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大天5事妄語--宗聖上師

大天5事妄語

「大天5事妄語」,婆沙論第99卷說:大天雖犯3逆罪,然善根未斷,深生憂悔。聞沙門釋氏有滅罪法,遂詣雞園寺,於其門外聞1苾芻誦伽陀說:若人造重罪,修善以滅除,彼能照世間,如月出雲翳。彼聞已歡喜,往1比丘所請出家。大天聰明,出家未久,便能誦持3藏說法,自稱阿羅漢,上下歸仰。後1夜起染心,夢失不淨汙衣,使弟子洗之。
弟子問:阿羅漢盡1切煩惱,何猶有斯事?
大天:天魔所繞,阿羅漢亦不能免不淨漏失。此說是第1惡見。

又彼欲使弟子歡喜,矯記別某為預流果,乃至某為阿羅漢果。
弟子問:我聞阿羅漢等有證智,如何我等都無知?
大天:阿羅漢雖無染汙無知,猶有不染汙無知,故汝等不能自知。此說是為第2惡見。

當時有弟子問:曾聞聖者已離障惑,如何我等於4諦實理猶懷疑惑?
大天:阿羅漢煩惱障疑惑雖已斷,猶有世間的疑惑。此說是第3惡見。

弟子問:阿羅漢有聖慧眼,自知解脫,如何我等不自證知,而由師令知?
大天:如舍利弗、目連猶佛若末記,彼不自知,汝鈍根何能自知?此說是為第4惡見。

但是大天雖然造眾惡,而未斷盡善根,故後於中夜自悔責重罪,憂惶所迫,數數呼苦哉。有弟子聽聞之後,感覺奇怪而問師。
大天:稱苦者呼聖道。此說即是為第5惡見。
大天遂造1偈:「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

(但此5事並非真惡見,若分別之各有1理,如真諦3藏部執疏所解,3論玄義幽撿鈔5卷58紙所引。巴利書Katha vatthu出於5事的原語有案可考)。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大天3種無間--宗聖上師

大天3種無間

「大天3種無間」,婆沙論第99卷所說:「昔末土羅國有1商,聘妻生1男兒,字大天。商主往他國,久不還,其母與其子有染。後聞父還,與母設計殺父,是第1無間業。事恐靈,與母逃於摩竭陀國華氏城,彼後遇在本國供養之羅漢,復恐事彰,而殺羅漢,是第2無間業也。其後,母通於他人,大天怒,殺母,是第3無間業」。

案此事或出於後世的偽造。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大天妄語--宗聖上師

大天妄語

「大天妄語」,Maha deva摩訶提婆,譯為大天,比丘名。出於佛滅後百年,於大眾部中出家,聲聞乘部中最初創異見,更稱為大眾部。先是雖有上座與大眾2部之名,但結集之場處不同,其宗義實為1味,至此而上座部與大眾部初生宗義上之區別。時國王阿輸迦黨於大天,欲悉殺上座部之聖僧,故彼等去而往迦濕彌羅國。

西域記第3卷說:「摩竭陀國無憂王,以如來涅槃之後,第1百年命世君臨,威被殊俗,深信3寶,愛育4生。時有5百羅漢僧,5百凡夫僧,王所敬仰供養無差。有凡夫僧摩訶提婆《唐言大天》,闊達多智,幽求名實。潭思作論,理違聖教。凡有聞知,群從異議。無憂王不識凡聖,同情所好,黨授所親。召集僧德赴殑伽河欲沉深流,總從誅戮。時諸羅漢既逼命難,咸運神通,凌虛履空。來至此國,山棲谷隱」。

宗輪論述記說:「昔末土羅國,有1商主,少聘妻室,生1男子,顏容端正,字大天」。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入道--宗聖上師

入道

「入道」,捨世法入佛道,例如出家入道,其人稱為入道之人,或略稱道人。

寶積經第36卷說:「以淨信心,於佛法中出家入道」。

10住論第7卷說:「或捨家入道」。

遺教經說:「入道智慧人」。

智度論說:「見畫跏趺坐,魔王亦愁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5事妄語--宗聖上師

5事妄語

「5事妄語」,即大天妄語「未證說證、欲害聖眾」,後人修道以「大天妄語」為戒,說5事者「殺盜婬妄邪—或酒」。1.殺者:提婆之殺佛。2.盜者:盜竊3寶法物。3.婬者:非妻妾而苟合。4.妄者:妄語。5.邪者:邪見《律派去邪改酒》為入道之戒。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5邪--宗聖上師

5邪

「5邪」,智度論第19卷所說,亦即5邪命之義:比丘營不如法事而為生活,稱為邪命,略有5種:

1.詐現異相:於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者。

2.自說功德:說自己功德,以求利養者。

3.占相吉凶:學占卜而說人之吉凶以求利養者。

4.高聲現威:大言莊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者。

5.說所得利以動人心:於彼得利,則於此稱說之;於此得利,則於彼稱說之,以求利養者。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俱舍 Kosa--宗聖上師

俱舍Kosa

「俱舍 Kosa」,又翻譯做句捨,義譯為藏,鞘,繭。具有包含、攝持之義。

玄應音義第17卷說:「俱舍,此譯云藏,則庫藏之總名。而體是蠶繭,借以喻之」。同音義第24卷又說:「俱舍,此翻云藏,則倉庫繭鞘之總名。含藏義,1切以名焉」。

大日經疏第14卷說:「法界藏者,此藏梵音俱舍,是鞘之義。猶如世間之刀在鞘中,此藏亦爾,故以義翻」。

梵語雜名說:「藏,句捨。又比吒迦Pitaka」。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我所見--宗聖上師

我所見

「我所見」,執我所有的偏見,即不知1切的事物本為假有,無自他所屬,而誤固執為我所有的偏見。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我見--宗聖上師

我見

「我見」,指5蘊假和合之心身,視為常1,稱之為我見,又名身見。梵語:沒曳達利瑟致,譯為我見」。

唯識論第4卷說:「我見者,謂我執。於非我法妄計為我,故名我見」。

同述記第9卷之末:「梵云沒曳達利瑟致,此云我見」。

大乘義章第6卷說:「言身見者,亦名我見。5陰名身,身中見我,取執分別,從其所迷故,名身見。以見我故,從其所立,亦名我見」。

起信論說:「1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邪見--宗聖上師

邪見

「邪見」,又名10種見,5利使加5鈍使所混起的惑障,名為10邪見,其數有10種故名,但基本的只有5種,又加5邪命亦名10種邪見。另外又有加5事妄語合為20種無明見。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10見--宗聖上師

10見

「10見」,瑜珈論8卷、3藏法數第43卷所說的法門,前5見與上說相同。第6貪見,第7恚見,第8慢見,第9無明見,第10疑見。是合10大惑總為立為見惑的1種法門。

1.身見,2.邊執見,3.邪見,4.見取見,5.戒禁取見,6.貪見,7.恚見,8.慢見,9.無明見,10.疑見。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5見--宗聖上師

5見

「5見」,唯識論第6卷、俱舍論第19卷所說的法門:1.身見,2.邊見,3.邪見,4.見取見,5.戒禁取見。

1.身見:即我見、我所見,不知吾身為5蘊和合的假體,而計度實有我身(我見),又不知我身邊的諸物,無1定的所有主,而計度實為我所有物(我所有見),合此我見與我所有見2者,則為身見,常略我所見而單指我見。

2.邊見:1旦有「我身」生起我見之後,其我或計度為死後斷絕者,或計度為死後亦常住不滅者。此說有2義:起於身見後邊的妄見,故名邊見(唯識)。偏於斷或常的1邊,故名邊見(俱舍)。

3.邪見:撥無因果的道理者,以為世無可招結果的原因,亦無由原因而生的結果,故惡不足恐,善亦不足好,如此謬見,乃邪之最邪者,故付以邪之名。

4.見取見:以劣知見為始,取其他種種的劣事,思為此最勝殊妙者。上述的見字,雖指身見邊見等之見,然尚含其他種種的事物。

5.戒禁取見:由上之見取見,遂以非理非過之戒禁為始,取其他種種之行法,以之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者。

此中有2種:持牛戒或雞戒等,以為生天之因,是名非因計因的戒禁取見。修塗灰斷食等種種的苦行,以為涅槃之道,是名非道計道的戒禁取見。

以上5見,為惡慧之1分,於見道1時不斷之者。舊譯家稱之為5利使。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4顛倒--宗聖上師

4顛倒

「4顛倒」,俱舍論第19卷、止觀第2卷所說,有2種4顛倒:

1、凡夫的4倒。2、2乘的4倒。

凡夫的4倒如次:

1.常顛倒:於世間無常之法而起常見之意。

2.樂顛倒:於世間的諸苦而起樂見之意。

3.淨顛倒:於世間的不淨法而起淨見之意。

4.我顛倒:於世間的無我法而起我見之意。

凡夫的心受身法的4念處,如其次第,為破此4倒的觀法。

2乘的4倒如次:

1.無常顛倒:於涅槃之常而計無常。

2.無樂顛倒:於涅槃之樂而計無樂。

3.無我顛倒:於涅槃之我而計無我。

4.無淨顛倒: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

涅槃經第2卷說:「為諸煩惱無明所覆生顛倒心,我計無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4見--宗聖上師

4見

「4見」:1、異、常、非常等之義總有4句,1切的妄計,必墮於其1,名為4見。

智度論第7卷說:「復有4種見: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亦非常亦非無常。我及世間有邊無邊亦如是」。

又華嚴經疏第3卷說,外道之所見,不出4見:

1.計1:數論師,計因中有果,以因果不異之故名為計1。

2.計異:勝論師,計因中無果,以因果不同之故名為計異。

3.計亦1亦異:勒裟婆論師計因中有果,亦計因中無果,以有無雙計故名為亦1亦異。

4.計非1非異:尼犍子,計因果,亦非是1亦非是異,故名非1非異。

又指2乘凡夫對於常樂我淨的4顛倒為4見。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5眾--宗聖上師

5眾

「5眾」,3藏法數第22卷所說,5蘊的舊譯,舊譯為5隱、5眾,眾為和集之義。

法華經譬喻品說:「分別說諸法,生滅之5眾」。

法華嘉祥疏第5卷說:「以5法和集,義稱5眾。又1、1陰法各眾多故名為眾。雜心云:積聚是陰義」。

又指出家的5眾:1.比丘:受具足戒的男子。2.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子。3.式叉摩那:譯言學法女。將受具足戒而學6法的女子。4.沙彌:出家受10戒之男子。5.沙彌尼:出家受10戒的女子。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斷常2見--宗聖上師

斷常2見

「斷常2見」,5惡見中第2名為邊見,邊見有2種:1為斷見,2為常見。亦即指「斷見」,有情的身心,見為限1期而斷絕,稱之為斷見,反之而見身心皆常住不滅,稱之為常見。此2者名為邊見,是為5惡見的第2見。

涅槃經第27卷說:「眾生起見凡有2種:1者常見,2者斷見。如是2見,不名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智度論第7卷說:「斷見者見5眾滅」。5眾即5蘊之意。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邊見--宗聖上師

邊見

「邊見」,5見之1。或斷見或常見偏於1邊之惡見,稱之為邊見。

又起身見,其後邊所起斷常之惡見,名為邊見。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見--宗聖上師

2見

「2見」,地持經第3卷所說的法門:

1.財慳:吝惜財物,見諸窮困不肯惠施者。

2.法慳:慳惜佛法,不肯教導他人者。

又通指1.有見:固執實有物之見,又增益實性的妄見。2.無見:固執實無物之見,又指損減實性的妄見。此有無的2見,通於1切法,邊見中的斷常2見,人身的有無2見。

智度論第7卷說:「復有2種見,有見無見」。

又指1.斷見:固執人的身心,斷滅不續生的妄見,即無見。2.常見:固執人的身心,過去、現在、未來皆常住,無間斷的妄見,即有見。

智度論第7卷說:「見有2種:1者常,2者斷。常見者,見5眾常心忍樂。斷見者,見5眾滅心忍樂」。

又指1.有見:偏於有之邪見。2.無見:偏於無之邪見。

5惡見的單提:1.斷見:執身心斷滅之見,屬於無見。2.常見:執身心常住之見,屬於有見。

法華經方便品說:「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

智度論第7卷說:「見有2種:1者常,2者斷。常見者見5眾(5蘊)常心忍樂。斷見者5眾滅心忍樂。1切眾生多墮此2見中。復有2種見:有見無見」。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見 Dars ana--宗聖上師

見 Dars ana

「見 Dars ana」,思慮推求審詳而決擇事理,通用於正邪,正者正見、邪者邪見。此見有2見…、10見,乃至62見。

止觀第5卷下段說:「1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

俱舍論第2卷說:「審慮為先決擇名見」。

大乘義章第4本說:「推求說之為見」。

止觀第10卷上段說:「作決定解,名之為見」。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心所--宗聖上師

心所

「心所」,心所有法的略名,只為心王之所有,而有貪瞋等分別作用的心法。

聲聞乘的俱舍論定有44法。菩薩乘的唯識論定有51法。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