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10重障--宗聖上師


10重障

10重障」,成唯識論9卷所說,別教的菩薩於10地所漸斷的10種重障:

1、異生性障:異生性之意,是以分別生起的「2障」而名,以此2障的種子,建立凡夫異生性的緣故。菩薩於初地的入心是入於見道,即斷此障,以捨異生性而得聖性。

2、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1分,及所知障所起誤犯3業。所知障障2地極淨的尸羅戒,故入第2地時,便能永斷。

3、闇鈍障:所知障中俱生1分,致令所聞思修法忘失之障。此障能障礙3地的勝定與總持及其所發的殊勝3慧《聞思修》,故入第3地時,便能永斷。

4、微細煩惱現行障:所知障中俱生1分,攝於第6識俱起的身見等,為最下品故,不作意緣故,遠隨現行故,說名微細。因為能障4地菩提分法,入第4地時,便能永斷。

5、於下乘般涅槃障:所知障中俱生1分,令厭生死,樂趣涅槃,同下2乘,厭苦欣滅,彼障5地無差別道,入第5地時,便能永斷。

6、粗相現障行:所知障中俱生1分,執有染淨麤相現行,障6地無染淨道,入第6地時,便能永斷。

7、細相現行障:所知障中俱生1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障7地妙無相道,入第7地時,便能永斷。

8、無相中作加行障,所知障中俱生1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述的5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第6地無相觀多,有相觀少,第7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尚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8地中無加行道,故得入第8地時,便能永斷。

9、利他中不欲行障:所知障中俱生1分,令於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障94無礙解,入第9地時,便能永斷。

10、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所知障中信生1分,令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10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之事業,入第10地時,便能永斷。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5障--宗聖上師

5障

「5障」中阿含經第28卷、智度論第9卷所說,女人之身具5種的障礙,因此又名為5礙。

法華經提婆品說:「又女人身,猶有5障:1者不得作梵天王,2者帝釋,3者魔王,4者轉輪聖王,5者佛身」。

又指法華經所說,欺為信障,怠為進障,瞋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

大日經疏所說,修道有5種的障礙:

1、煩惱障:根本的煩惱,障蓋清淨之心,妨害道機,而不使入於佛法。

2、業障:過去的重罪乃至誹謗正法,以其先業的障礙未除,而有種種的障難,不得入於佛法。

3、生障:若得無難的生處,則必悟道,但受先業乘之,而受無暇之身為趣生障,不得入於佛法。

4、法障:已生無障之處,又有悟道之機,仍然以先世障法等緣故,終生不逢善友,不得聽聞正法。

5、所知障:雖然已經遭逢知識,得聽聞正法,而有種種的因緣糾纏,兩不和合,妨礙修成般若。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4障--宗聖上師

4障

「4障」,有4種的生死,障害如來法身的功德,故名4障。

佛性論第2卷說:「聲聞、緣覺、大力菩薩、住無漏界,有4種怨障,不得如來法身4德」。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所說:1惑障,貪欲瞋恚愚痴等的思惑,能障蔽正道。2業障,身口意所造的惡業,能障蔽正道。3報障,3惡趣的苦報,能障蔽正道。4見障,諸邪見,能障蔽正道。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3障--宗聖上師

3障

「3障」,涅槃經11卷所說的法門,能障礙正道,害善心的因素有3種:1、煩惱障,貪欲瞋恚愚癡等之惑。2、業障,5逆10惡之業。3、報障,地獄餓鬼畜生等的苦報。

華嚴宗的孔目章所說:1、皮煩惱障,3界中的思惑。貪瞋痴等惑,對於外之6塵而起。如皮之在身外。2、肉煩惱障,3界中的見惑。斷見常見等皆屬於內心之分別者。如肉之在皮內。3、心煩惱障,根本無明。由此無明惑迷真心而妄起,故名心煩惱障。

瑜珈大教王經5卷所說:1、我慢重障。2、嫉妒重障。3、貪欲重障。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障--宗聖上師

2障

「2障」,煩惱障、智障,新翻譯為煩惱障、所知障,是指貪瞋痴等諸惑,各皆有2用:

1者、發業潤生而縛有情,使在3界5趣的生死中。由此而障礙涅槃寂靜之理,名為煩惱障,擾亂有情之身心,故名煩惱,煩惱能障涅槃,故名為障。此煩惱障是由我執而生出。

2者、1切貪瞋痴等諸惑,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諸法的事相及實性(真如),因為其用能障礙可以了知事相實性的菩提妙智。說此「障」能妨礙妙智的愚痴迷闇,名為智障,亦名為知障,障礙所知的境界而不使顯現,故名為所知障。障礙能知之智而不使生出,故名為智障。此所智障由法執而生出。

以上2障,皆含有1體2用,事物之用迷於和合的事邊者,名煩惱障。事物之體迷於如幻之理邊者,名所知障。聲聞乘說此為染污無知,不染污無知,勝鬘經於5住地中分別之,以見等4住地為所知障,以第5無明住地為智障。

2乘但斷煩惱障,而證涅槃,菩薩兼斷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2障有寬狹。煩惱障所在處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處,煩惱障未必隨之。

因為煩惱障局於不善與有覆無記,而所知障亦通於無覆無記。而且煩惱障粗顯而易知,故只提示其頭數,例如10惑乃至128惑等。所知障的行相難知,更且隨所知之法,而其數量多到無法計數,故經論中不提示其頭數。

唯識論第9卷說:「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28根本煩惱及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又指1、煩惱障,即同上。2、解脫障,解脫者滅盡定的異名,滅盡定之意,是連心念都熄滅,斷離1切的障礙,是名解脫,即8解脫中的第8解脫。因而障聖者入滅盡定者之法,名為解脫障。其法即不染污無知的1種,利根的不還及阿羅漢,以離其解脫障,而得入於滅盡定。

俱舍論第25卷說:「謂唯依慧離煩惱障者,立慧解脫。依兼得定離解脫障者,立俱解脫」。

又指1、理障,邪見等的歪理,惑障正知見。2、事障,貪等的事惑相續生死,因而障礙涅槃之道。

圓覺經說:「云何2障:1者理障,礙正知見。2者事障,相續生死」。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障--宗聖上師


「障」,是煩惱的異名。煩惱能障礙聖道,故名障。

大乘義章第5本說:「能礙聖道說以為障」。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魔障--宗聖上師

魔障

「魔障Mara魔羅」,專指惡魔的障礙,義譯為障,以梵漢雙舉而名為魔障。

止觀輔行第5卷說:「曾聞有人,自謂成佛,待天不曉,謂為魔障」。

大經淨影疏上卷說:「遠障真德,故名為魔」。

勝義諦品經說有10種的魔障,虛空藏菩薩所問經說有45種的魔障。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1等--宗聖上師

1等

「1等」:1樣平等之意。

無量壽經上卷說:「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1等」。

又指同1地位的階級。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樂欲--宗聖上師

樂欲

「樂欲」,樂之意,即是願望、喜好,因此「樂欲」即是願求與欲望。

最勝王經第1卷說:「1切煩惱,以樂欲為本。從樂欲生,諸佛世尊斷樂欲故,名為涅槃」。

盂蘭盆經宗密疏說:「願者,心之樂欲也」。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補特伽羅--宗聖上師

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Pudgala」,又翻譯作富特伽羅,舊譯作福伽羅、補伽羅、富伽羅、弗伽羅、富特伽耶。舊譯為人,或譯為眾生,新譯為數取趣,「數」之意,是取5趣而輪迴之義。

唯識述記第2本說:「補特伽羅,數取趣也」。

玄應音義第1卷說:「福伽羅,經論中或作富伽羅,或作富特伽耶。舊譯云人。應云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也,言數數往來諸趣也。」同音義第22又說:「案梵本,補,此云數。特伽,此云取。羅,此云趣。云數取趣,謂數數往來諸趣也。舊亦作弗伽羅,翻名為人,言捨天陰入人陰,捨人陰入畜生陰,是也」。

慧苑音義上卷也說:「補伽羅,正云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謂造集不息,數數取苦果也」。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補特伽羅(意樂意趣)--宗聖上師

補特伽羅(意樂意趣)

「4.補特伽羅Pudgala意樂意趣」:補特伽羅,意譯為眾生或有情,是說如來隨眾生的樂意,而有種種的說法。

先對1眾生讚嘆布施,見其人已經生起「樂欲布施」,隨即更毀訾布施,即使對於持戒等亦如是。都是對於1法毀讚相違之意,最初是為了去除其人的慳吝之心,故稱讚布施的功德,最後為了更進1步勸進無漏的最勝法,故毀棄之。這都是隨眾生之意樂而說,故名為眾生意樂、意趣。

佛陀扇多譯攝大乘論上卷說:「4種意趣:1者法同意趣,2者時節意趣,3者義中間意趣,4者順眾生心意趣」。

真諦譯攝大乘論釋第6卷說:「復以有4意:1平等意,2別時意,3別義意,4眾生樂欲意」。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別義意趣--宗聖上師

別義意趣

「3.別義意趣」:言說與意義不同,例如說奉事幾許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的義理,原非難事,凡夫能思惟,即能辦到,不須遭恒沙之佛。

惟有證得了大乘的實理,並非容易辦到的事,只有地上的菩薩,始能成辦之的知識,如今所說的必須事奉恒沙諸佛,才能解了大乘法之意,其所言相雖然類似只有解了大乘的教義,然而其意思在證得大乘的實理。例如是言說與意義各有差別,因此而名為別義意趣。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別時意趣--宗聖上師

別時意趣

「2.別時意趣」:例如說稱多寶如來的名稱,便可決定等正覺,稱阿彌陀的名稱,便可往生極樂,是為了勸懈的意思,若從別時利益而說之,並不是說如今直得之意。例如依1錢而說得百錢,只是從別時而說,故名為別時意趣。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意趣--宗聖上師

意趣

「意趣」之意,是指心意的趣向,例如法華經方便品所說:「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差別--宗聖上師

差別

「差別」,是對平等而言,不指萬法1如的法性,而數個個的性類。在佛教的修行,從覺法上捨離差別的種種見,並全然斷離差別見的平等,皆為惡平等的名稱所排屬。於菩薩乘的修行上,超越自利利他的差別相,始為達成圓滿的平等之人。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平等--宗聖上師

平等

「平等」,是專對於差別的名稱,毫無高下淺深等的差別,名為平等。

南史梁武帝紀說:「幸同泰寺,設平等會」。

5燈會元說:「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載。日月平等,故4時常明。涅槃平等,故聖凡不2。人心平等,故高低無諍」。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平等意趣--宗聖上師

平等意趣

4意趣如次:
1.平等意趣。2.別時意趣。3.別義意趣。4.補特伽羅Pudgala(意樂意趣)。

「1.平等意趣」:這是專指如來根據秘密的意趣,而以平等之理而說法。譬如指過去的諸佛而稱為「我身」,這是以其根據佛佛平等的道理之故。比如說「我昔曾於彼時名毘婆尸佛」,並非昔時毘婆尸佛即是今日的釋迦佛,但諸佛所證的法平等,故說我即彼,彼即我,是名為平等意趣。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秘密--宗聖上師

秘密

所謂「秘密」之意,是指秘為秘奧的本源,是說密法的法門之深奧,「密」為隱密,是說不容易輕示於人,因為諸佛所說的諸經各有其秘密之法。

圓覺經說:「為諸菩薩開秘密藏」。涅槃經說:「此經名如來秘密藏」。秘藏記末說:「秘密義,秘者秘奧,密者隱密也。凡於1切物皆有秘密,何者色顯心隱?大小乘乃至外道等,如此有秘密」。

但是真言密宗是以顯密2教判1切經,特別以本宗為秘密,因為秘密之名,自古以來即本宗所特有的教法。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4種秘密--宗聖上師

4種秘密

所謂「4種秘密」之意,是指如來說法的秘密有4種:

1、令入秘密:聲聞之人,執著空法而說1切之法皆空。如來為說大乘之法,破其執空之具,便生勝解,入於聖教。

2、相秘密:如來說1切之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以破外道凡夫執著有相。

3、對治秘密:如來宣說隱密的教法,都是對所有眾生的過失而調治之意。洽如凡人有病,則應病與藥,治療之使得安適。

4、轉變秘密:轉變的意思,是轉不善為善之義,譬喻如來所說1切隱密的名言,都是為了促使眾生凡有生起散亂心的人,能生出寂靜的意念,使生起顛倒之見的人生起正見,促使生起煩惱的人生起清淨之心。

阿毘達磨雜集論第12卷說:「有4種秘密:由此秘密故,於方廣分中1切如來所有秘密,應隨決了。何等為4?謂令入秘密、相秘密、對治秘密、轉變秘密。如是4種,於大乘中略攝如來1切所說秘密道理云云」。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4秘密意趣--宗聖上師

4秘密意趣

「4秘密意趣」:凡是諸佛的說法,必具有4意、4秘,可以解決1切的所說。這是說另外尚有言外的意趣之意,名為4意趣。只要依此4意趣,即可決定1切的佛意。玄奘翻譯攝論釋第5卷說:復有4意趣、4種秘密,1切佛言應隨決了。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說4依--宗聖上師

說4依

「說4依」:佛說法的4種依處,即依4種的密意而說法,真諦所造的攝論稱為4依,玄奘所翻譯的攝論稱為4秘密如次:1.令入秘密。2.相秘密。3.對治秘密。4.轉變秘密。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2月19日 星期二

羅漢--宗聖上師

羅漢

「羅漢Arhat(N.sg.m.Arhan)」,是阿羅漢的略名,原始佛教的極果,即阿羅漢:Arhan~,原始部派佛教極悟之位名,1譯為殺賊,是殺煩惱賊之意。2譯為應供,當受人天供養之意。3譯為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之意。

智度論第3卷說:「阿羅名賊,漢名破。1切煩惱破,是名阿羅漢。復次,阿羅漢1切漏盡,故應得1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復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又譯名應真,真人。

法華文句第1卷上段說:「阿颰經云應真,瑞應云真人」。

4果的第4位,舊譯為阿盧漢。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