產,所以禪道場的運作情形,都是由這些禪弟子和禪師共同所擬定的標準和規則,這樣的運作,實際上就是1種民主投票的運作。

  禪弟子對這個道場,有1種認同感(參與權),他有參與權而且又在道場得到「法財」,得到知識,所以他的生命,實際上是屬於道場的,道場的財產也屬於大眾的,透過這種禪的教學方式和教法,禪師要求每1個禪弟子都要「學術成就」。

  所謂學術成就,就是在智慧這個部分得到成就、得到滿足,而且會應付、會運作,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願意共同和別人分享,禪師的財產(指禪師的智慧和佛法)。用這個譬喻來轉移到社會、轉移到企業,也同樣是這樣運作。他們的差別是在哪呢?

  差別就是社會企業,是以物資為運作方式,禪道場是以精神思想為運作方式,差別就只差在這裡。假使這2種能夠結合,精神能夠提升,這種方法和要領非常的棒。企業家不能將企業體當作私人的財產,也不可將企業體傳子傳孫。

  當然他的子孫有優先繼承企業主的權利,就是企業主他投資多少,就享受多少,同樣能夠繼承。但是企業主的繼承人,必須要共同運作才可以,這樣有很多好處。

  台灣的生意人,所累積的財產,若是交給兒子去經營,他的兒子因過去沒有受過開發事業的那種辛苦,所以將自己當作阿舍(公子哥),將父母親所留的財產將敗光。

  台語有1句話說:「富不過3代」。有錢人雖然很富有,但不會超過3代人。意思就是祖先很會賺錢,開發很大片的土地,累積很多財產,但是富有不過3代。

  若是用企業家的精神來運作,他得接受別人的意見,因為企業主的繼承人只有1票投票權,所以其他的員工或是其他股東,若要防止企業主的繼承人,將財產敗光,可以抵制,這就是優秀的地方。好處還有很多,但是企業家在推廣資本主義的時候,往往也是以利益為目標。

  有1個故事,就是在美國有1個生意人很有錢,他是1個企業主。有1次去義大利,較偏僻的地方遊玩渡假,發生1件很有趣的事情。

  這個企業主,早上要離開旅館的時候,在旅館門口看到1個擦皮鞋的孩子,他讓他擦皮鞋,擦1次不知道美金幾分錢。這個企業主問擦皮鞋的孩子說:「你1天擦皮鞋賺多少錢」?他說:「1天擦皮鞋賺的錢,若是賺1元他才能分到3角,7角由老闆拿去」。

  擦皮鞋也有1個集團,由老闆聘請孩子擦皮鞋。若是1天擦2元,他才能夠分到6角,做他的生活費,這樣生活是非常的困難。這個美國人因此跟他建議,你若是自己買鞋箱,來跟人家擦皮鞋時,你可以賺多少?擦皮鞋的箱子要多少本錢?這孩子說:「擦皮鞋的箱子,本錢差不多1元美金。若是自己當老闆,當然就是擦1元賺1元,擦10元賺10元,都自己的」。

  這美國人就和擦皮鞋兒童做1個口頭上的約束,這樣好了,你若是買擦鞋箱要1元,這1元我出。但是你賺的錢要分我5角,你經營的皮鞋攤的本錢,若是賺回來的時候,皮鞋攤屬於你的,本錢要還我。這個擦鞋童非常的高興,世間有這麼好的事情?這個美國人,因此投1元給擦鞋童,擦鞋童就真的去買美金1元的擦鞋箱,開始四處去跟人家擦皮鞋。

  當然住旅社的人很多,擦皮鞋的生意大部分來自這個旅社或車站。這個美國人去海邊游泳、娛樂、度假,傍晚回來時,這個擦鞋童交1元給這個美國人,再拿5角給美國人,代表那天他做生意賺2元。鞋攤是1元的成本,賺1元當然照約束要分5角給美國人。

  這個美國人很高興就將1元收回來,再多賺5角,這就是企業主在推動資本主義的意思。投資的人回收他的資本,而且得到報酬。當然企業體需要本錢,也需要勞力,出勞力的人和投資的人賺相等的錢,但這有很多種思考方式。

  企業家投資這些錢,若是要回收很多,當然他會和擦鞋童訂1張契約,你要幫我做1個月,賺的錢都歸我的,1個月後鞋攤才屬於你的。擦鞋童必須要是1個誠實的人,就是員工和老闆的身分平等,而且必須要誠實(誠懇老實),這是互動的1種現象。

  擦鞋童若是沒誠懇、不老實的時候,或是1個自私自利的人,他將這1元拿走不再回來,也沒去買皮鞋攤,這樣就叫做沒誠懇、不老實,他不想改善自己,也不想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1個擦鞋攤的老闆。擦鞋童也必須是1個誠懇、老實的人才可以,賺2元老老實實將5角分企業主,這樣老闆才能夠真正放心,投資才有1定的報酬率。

  這是在描寫企業是建立人(老闆和員工)互信(互相信用),誠懇(誠實、老實)的1種人性化,非常溫暖的心理思想。投資的企業主,不能將員工當作是私人的財產,也不能佔有企業體。當然這個美國人,只是描寫企業的優點,做1個譬喻,真正的企業是永遠1直做下去。投資的人得到報酬率,而且本錢賺回來,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本錢若是投資卻賺不回來,這樣就是要賠錢,互相不能建立這種利潤,所以投資的人,所負擔的風險比合夥人(指員工),所負擔的風險大。假若鞋攤10天或1個月無法回收,這樣就無法吃飯了。

  雖然擦鞋童過去是被聘雇的,但生意人是以賺錢為目標,基本上也沒什麼不對,但是他可能永遠無法當老闆,可能也永遠無法買皮鞋攤,這個思想面很廣,差不多有1-20種思考方式。他過去是被聘雇擦鞋,擦1元分3角,這3角是要負擔生活費用和種種其他的開銷,這樣就永遠沒有機會累積到有本錢當老闆,這是1種思考方式。

  另外1個思考方式,若是生意若無法回收,這樣他投資的1元,就永遠賺不回來,也沒飯可吃,這樣就要倒店。所以這種思考方式,誠實的人性,非常的重要。企業主對1個不認識的人,有這種信任的態度,非常的重要,當然要冒1些風險,也許被擦鞋童拐走,怕1元被拐走,回收不來。

  但是企業主若這樣想的時候,老闆和員工不能建立這種互信的關係,這樣的態度就會較差,要不然你先買回來再來向我要錢。這是因為金額較小,若較大數字就要用開支票的。

  我們越想越廣,假使擦鞋童不誠實,鞋攤的本錢差不多2-3角,他卻跟企業主騙說要1元,這樣他就多賺7角,隱瞞企業主,這就會變作不誠實、不誠懇。也可能和企業主瞞騙,今天生意差,無法回收這些錢,本錢收不回來,他也會暗槓。

  所以生意人和企業體的運作情形,當然就會不1樣,思考方式也不同。老闆利用員工成為他的私人的財產時,員工替老闆賺錢,但為了要達到目標,就會樣樣拿回扣。這個擦鞋童若擦鞋箱是3角,騙老闆說1元,這樣他就是暗槓7角,不能建立平等、互信的關係。

  另外1個思考方式就是假使企業主,將擦鞋童當作是生財工具,這樣他就會再繼續跟擦鞋童說:我現在本錢回收了,以後你所做的都要1半分我,本錢回收之後,得未來的報酬率,這種情形也是合理合法。但是企業主必須將企業體握在手裡。

  握在手裡就是說,這個擦鞋攤要屬於投資者的,這樣才能夠永久得到這個員工為他賺錢的意思,也就是為他生財的道理。本來這也是1種合理合法的情形,但是企業精神並不是這樣。

  企業精神就是我回收我應得的本錢和我應得的合理合法的報酬,但是企業體變作員工的。你要仔細去想這個事情,鞋攤雖然是企業主投資下去買的,但是他的條件就是鞋攤本錢回收之後,就變你的,你就是1個完全獨立的老闆,這樣這個企業主和員工的關係,就建立起來。

  人誠實或不誠實?另外還有1個故事。這個故事就較深,較有哲學意味。2個銀行家,他們賺很多錢之後,有1天2個人在辦公室裡面喝咖啡,往外面看,看到公司裡面的1個年青人,是1位副經理,非常風光,頭髮梳的亮閃閃,開賓士,走路真正溫柔有風,有禮貌。但是1個黑人又破破爛爛,好像嬉皮、乞丐,這2個銀行家開始打賭,若是這2人身分對調過來,會是怎樣?這就是哲學考驗人性。

  甲銀行家說若是將這個白人的地位搶過來,也沒半毛錢,由這個黑人來得到利益的時候,這個黑人也會像白人這麼有禮貌。乙銀行家說,黑人的品質永遠無法提升,2人打賭1元(打賭不1定要很大)。

  這2位銀行家都是這間銀行的總裁,於是馬上去執行,將那位副經裡辭掉工作,將他開的車和房子、財產都拿走,趕出這間銀行,讓這位銀行的副經理忽然間1無所有。又將這位副經理所有的好處、優點都送給這位黑人。過了2-3年後又,來評估看看,這個黑人忽然間變作風度翩翩又有禮貌,可是原來的銀行副經理卻變得非常墮落,像乞丐那樣。

  這就是人性和物資的使用方式,有彼此影響的地方,智慧的使用方式也是相同。所以禪就是人的1種智慧財(1種財產),擁有這種智慧的財產,他就是1個富有人的意思。他的知識、思考能力和風度、談吐,也都會有這種好的表現,若是沒有的時候,就像1個乞丐、1個貧窮的人1樣。

  阿彌陀佛!

本文出處:禪教法門(宗聖上師主講)—真理之聲有限公司出版。

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禪教法門19.禪與急智--宗聖上師

禪教法門(19):禪與急智

  歡迎繼續研究禪的功課,今天來講「禪與急智」。所謂急智就是轉彎的意思。人類所使用的語言很廣,各種語言都有不同的狀態,叫做生活文化。

  語言文化的使用,和思考方式,分成3個階段來看。人在運用語言的時候,用語言表達他的情緒、感情,喜、怒、哀、樂都是可透過言辭來表達。我高興、我不高興;我要、我不要;我愛、我痛恨,這些都是情緒表達的1種方式。

  但是光只是這種表達方式,不能稱為1種語言技術,轉彎就是指說話裡面的含意,像台語所質疑的事情和肯定的話,就有1種質詢的意思。如:按呢、咁按呢,就有3種含意。按呢就是代表贊成。咁按呢代表質疑,也代表沒好沒壞。所以它的使用方法,端看當時的狀態,也就是當時對話的人,身份和工作及表達的方式。

  急智就是腦筋急轉彎,人說話時,表達感情的情緒,這是第1項非常的重要的事。以及表示他的精神、生命狀態和意志力,是1種絕對性、肯定的方式。

  另外1種就是處理事情、解決事情的1種妥協,這是語言的3種層次。首先講感情的表達,有肢體表現和表情表現,表情表現也是肢體表現的1種。像說要把你揍下去喔!拳頭就升高握起來。說我很愛你喔!眼睛就瞇起來。說我很痛恨,就咬牙切齒。肢體動作就是這樣,配合語言的運用,輔助語言的感情表達和發洩。

  工作態度的表現就是技術,人性的技術非常的重要,就是耐性。耐性是用工作態度、負責任的精神來表現。另外1種就是表示它的生命力,人若是肉體上不舒服,說話就會有氣無力,心臟無力,中氣無力,說話就會沒力氣,這就表示他的生命力。

  1種就是表示精神意志力,他在做事情,徹底要把它完成,堅決的要領,堅持這個精神,用語言來表示,再來解決事情,這是第3項。人和人在1起的說話,是用語言來表達,解決事情叫轉彎。

  今日禪和急智,就是要來講轉彎。有很多人不會使用語言,也就是不會表達感情,不會處理事情。說話的時候,因為不會形容、不會比喻、不會表達,所以讓人聽起來就硬梆梆。「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表達的方式和讓人聽起來的感受,會說話和會聽話都很重要,而聽話和說話的技術,在於心靈共震、知識交流所產生出來。

  處理事情的時候,人和人的說話是1種知識交流,就是交換心得。例如:甲說他昨天去哪玩,玩得怎麼樣,遇到什麼事,若是會形容就描寫得很好聽,讓人聽起來會動心。好比說:那個地方像人間仙境,那個地方怎樣,我的感受是怎樣。

  若是1個不會表示的人,會形容那裏都是垃圾,那個地方看起來非常的危險,沒什麼意思,去那裏好像被騙,浪費時間。每個人聽起來的感受當然不同,若再轉述,將甲的話轉給第3者或更多人聽,每1個人聽的感受都不會1樣。

  台語有1句話說:「寄物會減少,寄話會增加」。東西寄放人家會減斤兩,若話寄人家會增加,這叫畫蛇添足或搧風點火(挔柴添火著)。人就是因為說話的技術差,又不會表達,聽話又聽不清楚,轉達又轉達不詳細。

  又說:話沒聽進耳朵裡,就是形容聽話的技術很粗魯,不仔細聽。人家說東,他想成西;人家說西,想成南、北,總是曲解對方的話語,在轉說的時候,會加上個人的情緒、觀點,所以寄話會增加。

  「寄東西會減少」就是東西寄放在別人家,可能會不見。寄好吃的東西,人家會拿去吃看看,所以寄東西會減少,寄話會變多。話盡量不要傳來傳去,而且傳得不好的時候,還會失敗。

  急智的意思,就是用來彌補說話的缺陷。假設甲在批評丙,或是說丙的事情時,乙運用禪的思考,在轉述的時候,做另外1種比較完整、轉彎的修正。

  例如:甲說的意思本來是不好,但站在某1個立場,某1個觀點來看,是1種好的現象,這就是急智,人和人相處很需要這種急智,這種急智就是潤滑劑。

  語言的運用,若是運用錯誤,就會變成利刀。台語有1句話:「殺人免用刀」,就是轉述1些有傷害性的話。另外1句話就是:「借刀殺人」。就是說話的手段運用,故意讓乙和丙產生衝突。

  甲和乙相處的時候,就說丙的壞話。甲和丙在1起的時候,就說乙的壞話,讓乙和丙產生猜忌,這叫做挑撥是非。本來甲沒這個意思,但是乙和丙都有這個心,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製造這種矛盾。

  人和人之間最容易發生這種毛病,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姊妹、親戚、朋友,都因為缺少說話的急智,造成了很大的衝突。

  以前参禪的時候,時常和我的弟子出1個課題,就是站在十字路口,看1個男人騎摩托車載1個女人,你想看看,那位騎士所載的女人是誰?有人說那是他的老婆、姊妹、女朋友。

  最後這些参禪弟子問說:師父!到底他載的那個是誰?我說不認識的人,是你想的太多了。

  那個女人因為受傷,或在路上走路不方便,而1位路過的騎士載她。你想得太多,你不用管她是誰。所以很多人因為男女之間的猜忌,發生很大的衝突,就是他看事情和回答問題的技術,必須多方面去參考、思考。

  為什麼我會出這種議題呢?假使是丈夫載妻子的時候,我就會說1個丈夫載他老婆。若他們是男女朋友的時候,我會說男朋友載女朋友要去哪裡?我沒講這些,只出這個問題說:1個男人載1個女人,沒代表什麼人?沒代表是母親還是大姊、妹妹,我沒形容,這就是聽話的技術。

  聽話非常的重要,再來是轉答。每個人的家庭環境和知識水準不1樣,導致思考能力不同。所以10個人回答,就有10個問題,但是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呢?沒關係的人。

  有1些禪弟子在跟我參禪的時候,常說 師父你問的話,都沒答案。我說不是沒答案,是你找不到答案。問題就是要打破1般人聽話和看事情的回應方法。

  所謂調和,就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來看事情,那人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客觀呢?客觀就1定是去追求事實真相,這樣才能夠客觀,若是沒追求事實真相,就不能客觀。

  這個道理是從孔子所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最初以前我還不懂事時,我是聽人家講話,就相信這個人的人格。但是在東邦(齊國)被人出賣,困守在那裡,後來我才學會除了聽人講話,還要觀察這個人的行動。那時孔子已經70幾歲了,才發覺這個社會狀態、看人的態度,必須要站得更高、更遠。

  以前剛開始的時候,我是聽1個人說話,我就相信他的人格,現在不1樣了,我已經活到70幾歲了,也被人出賣過,我知道聽這個人講話,要再經過1段時間,觀察他的行動,是真、是假、是虛、是實。禪教也是這樣,以客觀的態度,立即做出反應,採取正、反雙方面的思考議題。

  正、反2方面的思考議題,比方說:有1次 釋迦牟尼佛和須菩提說,1個人的出生、長相,是不是可以代表這個人的靈魂長什麼樣呢?須菩提回應說:不1定!若是照 世尊所說的道理,人的「長相」就不是「長相」,就是1種長相,這是1種很不得已的事情。

  1個人長得人高馬大,出生在將相王侯的家裡,是不是代表這個人的靈魂狀態,就是有福報呢?須菩提和 釋迦牟尼佛参禪,可以說是技術獨到。他說若是照世尊(指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長相不是指人的美醜,不是指人的生存環境,是藉這個人的長相、藉這個人的生存環境,來說人間社會的事情。所以叫做「長相非長相,即是長相」,這就是禪的急智,反應的能力。

  釋迦牟尼佛和須菩提参禪的議題,常用恆河沙數,用功德福報來討論修道的道裡,這當然是 釋迦牟尼佛和須菩提的對話,但是對其他的人也有很大的啟示。

  這種啟示就是說看到1個東西、1個人,或是看到1個現象、1個環境,就用那個環境來描寫,或是就那個人的長相,來評論這個人是怎樣,這樣會失敗、會錯誤。所謂「長相非長相,即是長相」用這個長相來詮釋,用「佛法非佛法,即是佛法」來解釋這個事情。

  釋迦牟尼佛和須菩提說:用佛法來解釋所有的社會事務,或者是宇宙1切的眾生,是不是適應這個道裡?也就是將宗教的議提放大,解釋到社會宇宙的狀態、大自然的狀態。

  這是須菩提和 釋迦牟尼佛的師徒對話。我覺得這種對話,不管任何1個時代的人,都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方式。所以我用禪和急智(緊急的智慧)來做這個話題。

  我們在批評人的時候,或誇獎人的時候,都是1種情緒的發洩,對人、對事、對物,都沒有什麼幫助。我常藉1個話題來講,就是世間人不管做多好,都有人嫌;不管做多壞,也有人誇獎,這種情形就是所站的立場不同。

  不同黨、不同族群,不管他表現多好?因為不同黨,就有人會嫌。土匪、流氓或盜賊,不管做多壞,也有人誇獎,因為是同黨,叫做「物以類聚」。所以只用誇獎和嫌棄,來看待事情,可能會看不清事實,因為表現的立場不同,所發展出來的情緒,當然也就會不同。

  對不同黨的嫌棄、討厭、厭惡的這種情形,就是1種習慣性。不1樣的人,穿不相同的衣服,做不1樣的工作,就會彼此排斥,應對就會較極端。做田和做工不同,討海和伐木不同;1個駕駛員和客人,因為身分不同,所以不管他的態度多好,都有人嫌。

  同類相吸(臭味相投),就算很壞,當賊、當土匪,也有人誇獎。被害者當然很厭惡,但是他的同黨會誇獎,誇獎他是英雄,1個人殺好幾個,非常的有氣魄,就是有人誇獎。所以嫌不代表壞,誇獎也不代表好。

  有句話「嫌貨才是買貨人」,誇獎的人不會買,說明消費者對產品的直接的觀感。「嫌貨才是買貨人」就是對這個東西、物資,有這個檢定的權利,覺得這個東西必須達到他的理想、水準,生意人才會製造、生產更好的東西,符合消費者的需要,所以「嫌貨才是買貨人」。

  為什麼誇獎的人不會買?因為不想和你來往,看這個東西雖然是很好,但不喜歡,只隨便誇獎1下,不願意買,感覺這個東西有缺失,所以「嫌貨才是買貨人」,誇獎的不會買。台語對禪的急智思想,有這麼特殊的看法。

  另外1個議題,就是人和人的相處態度,夫妻最容易會遇到的衝突問題。台語有句形容娶到壞老婆的人,常說「揀啊揀,揀到賣龍眼」。嫁丈夫的人,就像怕遇到賊,越怕越會遇到賊。人的心理狀態的呈現,就會產生這種衝突。

  所以夫妻相處或是朋友相處,還是工作同伴的相處,若會使用語言,可以增加人和人的密切關係;若不會使用,就會增加很大的衝突。

  我常提供我的弟子1個急智的轉彎方法,就是若遇到無法應付的事情時,笑1下,利用哈哈大笑的瞬間,去想出應付的方法。另外就是要用鎮靜、冷靜的態度即沈默不語,用這個方法,也可以想出如何處理或對答的方式。

  總之不要提出正面的答案,因為不管你怎麼回答,都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所以回答對和不對,都無所謂,不用管人家怎麼想,這是別人的自由。

  所以不要想那麼多,盡想些沒營養的,想太多人會發瘋。除了透過音樂、唱歌、工作,來做潤滑劑以外,語言的使用也非常的重要。人和人的交流,99%都要透過語言的運用。

  這個語言的運用,必須要符合在行動上面,也就是「說百句不如走1步」解釋100句,不如做1個動作,而這個動作就非常的重要。當你解釋時,對方若是很頑固、不可理喻,就不能用理論來做譬喻,不可理喻時,沈默就非常的重要。

  但是不管何時都沈默不語,這樣也不對,絕對是錯誤。對付某1種人,或是某1件事情,再說也沒用時,就不說,「1言不重,千言無用」。這句話若不喜歡聽,話不投機半句多,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都要有技術,這樣反應才會相同。

  「禪」提供無立場的立即反應,因為眾生所站的都是立場、立場。我的立場是怎樣?我的地位是怎樣?我的身分是怎樣?我現在做的事情是怎樣?這樣處處都是立場,只要是立場都是對立。

  所謂立場就是正和反的態度,而轉彎最好的方法就是沒有立場,甚至站在對方的立場來回答。假如有女眾問我問題的時候,我會站在女眾的立場來回答。男眾來問我問題的時候,我會站在男眾的立場來說話,但絕對不是投機性,絕對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設想事情。

  假如我是這個人的時候,我遇到這種事情,我的心裡感受會怎樣?曾經有1位非常憤怒、悲哀、傷心的女眾問我,她的丈夫嫖、賭、淫,要怎麼去對付?我站在這位女眾的立場,我也非常憤怒、悲哀,非常激動,我感覺這個男性實在太過分,乾脆刀子拿來把他閹掉。

  我說妳既然這麼憤怒,這麼生氣,乾脆離婚好了。男人多得是,街上隨便掃,都好幾牛車。這當然是站在急智的方式來應付這個事情,應付事情不能光是應付,還要轉變,將這些問題「轉不正為正」,這就政治手挽。

  社會風氣混亂就是不正,政治就是轉不正為正,將這不正當、不正義的事情,扭轉回來。所謂政者正也,政治的意思就是把它引導為正。水若沒1個水溝,就會到處流,滿出滿入,所以要建1條水溝,引導水路,將這個水路整理好,這樣就不會滿出滿入。

  我是藉大禹治水的故事,來引用人類社會的衝突,像大水這樣,受到水災,所以要將水路弄順,順了之後就不會再有水災。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想事情,這樣才能夠了解、知道對方的心境,用對方的心境,來回答問題,這是禪教最深的課題,以無立場為立場。

  自己若先預設1個立場,來回答事情,用自己的觀點,來看這位女眾,這樣就1定會天差地遠。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或者是夫妻的態度、工作同伴的態度,也是這樣。

  有1位很痛苦的男眾,非常憤怒、非常悲哀的來找我,跟我說:「他被老婆虐待,怎樣虐待?」這個時候我也非常的憤怒,感覺他老婆這樣實在不對。我說這樣啦!不然你改天將你老婆帶過來,我們來協調,看可以處理得好嗎?

  他的老婆跟我說,她老公怎樣?他老公跟我說,他老婆怎樣?我將他們倆都邀請來談這個問題,這樣就是站在他們的立場來處理。所以女眾對我所講的話,沒設防。男眾也感覺我是和他是同黨,他所受到的痛苦,也像我所受的痛苦這樣,所以對我非常的信任。當我跟他們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很客觀的處理好了,2個人歡歡喜喜,不再想要離婚,2人各退1步,就海闊天清。

  這個議題是從禪教的祖師-迦葉,用 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來思考,對社會人生和宗教事務、政治事務的看法,有次迦葉問 釋迦牟尼佛說:「什麼叫做眾生?你說眾生、眾生何其多,眾生度不完」。 釋迦牟尼佛說:「眾生就是非眾生就是眾生」。

  眾生就是因為煩惱、無知叫做眾生,不是人叫做眾生。煩惱本身就是眾生,將煩惱和無知的習性轉過來,這樣就是叫做非眾生。

  眾生只不過是1個名詞,並不是在指眾生,不是在指人類,也不是在指動物,人的思想若是充滿了煩惱,煩腦本身就叫做眾生,不是人的肉體叫做眾生。

  再深1步來講,就是人的細胞也就是眾生,所以 釋迦牟尼佛教迦葉,你若能夠自度,度你自己的自我眾生成佛,這樣就是度盡了恆河沙數的眾生,這反應當然要很快。

  我相信 釋迦牟尼佛是1位智慧者、開悟者,在宗教議題、佛法的解釋,我相信除了 釋迦牟尼佛以外,無第2人。迦葉所領導的婆羅門教的3000多名的大眾,完全受迦葉的影響,歸屬在佛教的派下,這是很重要的1種轉機。

  釋迦牟尼佛並沒有預設立場,不覺得婆羅門教就是1個邪教,或是怎樣?甚至將聲聞、緣覺和天、人、阿修羅,都當作是可度的人,要如何轉。禪教的祖師-慧能說:「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法就是說這些道理、要領,絕對不會自己發起,「法」本就是人的說話,遇到環境所說的道理和處理事情的要領。「仗境」就是依靠這個環境,才會生出這個法,所以人的1生像「法」這樣,叫做緣生緣滅。

  「緣生緣滅」就是生命出生的時候,接觸到這個世界,他開始學會講話,就是法的產生。環境有坎坎坷坷,有高有低,他學會走路、會爬高爬低,學會處理生活的事務,包括洗澡、洗衣、大小便,這些都叫做「法」,從這些「法」去思考其他的道理。

  要如何去思考呢?像人的大小便,成為大自然的1種肥料,這些肥料由樹木吸收,人再吃這些樹木,在那循環轉啊轉。體會這些循環在轉時,對大小便就自然不會厭惡,不會感覺大小便就是不好。

  過去我常遇到有人問我1個問題,他說若是好人,放屁不臭;壞人放屁才會臭(惡人放臭屁),我覺得這就是對大小便沒了解。我說壞人都穿西裝、打領帶,可能坐賓士或是開BMW。那個時候他才開始懷疑,懷疑他所說的壞人(屁較臭)是受到惡報的人。

  這個人是1個醫院聘請的專業特別護士,我分析給他聽。我說人生病時的大小便會臭或香,和健康的人是1樣。健康的人就是會去處理、會洗澡,會將大小便洗乾淨,所以不會感覺臭,不可因為生病的人,不會處理大小便,就說他是受到某1種惡報,思考方式不是這樣。但我若是1見面就駡她,你這個人怎麼那麼沒知識,不知道屎尿本來就會臭,不然你賺人家的錢做什麼?我若做這種回答,表示我反應很差勁。

  首先當你應話的時候,要先站在對方的立場。我跟他說,你這種看法沒錯,大小便會臭是1種惡報,因為人吃五穀,大小便1定會臭。五穀還沒吃下去的時候是香的,但是營養被胃腸吸收後,剩1些沒用的東西排出體外,就會變臭。

  這是站在人的立場,聞起來會臭,若是魚,他會感覺是香,若是植物、花、草,會感覺這是1種營養食品。所以人將這個香、臭,當做是1種惡報或善報,這是錯誤的,是思想有缺失。

  1個人若是長得較美,或是長的醜,很多人就直接說,長的較美的人,比較有知識;長的較醜的人,就是醜又厚屎(毛病多、麻煩多)。

  台語有1句話形容1個人:「醜又厚屎」和做事情拖拖拉拉叫「醜牛厚屎尿」,懶惰工作的人,就拖東拖西,來上班的時候,就廁所拖1個鐘頭,尿尿拖1個鐘頭,叫做「醜牛厚屎尿」。

  牛的大小便也是1種自然的現象,不可因為這隻牛大小便,就當做是懶惰的現象。但另外1種思考方式就是,1個人若是「假東假西」的時候,就是代表對這件事情很不清楚,是非不分,黑白不明,判斷事情和回應事情,時常會產生記恨。

  例如朋友甲和朋友乙,他們稍微起了衝突,甲馬上和乙道歉,請你原諒。這時乙有2種反應,1種就是馬上接受甲的道歉,再恢復原來的友情。另外1種方式,就是乙可能表面上接受甲的道歉,但是恨他1輩子,這個恨的種子,就這樣產生出來。

  所以很多好朋友,甚至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姊妹,都會因為這種衝突,變成父子如仇人,父親看兒子的態度是這樣,兒子看父親的態度也是這樣,夫妻也是這樣。

  所以道歉是1種勇氣,更重要的就是要有勇氣接受人家的道歉,原諒別人。他已經跟你道歉了,你再記恨他1輩子,這樣就是缺少語言的使用方式。

  很多父子的冤仇就是來自小時候,爸爸教訓孩子的方法不對。曾經有1個女孩,因為小時候,看他的爸爸在和朋友喝酒、賭博,而這個孩子又有1種正義感,覺得她的父親不可喝酒和賭博,所以當這些親戚、長輩的面前向她的父親示威。

  這個女孩不懂是非,不知道當這些親戚的面前,罵她的爸爸不可做這種壞的行為,是很不禮貌的事情,她就是太過潔癖,她不知道在過年過節,當親戚長輩的面前說這些話,對她的爸爸是1種很大的傷害。

  而且所說的話,無形中也傷害到這些長輩的自尊心,所以她爸爸非常的生氣,當這些長輩眾人的面前,賞她1巴掌。這個爸爸非常的疼愛他的女兒,但是他沒想到他的女兒會在此時,有這種情緒發洩,說他的爸爸沒日沒夜的賭博、喝酒,真的很瘋狂。

  這個女兒本來是要她的爸爸好,但她因為說話的使用方式不對,所以她爸爸打她1下而已,這個女孩就記恨1輩子不和爸爸講話,甚至連嫁人的時候,也和她爸爸不往來,這就是缺少幽默感。

  在過年過節的時候,這個爸爸只想到自己的尊嚴,被女兒給掃盡,這個爸爸若有急智,就跟她笑1下,或是當親戚朋友在場的時候,說1句笑話,說我家公主不爽了,我要怎樣辦?有這個幽默的心情,轉移當時在場的氣氛。

  後來真的很不幸,爸爸的這些親朋好友,過年過節都不敢去他家了,說他女兒比老婆更兇,讓人有那種誤解和感受。當時她的爸爸若是講個笑話說過年不賭博,要做什麼?或過年不喝酒,要做什麼?這樣也能夠轉移這些親戚的注意力,或是親戚本身能夠體諒,這樣也能處理得很好,其他夫妻的情形也是1樣。

  爸爸後來向女兒道歉,但女兒並不能原諒他,因為這樣父子的冤仇結很重,我覺得是非常悲哀的事情。當然不願意接受人家的道歉,這樣也會造成自己更大的傷害。

  其他和同事,做人做事之間,也是1樣,急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反應急智的技術更重要,大家應該多多用心來培養這種「幽默感」,台語叫做「笑虧」(無傷大雅的笑話),用這個「笑虧」來帶過。這樣人生、生命就會更美好。

  阿彌陀佛!

本文出處:禪教法門(宗聖上師主講)—真理之聲有限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