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讚觀世音菩薩頌--宗聖上師

讚觀世音菩薩頌
唐天后代佛授記寺翻經沙門慧智奉   制譯
佛教真言宗39世   宗聖上師   重新編輯校閱

菩薩號為觀世音,神通無礙難可量,搖山竭海震大地,悲愍眾生同1體。

記憶名號福不虛,是故常應稱念彼,我今至誠念彼德,以是敬心而讚歎。

菩薩智慧深如海,方便善權無能測,所有諸天阿修羅,摩睺羅伽及人眾。

咸以微妙清淨偈,歷劫讚之無懈倦,我今宣說春陽頌,述其功德之少分。

世間形色尊嚴者,諸天莫踰於梵王,況聖自在本色身,百千萬分不及1。

尊者首飾甚嚴好,冠以曼陀及金花,虹婗美麗以莊嚴,復如半月映山王。

又似百寶成須彌,尊者身相甚微妙,猶如輕雨籠寶岳,伊尼鹿彩覆其肩。

光明晃朗普周遍,巍巍挺特若金山,亦如滿月處虛空,又似薝波迦花色。

勝彼摩醯首羅身,徒以白龍為瓔珞,右手執持金蓮花,毘琉璃寶以為莖。

以慈開敷極香潔,令諸智者生愛樂,尊手所持勝淨花,莊嚴殊妙甚暉麗。

如月光曜須彌頂,聖身所處蓮花臺,由尊福德之所感,我以至誠慇重心。

歸命敬禮賜願者,諸天供養所讚歎,我今淨心歸命禮,尊者螺髻玄蜂色。

牟尼妙像處其中,光明映曜嚴尊首,如燒珊瑚流電色,又如雌黃耀黑山。

上下莊嚴大聖身,冒敢為文稱歎彼,4面狂象利牙齒,若人居中將被害。

其人專心念菩薩,捨離苦惱而無畏,暴龍哮吼放烟毒,嘊喍瞋怒厲惡色。

將噬其人甚可怖,憶念觀音便解脫,海潮風浪出音聲,摩竭巨魚皆震激。

若人船破誤落中,念彼觀音獲安穩,高山嶮谷懸巖裏,奔流濺石眾難處。

若人墮中無救護,心念觀音登彼岸,烈火猛焰惡風起,延燒屋宅焚及人。

至心念彼功德藏,應時災火不為害,若人繫縛在牢獄,身嬰枷鎖及杻械。

至心稱念觀音故,其人須臾便解脫,若人墮落大火坑,專志稱名觀世音。

其人除熱得清淨,猶若池中華開敷,若人經於大林中,忽遇雷電驟風雨。

霹靂將燒極危殆,稱念觀音免災難,若人逢值猛師子,牙爪銛利如刀劍。

瞋目吼喚來食人,稱念觀音便免害,惡賊突厥彌戾車,凶險無慈若羅剎。

復以鐵鎖繫縛人,稱名發念皆解脫,深山大澤險難處,劫賊伺人將抄奪。

稱名念力願救護,其人釋然無患苦,呪呾讒訟擬中傷,恒以惡心求方便。

由彼常念觀音故,其人竟不能為害,鬪戰旗鼓兩相當,鋒鏑交橫競殘刃。

此時心念及稱名,菩薩於中施無畏,大力惡鬼執捉人,鳩槃荼等飲人髓。

若能繫念觀音者,擁護其人銷疫難,鬼病熱病腹脹病,疳病黃病心痛病。

癩病癲病霍亂病,血氣羸瘦種種病,諸惡黑業纏其身,稱名繫念皆除愈。

有諸餓鬼腹如山,唇口乾焦飢渴惱,菩薩見之生慈悲,次第令其得充足。

餓鬼或遭寒凍逼,身體皮肉皆破壞,舉彼兩手生極苦,神通方便令熅適。

若金翅鳥以嘴爪,搏撮水陸諸龍等,其龍專心念菩薩,即得離苦獲安樂。

若有欲求勝果報,象馬車乘及奴婢,衣服飲食諸珍寶,由彼常念觀音故。

應其求願自然至,若有欲得長生術,坐臥雲間恣空行,由彼常念觀音故。

當獲神呪及仙藥,我見壁畫觀音像,遍視色相諸功德,及見神通大自在。

故起至誠而讚歎,所有1切諸功德,於菩薩中最第1,無邊善巧大方便。

示現清淨妙色身,遠離有無諸分別,利益無量如虛空,以此讚歎功德藏。

願證如來1切智。以此讚歎觀世音菩薩功德   上資

國土、聖神、上師法王陛下,善轉金輪,色力壽命永無窮盡,

智慧果報不可思議,恒御閻浮長駐台疆,擁護3寶利益群生,

1切含靈皆蒙聖福。

讚觀世音菩薩頌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青蓮 Utpala--宗聖上師

青蓮 Utpala

「青蓮 Utpala 優缽羅」,青色的蓮華,因其葉修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眼目之相,故取以譬喻佛的眼睛。

法華妙音品說:「目如廣大青蓮華葉」。

維摩經佛國品說:「目淨修廣如青蓮。」同注說:「肇曰:天竺有青蓮華,其葉修而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為喻也」。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持者--宗聖上師

持者

「持者」,念持經典或念誦陀羅尼等不斷間之意,例如法華經的持者,千手陀羅尼的持者…等。

法華經寶塔品說:「若暫持者,我即歡喜」。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遍法界--宗聖上師

遍法界

「遍法界」,是「遍法界身」的略語,意指佛的真身,能夠真身無邊而周遍於法界之意。

華嚴經世界成就品說:「願我當見遍法界身」。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劫 Kalpa--宗聖上師

劫 Kalpa

「劫 Kalpa 劫簸」的略稱,義譯為分別時節,通常指年月日時不能算之遠大時節。故又譯大時。

智度論第38卷說:「劫簸,秦言分別時節。」又說:「時中最小者60念中之1念,大時名劫」。

釋迦氏譜說:「劫波,此土譯之名長時也」。

慧苑音義上卷說:「劫,梵言,具正云羯臘波,此翻為長時」。

劫有2種:1名、器世間:是以世間的成壞而立的數量,如成劫、壞劫、增劫、減劫等的名稱。祖庭事苑說:「日月歲數謂之時,成住壞空謂之劫」。

2名、歲數劫:計算晝夜日月的數量名。

法華論說:「示現5種劫:1者夜、2者晝、3者月、4者時、5者年」。

智度論第38卷說:「有人言:時節歲數名為小劫,如法華經中,舍利弗作佛時,正法住20小劫,像法住20小劫」。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無量劫--宗聖上師

無量劫

「無量劫」,經劫無量,「劫」是計算世界成敗的1期。所謂「無量」,因數量之多之大,而不可計量之意,又指數目的名稱。

攝大乘論釋第8卷說:「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

勝鬘經寶窟中本說:「無量義者,猶是廣大異名。」同寶窟上卷之末說:「依華嚴經是百20數中1數之名也。非是汎爾言無量也」。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清淨--宗聖上師

清淨

「清淨」,離惡行的過失,離煩惱的垢染,名為清淨。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緣因--宗聖上師

緣因

「緣因」,所謂的「緣」是指緣助,說1切的功德善根,資助了因,開發正因之性,故名為緣因。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正因--宗聖上師

正因

「正因」,瑜珈論、涅槃經第28卷、3藏法數第6卷等所說的法門。

針對緣因而言,正生法的因種名為正因,資助之力名為緣因。2因之1。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淨業--宗聖上師

淨業

「淨業」,清淨的善業,又指往生西方淨土的業因。

觀無量壽經說:「此3種業:過去、現在、未來3世諸佛,淨業正因」。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多陀阿伽陀 Tatha gata--宗聖上師

多陀阿伽陀 Tatha gata

「多陀阿伽陀」又音譯作多陀阿伽馱,義譯為如來,原音為「多陀阿伽度 Tatha gata」,又翻譯作怛闥阿竭、多陀阿伽陀、多陀阿伽馱、怛他蘗多、怛他蘗多夜、多陀竭、怛薩阿竭。

義譯為「如來」,又義譯為「如去」之意,都是以其「來、去」之理相通之義,由「達於如實之人 Tatha gata」,是為「如實來格的人 Tatha-a gata」,2種讀法而來。

智度論說:「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穩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至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玄應音義第3卷說:「怛薩阿竭,大品經作多他阿伽度,此云如來」。

慧琳音義第16卷說:「多陀竭,正音云怛他蘗多,唐云如來也」。

仁王經儀軌說:「阿佗蘗多夜,此云如來」。

註維摩經第9卷說:「什曰:多陀阿伽度,秦言如來,亦云如去。如法說,故名如。著佛以安穩道來,此佛亦如是來,彼佛安穩去,此佛亦如是去也」。

大日經疏第1卷說:「梵本云怛他揭多,怛他如是義,揭多是來義、知解義、說義、去義,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1切諸佛如法實相知解,知已亦如諸法實相為眾生說。今佛復如是,故名如實知者,亦名如實說者。1切諸佛得如是安樂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釋論具含4義,然古譯多云如來,有部戒本云如去,阿闍梨意存如去如說,今且順古題也」。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世尊 Lokana tha--宗聖上師

世尊 Lokana tha

「世尊 Lokana tha 路迦那他」,義譯為世尊,或「Bhagavat 婆迦婆」義譯為世尊。佛之尊號,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故,又指於5濁惡世獨尊。阿含經及成實論以之為佛號中的第10位,以具足上述的9號,故名世尊,但是涅槃經及智度論置之於10號之外。

智度論第2卷說:「路迦那他,秦言世尊」。

淨影大經疏說:「佛具眾德為世欽仰,故號世尊,若論胡音樓伽陀伽,此云世尊」。

探玄記第9卷說:「以佛具3德6義,於世獨尊,故名世尊,即梵名婆伽婆」。

佛說10號經說:「天人凡聖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曰世尊」。

成實論第1卷說:「如是9種功德具足,於3世10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佛 Buddha--宗聖上師

佛 Buddha

「佛 Buddha」,佛陀的略稱,又譯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圖、浮頭、勃陀、勃馱、部陀、母陀、沒馱,是因為翻譯的時代不同,以及翻譯者口音與筆順之便。

1般通譯為「覺」,或譯為「智」,具有覺察與覺悟2種義意,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覺知為賊者,故名覺察,是名1切智。覺知諸法的事理,而能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名為覺悟,是名1切種智。自覺而又能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為佛。

自覺者,簡於凡夫,覺他者簡於2乘,覺行窮滿,簡異於菩薩。

何以故?以凡夫不能自覺,2乘雖自覺而無覺他之行,菩薩自覺覺他而覺行未能圓滿故。又以知者既具足2智而覺知1切諸法,了了分明故。

南山戒本疏第1卷說:「佛,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陀步他、浮圖、浮頭。蓋傳者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為覺」。

宗輪論述記說:「佛陀是梵音,此名為覺者,隨舊譯略語,但稱為佛」。

佛地論第1卷說:「於1切法,1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1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華開,故名為佛」。

智度論第2卷說:「佛陀秦言知者,有常無常等1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同論第70卷說:「佛名為覺,於1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為覺」。

法華文句第1卷說:「西竺言佛陀,此言覺者、知者,對迷名知,對愚名覺」。

大乘義章第20卷之末說:「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覺知,就斯立稱。覺有2義:1.覺察,名覺,如人覺賊。2.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涅槃云:如人覺賊,賊無能為,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1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言其自覺簡異凡夫,云覺他者明異2乘,覺行窮滿彰異菩薩」。

善見律第4卷說:「佛者名自覺亦能覺他,又言知,何謂為知?知諦故,故名為佛」。

仁王經上卷說:「1切眾生,斷3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佛世尊 Buddha-lokana tha--宗聖上師

佛世尊 Buddha-lokana tha

「佛世尊 Buddha-lokana tha」,依成實論則佛為10號中的第9位,世尊為第10號,合併而稱為佛世尊。依智度論則佛為第10號,世尊為具10號尊德之總號。世尊的梵名為薄伽梵。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天人師 Devamanus yasa str--宗聖上師

天人師 Devamanus yasa str

「天人師 Devamanus yasa str 舍多提婆摩菟舍喃」,如來10號的第9位,義譯為天上與人間的教師,故名為天人師。

智度論第2卷說:「復名舍多提婆摩菟舍喃。舍多秦言教師,提婆言天,摩菟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師。云何天人教師?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捨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問:佛能度龍神等墮餘道中生者,何獨言天人師?答:度餘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調御丈夫 Purusa-damya-sa rathi--宗聖上師

調御丈夫 Purusa-damya-sa rathi

「調御丈夫 Purusa-damya-sa rathi 富樓沙曇藐婆羅堤」,佛10號的第8位,佛能調御1切可度的丈夫,使入修道,佛雖亦化女人,今從尊而唯名為丈夫。

智度論第2卷說:「復名富樓沙曇藐婆羅堤,富樓沙秦言丈夫,曇藐秦言可化,婆羅堤秦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時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問: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答:男尊女卑故,女從男故,男為事業主故」。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