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行者 A carin--宗聖上師

行者 A carin

「行者 A carin畔頭波羅沙」,專指修行佛道的人而言。

禪宗用語,是指方丈的侍者。

釋氏要覽上卷說:「善見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缽,欲依寺中住者,名畔頭波羅沙(未見譯語)。今詳,若此方行者也」。

禪林象器箋第8卷說:「有髮而依止僧寺,稱為行者」。

釋氏要覽上卷說:「經中多呼修行人為行者」。

觀無量壽經說:「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8)入滅相--宗聖上師

入滅相

8、入滅相:世尊於80歲(有說90歲)在娑羅雙樹下示現入於涅槃之相。

起信論說:「隨其願力能現8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

其次是天台大師的4教儀所說,除第3的住胎,加入第5降魔之相,合為8相。

4教儀第4卷說:「釋菩薩位略為7位:1、發菩提心,2、行菩薩道,3、種32相業,4、6度成滿,5、1生補處,6、生兜率天,7、8相成道。…所言8相成道者:1、從兜率天下,2、託胎,3、出生,4、出家,5、降魔,6、成道,7、轉法輪,8、入涅槃。古來以此2說為大小乘之別,初為大乘之8相,後為小乘之8相,然此2種8相,僅開合不同耳,非區別2乘」。

佛祖統紀第2卷說:「述說:大乘開住胎合降魔於成道,小乘開降魔合住胎於託胎。住胎見起信,降魔見4教儀,此先達之論。今觀大小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華嚴說菩薩住母胎已,示現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因果經,菩薩在母胎行住坐臥,1日6時,為諸天鬼神說法,此小乘住胎。華嚴離世間品,菩薩出家成道降魔轉法輪等。妙樂說:4德各有4降魔相,此大乘降魔。因果經說,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時,得最正覺,此小乘降魔。今欲順8相之言,且用起信4教儀2文開合為證」。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7)轉法輪相--宗聖上師

轉法輪相

7、轉法輪相:世尊於成道以後,大約50年之間的說法,示現普度人天之相。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6)成道相--宗聖上師

成道相

6、成道相:佛陀歷經長達6年的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現成佛得道之相。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5)出家相--宗聖上師

出家相

5、出家相:佛陀於19歲(或25、35歲,諸說不等,於此同時並存)時,觀察到世間生命的無常,因此毅然出離王宮,是表入山學道之相。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4)出胎相--宗聖上師

出胎相

4、出胎相:於4月8日於藍毘尼園中,由摩耶夫人的右脅而出,現出生之相。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3)住胎相--宗聖上師

住胎相

3、住胎相:世尊住母胎中,仍有行住坐臥的功課,1日6時為諸天說法之相。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入胎相--宗聖上師

入胎相

2、入胎相:乘騎大白象由摩耶夫人的左脅而入,表現入胎之相。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1)降兜率相--宗聖上師

降兜率相

1、降兜率相:釋迦世尊最先住於兜率天宮,在彼天常駐4千歲,之後見時機因緣成熟,因而乘騎6牙大白象,由彼天宮降下之相。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8相成道--宗聖上師

8相成道

「8相成道」,佛陀的1生是以成道為中心,示現由始至終1期的生命,所演繹的相狀,名為8相成道。佛陀的成道雖然只是8相中之1,但實際為8相中的主腦,因此另外特別揭示成道的名義。

8相經論所說的存歿不同,而其大要約有2義,是大乘起信論所說:

1、降兜率相。2、入胎相。3、住胎相。4、出胎相。

5、出家相。6、成道相。7、轉法輪相。8、入滅相。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佛道--宗聖上師

佛道

「佛道」是從梵語「菩提」翻譯而來,新譯為覺,舊翻譯為道,「道」是指通達之義,以佛智圓通無壅塞無障礙,故名為道。

佛教所說的「道」,約有3種:

1是聲聞乘所得之道,2是緣覺乘所得之道,3是佛所得之道。今為佛所得的無上菩提,故名為佛道。

法華經序品說:「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同方便品:「是諸世尊,皆說1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同信解品:「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1切聞」。

大乘義章第18卷說:「菩提胡語,此翻為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又說:「菩提偏在果,故證成佛道,名得佛道」。

嘉祥法華疏第2卷說:「菩提云道,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

又指因位的修行名為道,而佛道之意,是到達於佛的萬行。

大乘義章第18卷說:「地論言:道者是因,修行此道,能到聖處,名為聖道」。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成道--宗聖上師

成道

「成道」,是指化身佛「8相」中的第6位,佛於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成無上菩提之相,但4教成佛之相各有差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4)證滿成佛--宗聖上師

證滿成佛

4、證滿成佛:依淨心地,得無分別的寂靜法智,及不可思議勝妙的功德,是為證滿成佛。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3)行滿成佛--宗聖上師

行滿成佛

3、行滿成佛:依究竟之菩薩地,能除1切無明法障,菩提的願行,悉皆具足,是為行滿成佛。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解滿成佛--宗聖上師

解滿成佛

2、解滿成佛: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無造無作,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是為解滿成佛。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1)信滿成佛--宗聖上師

信滿成佛

1、信滿成佛:依種性地的決定,信於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是為信滿成佛。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4滿成佛--宗聖上師

4滿成佛

「4滿成佛」,此說是占察經所說的法門。

1、信滿成佛。2、解滿成佛。3、行滿成佛。4、證滿成佛。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妙覺--宗聖上師

妙覺

「妙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不可思議,名為妙覺,意即佛果的無上正覺。2乘止於自覺,並無覺他的功德,菩薩乘雖自覺與覺他並行,但是並未圓滿,唯獨佛的2覺圓滿,其覺體不可思議。

4教儀第4卷說:「金剛後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名真解脫。翛然無累,寂而常照,名妙覺地」。

3藏法數第26卷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性」。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等覺--宗聖上師

等覺

「等覺」,佛的異稱,「等」是指平等,「覺」則是覺悟之意,諸佛所證的覺悟,平等1如,故名為等覺。

智度論第10卷說:「諸佛等,故名為等覺」。

往生論注下卷說:「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

大乘階位52位中第51位之菩薩名為等覺。是菩薩之極位。即滿足3祇百劫之修行,別教之菩薩斷11品之無明,圓教之菩薩,斷41品之無明,將得妙覺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名為等覺,又名1生補處、金剛心、有上士、無垢地等。

4教儀第4卷說:「若望法雲,名之為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

止觀第1卷說:「究竟即菩提者。等覺1轉入於妙覺」。

瓔珞經上卷說:「所謂等覺性中有1人,其名金剛慧幢菩薩。住頂寂定,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3昧,已入金剛3昧。…坐佛道場超度3魔,復住壽萬劫,化現成佛,入大寂定。等覺諸佛2諦境界外非有非無無色無心因果,2習無有遺餘」。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52位--宗聖上師

52位

「52位」,詮釋菩薩乘的位階,諸經論所說,有種種的不同,例如大日經是依10住而述明10位,又同經闡明10地的10住心之位,勝天王般若經分析述明10地的10位。智度論也說明3乘合併所說的10位,金光明經說明10地妙覺的11位,唯識論闡明10住、10行、10回向、10地妙覺的41位。智度論更加入等覺述明42位《42字門》,仁王般若經闡明10信、10住、10行、10回向、10地、妙覺的51位,華嚴經、菩薩瓔珞經等又加入等覺說明52位。

日本弘法所著作的密藏記,於10信、10住、10行、10地之後,加入了10回向,最終又加入聲聞乘的「煖、頂、忍、世第1法」4善根,而闡明54位。但是首楞嚴經則加入「等覺、妙覺」而合為56位。

以上諸位分別凡聖,則大日經所說的10位,最初的3位為凡夫位,其後的7位為聖賢。智度論所說的10位,其初2位為凡夫位,次後的8位為賢聖位。勝天王金光明經所說的10位、11位皆為聖位,唯識論所說的41位,分別10住、10行、10回向的30為賢位,另外又獨以10地、妙覺為聖位,也是天台宗所說的別教,華嚴宗所說終教的乘位。

若從2宗圓教的乘位來看,則10位、10地皆是聖位。智度論所說的42位,最初的10信為凡位,並不列入賢聖之位,10住、10行、10回向的3位,在別教、終教為賢位,在圓教為聖位,10地、等覺、妙覺的12位,在別教、終教為聖位。

又於圓教為聖位,最後的54位、56位之說,亦準此可知,簡要的說,賢聖的位次,共有42位。故了義燈說:「仁王、華嚴、瓔珞、優婆塞戒經等皆說42賢聖,不言52位」。

此中法相宗用41位,華嚴宗的始教用52位,其終教與圓教的2教皆用42位,天台宗所說的別教與圓教的2教,也是採用52位,今依天台宗所說表示的則有52位,又分別為7科,另外分為凡位、聖位的2位,凡位與聖位又各分為2:

第1—10信—外凡

第2—10住—內凡又3聖—凡

第3—10行—內凡又3聖—凡

第4—10回向—內凡又3聖—凡

第5—10地—因—聖

第6—等覺—因—聖

第7—妙覺—果—聖

天台宗的4教儀說:「華嚴明10住10行10回向為賢,10地為聖,妙覺為佛《即41位》,瓔珞明52位,金光明但明10地因果,勝天王明10地,涅槃明5行,如是諸經增減不同者,界外菩薩隨機利益,豈得定說,然位次周足莫過瓔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薩歷位斷證之相」。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10)佛地--宗聖上師

佛地

10、佛地:是為菩薩的最後身,斷餘殘習氣,於7寶樹下以天衣為座,成就乃至入寂之位。但此就通教之佛而言,若藏教之佛,則於菩提樹下以吉祥草為座而成道。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9)菩薩地--宗聖上師

菩薩地

9、菩薩地:是菩薩3無數劫6度萬行的修行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8)支佛地--宗聖上師

支佛地

8、支佛地:此為緣覺之位,斷3界見思2惑上,更侵害其2惑的習氣,入於空觀。侵並非斷,若斷者如燒炭成灰,更吹其灰而散盡之。

此為第10佛地的事,今於緣覺乘的習氣,猶如燒炭,為灰而止,故名入侵。緣覺由初地至此而入證,緣覺的梵語為辟支佛,故略名支佛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7)已辦地--宗聖上師

已辦地

7、已辦地:為斷盡3界見思惑之位,藏教的阿羅漢果,是於斷惑1道為所作已辦之位,故名已辦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6)離欲地--宗聖上師

離欲地

6、離欲地:為斷盡欲界9品修惑之位,即藏教的不還果。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5)薄地--宗聖上師

薄地

5、薄地:為欲界修惑9品中斷前6品之位,藏教的1來果,欲界9品惑中僅餘後3品,故名薄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4)見地--宗聖上師

見地

4、見地:為第16心的道類智,藏教預流果之位。於此位斷3界的見惑,得見上下8諦之理,故名見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3)8人地--宗聖上師

8人地

3、8人地:「人」是指堪忍之意,是見道的苦法智忍等8忍稱為8忍地,也就是見道15心之位。見道15心雖為8忍7智,然今就決定因道之邊,但取8忍而名之。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

(2)性地--宗聖上師

性地

2、性地:此為內凡之地,藏教的4善根。此位降伏見思之惑,朦朧望見法性的空理,故名性地。

本文出處:佛說3歸5戒功德經(宗聖上師編著)—台灣佛教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