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8迷戲論--宗聖上師

8迷戲論

「8迷戲論」:與上述的8迷之意相同。戲論之說者,是指違背正理的虛妄見解。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8迷--宗聖上師

8迷

「8迷」:這是3論宗的正觀8不所對治,生滅去來1異斷常8種的迷見。

8宗綱要下卷說:「遣8迷,故說此8不,此即今宗所顯理」。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不來不出--宗聖上師

不來不出

「不來不出」:惑者雖聞以上6不,而終謂決定有果,或謂自外來,或謂自內出,或執外道眾生之苦樂,萬物之生滅皆從自在天來,是外來之義。

復計外道苦樂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內出之義。又如毘曇計木有火性,由性火以成事火,內出之義。成實論明木無火性,但待緣而生,外來之義。如是來出皆壞世諦之因果,是故說不來不出之中道。

本業瓔珞經下卷說:「2諦義者,不1亦不2,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此即8不)

涅槃經第27卷說:「12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1非2,不來不去,非因非果。」(此說即有10不),龍猛承繼此法。

智度論第5卷說:「如說諸法相偈,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1不異,不去不來,因緣生法,滅諸戲論。」(此說即8不)同論第74卷卻又說12不:「觀1切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1不異,不常不斷,非有非無。」(此說則有12不)

中論歸敬頌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1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末代諸書多舉8不而說「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1不異、不斷不常」,都是依智度論而改變其次第而已。

大乘玄論卷第28卷的「不」義說:「8不者蓋諸佛之中心,諸聖之行處。…豎貫眾經,橫通諸論」。

中論疏第2本說:「8不者,蓋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迷之則8萬法藏冥若夜遊,悟之即12部經如對白日」。

止觀第6卷說:「橫門者,如中論8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1不異,不來不去。1論明8門,諸經論則無量」。

8宗綱要下卷說:「8不妙理之風,拂妄想戲論之塵。無得正觀之月,浮1實中道之水」。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不1不異--宗聖上師

不1不異

「不1不異」:既離世諦性實之生滅及決定之斷常,猶恐墮於1異,如僧佉與大眾部明因果之1體。

如衛世與上座部明因果之異體,如此之1異並壞世諦因果之中道,故不斷不常之次,明不1不異。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不斷不常--宗聖上師

不斷不常

「不斷不常」:以下6事,都是從世俗諦的真諦而談論中道,從以上所說的不生不滅的中道而可以理解。如今但從世諦而說明之意,是說「不斷、不常」合於以上所說的不生不滅,可以知道世諦的因果相生,是為假生滅,並非為真實的生滅之意,即雖離性實之過,猶未免因中有果無果等之失,例如僧佉計因中有果,故說維生,是常之義。

衛世執因中無果,是斷之義。

佛法內的薩婆多,闡明3世常有,亦是常之義。

大眾部過未無之義,以為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斷之義。

今明真實妙有之因果,不可常不可斷,故說不斷不常之中道。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不生不滅--宗聖上師

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首先談論俗諦的中道,俗諦的生滅,非實生實滅,但由因緣而假生,依因緣而假滅,故不生不滅。這是所謂的世諦中道,例如外道與小乘,皆違背此不生不滅的中道,而固執世諦的實生實滅,故世諦墮於有的偏邪。

如今因破除其頑執,故名為不生不滅,是為了突顯世俗諦的中道。其次所說真諦的不生不滅,對於世俗諦的有假生假滅,故說真諦的假不生假不滅。

為何有此說?

因為「空」是以「有」為世俗諦,而有則以空為「真諦」,此2諦是相依相即的互為對立。由此可知空是以有為世俗諦,則世俗諦即是假生假滅。反之有是以空為真諦,則真諦即是假不生假不滅。

此中對於世諦的生,而說真諦的不生。相對於世諦的不滅,而說真諦的不滅。因而世俗諦的生滅是假,真諦的不生不滅也是假。

指此假不生假不滅,為真諦之不生不滅。不生之言,顯假不滅;不滅之言,顯假不生;假不生不滅即是真諦的中道。

大乘的方廣道人,不了解此真諦的假不生和假不滅,固執真諦破世諦的假生與假滅,方為不生不滅。因此真諦墮於空的偏邪,實則真諦的不生要破世俗諦的假生,因假生而闡明其為假不生。因世諦的假滅,而闡明其為假不滅,以突顯真諦的中道之理。

故經說: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或問何故先就不生不滅,而明中道?

答說:世諦以因果相生為根本,因果若成即1切皆成,因果若壞則1切皆壞。如今欲正世諦因果相生之義,故先就不生不滅,而論世諦的中道。

或問:既然說不生不滅之意,便已經足夠了,何必故意又說「斷常」等6事?

答說:利根的人最初聽聞即能悟此理,無須多加說明,因為以世俗諦無性而實無生滅之理,則任何禪病皆無不破。又以了因緣假名的生滅,即正無不顯,故不須多加說明其餘6事,但為了鈍根未悟的人,允宜輾轉勢導而反覆演繹其道理。又所有的眾生根性各個不同,信受程度和迷悟並非只有1端,但自聽聞不生不滅而不能真悟此理,聽聞不常不斷而便悟的人有之,但所趣於差異因緣宜開別教。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8不--宗聖上師

8不

「8不」:3論宗所說的「8不中道」,又名:8不正觀、8不中觀。

中道之意,是從所作之理而言。正觀中觀,就能證之智而言。

又對於偏,而稱為中,對於邪,而名為正。3論宗以此為至極的宗旨。

所謂8不之意: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1不異,不來不出的8句4對。

反之則為生滅斷常,1異去來,稱為8迷。又名為「8計」,「不」字門雖無量,如今姑且寄於8不而總攝1切。

此8不為眾生之得源,亦為群生之失本。若能悟此8不,故有3乘的眾生。迷此8不,故有6趣的紛然世間。但因悟有高下之別,迷有淺深,故成6趣的不同差別,3乘各有差異。

何以故?

諸佛所說法,不出真俗2諦,並以此真俗2諦,總攝1切的佛法。佛說此2諦之理,使眾生依世諦而成方便,依真諦而得般若。然而眾生每於此2諦,頑執此8迷妄謬,不得方便般若。因此從真俗諦,分破各自的8迷,以顯2諦的中道正法。

「不」字之意,是含有泯之義,且有破除之義。若從其體而言,是為泯滅。若從其情而言,實含有破意。此言雖然屬於空門之說,其意則在於突顯中道。

例如成實宗的論師,多只是單就世俗諦以述明真諦的中道。嘉祥論師則依本業經,就真俗2諦,而各闡明「8不」的中道。依其言說:破世俗諦的8迷,治凡夫的「有」病,專破真俗的8迷,兼治大乘之中的方廣道人的「空」病。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唯 Ma trata 摩怛刺多-宗聖上師

唯 Ma trata 摩怛刺多

「唯 Ma trata 摩怛刺多」:1簡別之義,簡別於他法名「唯」。

例如:唯有、唯1,表示獨1無2之意。

2決定之義,示決定有此法名「唯」。

3顯勝之義,示此法之顯勝名「唯」,表示殊勝。

義林章第1卷之末說:「梵云摩怛刺多,此翻為唯。唯有3義:1簡持義。2決定義。3顯勝義」。

唯識述記第1本說:「唯言顯其2義:1簡別義。2決定義」。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唯識--宗聖上師

唯識

「唯識」:Ma trata 摩怛刺多,此翻譯名義為「唯」。梵語:毘若底 Vijn-apti,此譯為「識」。梵語倒置之為「識唯」,通常為Vijn-anamatrava da。

所謂的「唯」是簡別之義,簡別識外無法,稱之「唯」。識則是具有了別之義,了別之心簡略為3種,廣義則說有8種,皆名為「識」。

但是「唯識」只是3識或8識的複名數,並非唯有1識之義。華嚴經就集起之義而名唯心,唯識論就了別之義而名「唯識」,其體則1。

又唯心之名,通於因果,唯識之稱,唯在因位,3種者:初能變(第8識),2能變(第7識),3能變(前5識),8種之意,是包含眼識乃至阿賴耶識。

義林章第1卷末尾說:「識者心也。由心集起綵畫為主之根本,故經說唯心。分別了達之根本,故論稱唯識。或經義通因果,總言唯心。論說唯在因,但稱唯識。識了別義。在因位中識用強故,說識為唯,其義無2。20論云:心意識了,名之差別」。

唯識述記第1本說:「唯言顯其2義:1簡別義。遮虛妄執,顯但有識,無心外境。2決定義。離增減數。略唯決定有此3故。廣決定有8種識故」。

問唯識之言,說有8種之識,除8種識體之外,更無餘法乎。答不然,言唯8識者,指1切諸法不離8識,非言8識之外無餘法。

凡諸法分別為5法:1心,2心所,3色,4不相應,5無為,此中前4者為事,後1者為理,稱為5法事理。此5法事理,皆不離識,故稱唯識。

以第1之心,乃識之自相,第2之心所,乃識之相應法,第3之色,乃心與心所之所變,第4之不相應法,乃心與心所及色之分位差別,第5之無為法,乃前4法之實性故。又唯之言,取遮遣遍計所執性,識之言,取依他圓成之2性。

唯識論第7卷說:「唯識言有深意趣。識言總顯1切有情,各有8識。6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2所變故,3分位故,4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離諸識實有色等」。

義林章第1卷末段說:「梵云毘若底,此翻為識。識者了別義,識自相,識相應,識所變,識分位,識實性,5法事理皆不離識。故名唯識」。

楞嚴經第5卷彌勒菩薩之言:「我以諦觀10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1」。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中道實相--宗聖上師

中道實相

「中道實相」:萬有的實相,非有非空,而此非有非空即為中道的至理。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中道--宗聖上師

中道

「中道」:密宗以本不生的字為中道,法相宗以唯識為中道,3論宗以8為中道,天台宗以實相為中道,華嚴宗以法界為中道。

「中」是指不2之義,是絕待的名稱,雙非雙照的德目。

中論偈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法4依--宗聖上師

法4依

「法4依」,智度論第9卷、釋門歸敬儀中卷所說:

1.依法不依人:人為情有的假體,法為法性自爾的軌模。依法而可入道,人何關於實行,假令其人為凡夫外道,而所說契於法,亦可以信受奉行。

假令現佛身的相好莊嚴,而實際所說的並不契合於法,則亦應捨棄而不可依信,何況其餘的生死凡夫之人。

2.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3藏中有了義經,有不了義經,明示中道實相之義為了義經,非然者為不了義經(詳見2義2教及了義諸條),入道之人,當先使曉之,則壅無不通,有疑皆決矣。

3.依義不依語:語乃言說,但是張筌蹄,若依言語,從增疑惑諍訟而已。義乃中道第1義,非言語所及。學人宜去筌蹄,思惟實義。

4.依智不依識:識為妄想之心,對於6塵而起,耽迷不覺,與牛羊何異,恣識則增長妄惑而已。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與法性契合,學人宜定止妄識,策發真智。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陳棄藥--宗聖上師

陳棄藥

「陳棄藥」,又名腐爛藥。南山舊律家依僧祗4分所說是為大小便,義淨新律家依有部律認為人所遺棄之醫藥。

僧祗律第4卷說:「若被毒,醫言應服大便汁。若自己許不須復受,若他許者當受。比丘病,醫言當服小便者,不得取初後,應取中。若自已許承取即名受,若在地及他許當受」。

4分律第42卷說:「爾時比丘服毒,醫教服腐爛藥。若是已腐爛藥墮地者,應以器盛水和之,漉受然後服;若未墮地者,以器受之水和漉服之,不須受」。

業疏第3卷說:「腐爛藥者,世所同棄而實可收,即大小便。有本說云陳棄藥者,謂世間煮殘渣滓可棄者,取重煮之,得療即止。何須問本?」同濟緣記:「腐爛制中有2釋:初釋中,小便治勞,大便解熱,名黃龍湯。次釋,則通眾藥,人所不用,故名陳棄。即腐爛異名」。

義淨師則極力痛斥之,在其有名之西域寄歸傳3說:「自有方處鄙俗久行,病發即服大便小便。疾起便用豬糞貓糞,或堈盛瓮貯。號為龍湯,雖加美名,穢惡斯極。陳棄之言,即是陳故所棄之藥,意在省事,僅可資身。上價自在開中,噉服實成非損。梵語晡堤木底鞞殺社。晡堤是陳,木底是棄,鞞殺社,譯之為藥,是陳棄藥。律開大便小便,乃是犢糞牛尿。正量部中說其陳棄,既是部別不可同斯。了論雖復見文。元非有部所學」。

巴 Pu timutta(mu tra)-bhesahjja(糞便藥)。

梵(義淨)Pu timukti-bhes ajya(陳棄藥)。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腐爛藥--宗聖上師

腐爛藥

「腐爛藥」,又作大黃湯,龍湯,黃龍湯。大小便。

南山羯磨疏第3卷之下說:「腐爛藥者,世所同棄而實可收,即大小便」。

濟緣記第3卷之下說:「小便治勞,大便解熱,名黃湯」。

大黃湯是為黃龍湯之異名,而所謂黃龍湯又名大黃湯、黃湯、龍湯等,是指大便之汁。龍湯則是取自人畜糞尿之藥,又名黃龍湯,為1種之陳棄藥。唐國之僧俗多有用之,義淨3藏痛斥激烈。

寄歸傳第3卷說:「自有方處鄙俗久行,病發即服大便小便,疾起便用豬糞貓糞。或堈盛甕貯,號為龍湯,雖加美名,穢惡斯極」。

南山羯磨疏3下說:「腐爛藥者,世所同棄而實可收,即大小便」。

濟緣記第3卷之下說:「小便治勞,大便解熱,名黃湯」。

止觀第2卷之3說:「譬如父母見子得病不宜餘藥,須黃龍湯鑿齒瀉之,服已病愈」。

大部補注第12卷說:「止觀云黃龍湯者大便汁」。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

多羅--宗聖上師

多羅

「多羅 Ta ra」,又譯作呾囉,譯為眼、眼瞳。

蘇婆呼經下卷說:「多羅,此云妙目精」。

大日經疏第5卷說:「多羅,是眼義」。

不空罥索心咒王經中卷說:「多羅,周云瞳子」。

梵語雜名說:「眼睫砂吃芻缽呾囉」。

演密鈔第7卷說:「呾囉,此譯云眼」。

在印度有1種植物的名稱也叫做「Ta la」,樹名,義譯為岸樹、高竦樹。

玄應音義第2卷說:「多羅按西域記云:其樹形如棕櫚,極高者7、8、10尺,果熟者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東印度界其樹最多」。

慧苑音義上卷說:「其形似棕櫚樹,體堅如鐵,葉長稠密,縱多時大雨其葉蔭處乾若屋下,又或翻為高竦樹」。

此樹幹中斷,則不再生芽,依之而中譬比丘犯波羅夷之重罪。

楞嚴經第6卷說:「是1顛迦銷滅佛種,如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

俱舍論說:「大師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羅樹,若被斷頭,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苾芻等犯重亦然」。

本文出處:菩提根本戒頌(宗聖上師造)—台灣佛教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