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密教與人生管理--佛慧上師

《 Dai^ Mi^ Juon de^ 1 koo大密宗第1課 》

      密教與人生管理
 
在進入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要認識1下什麼是「密教」,以及什麼是「密法」,何謂「人生」,然後才能談論人生生命的規劃與管理。
 
 所謂「密教」之意,是指大日如來所說的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教法」,是為「法身佛」內證的境界,極為深密秘奧,故名為「密教」,又為對於未灌頂之人不許顯示的教法,故名為「密教--應身說法稱為顯,法身說法稱為密」。
 
    2教論上卷說:「法佛談話,名為密藏,言秘奧實說。」又說:「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3密門,名為密教。」
 
「密教」通常又作「秘教」解釋,是指秘密的「教法」,總稱為大日如來的教法,非顯露隨便可說示之意,故名「秘」,亦名「密」。
 
2教論說:「他受用應化身隨機之說名之為顯。自受用法性佛說內證智境是名為秘。」又說:「唯有自性法身,能以如義真實言說,能說是絕離之境界,是名為真言秘教,金剛頂等經。」
 
這裡所說的「密法」,是專指真言《密》宗所傳的秘密之法,又名為「真言秘密」,是涵蓋1切「真言」圖像與觀想,皆為如來3秘密之隨1的「語秘密」,故名為「真言秘密」。
 
所謂「秘密」之意,並非說秘密不可以示人,而是指「法佛」3業幽奧深妙,非等覺以上的菩薩,不能窺知之理,故名為「秘密」。是指1切凡夫,為迷情所隱覆,不能真心發願,故名為「秘密」之意。
 
「密法」通常又作「秘法」解釋,是有「通稱」與「別稱」2種解釋。「通稱」之意是,只限於行法於密教,護摩念誦的總名,不顯露示人,故名為「秘法」。
 
「別稱」則分為「大法、准大法、秘法、通途法」4種階段,而第3階段的別稱,是專指稱「蘇悉地法」,以及「5秘密法」等的傳承密法《只限於師資》,只允許於灌頂以後的師承,始能學之,總名為「秘法」。
 
1概念名為「真言救世者」,僅限於稱「阿」字的悉地成就者而言。
 
大疏第6卷說:「此阿字門為1切真言王,猶如世尊為諸法之王,故名真言救世者。」
 
現在就以佛法所定義的「人生」之義意,來說人生的「緣起」。
 
鞞婆沙論問說:如何知道人中有化生?
 
答:劫初之人。朱子亦嘗言及,其論佛經所說初生人,今則見諸阿含經所說:世界最初成立,有光音天的人下來,各有身光,飛行自在。因見此地球肥沃香美,又取食過多的食物,即喪失了本有的神足,體重無光。日月始生。這些天人因貪食之故,銷耗地球肥沃資源,滅沒之後,復生婆羅門種,婆羅門種滅沒後,復生粳米。因為食彼米之故,方分男行、女相行、不淨行。
 
《註:朱子字元晦或另字仲晦,晚年號晦翁,宋朝婺源人,寄居建洲,是韶興進士。歷任高、孝、光、寧4朝,官拜寶文閣待制。其學說以「居敬」為主,主張「窮理致知」、「反躬實踐」,是集宋代理學之大成者,世人尊稱他為朱子。》
 
所謂「緣起」之意,是說現象界的所有事物,皆為待緣而起,凡1切有為法,皆自因緣而起,因此有各種生成異滅之法。
 
中觀論疏第10卷之末說:「緣起者體性可起,待緣而起,故名緣起。」
 
法華經方便品說:「佛種從緣起。」俱舍論9:「諸支因分,說名緣起,由此為緣能起果故。諸支果分,說緣已生,由此皆從緣所生故。」
維摩經佛國品說:「深入緣起,斷諸邪見。」
 
大日經第3卷說:「緣起甚深難可見。」
 
緣起法又指事物的起因,例如輔行11所說:「述此緣起,凡有10意。」密教稱此「10意」而名為「10緣生觀」,又名為「10喻觀」,是觀10種緣生句之意。此「10喻觀」是大日經所說的「10喻」,是指真言行者於修法中必修的功課,藉此10緣生句而破除執念。此破我執的「10緣生句法」其次第為:
 
1,觀幻術師所作之種種相貌。「幻」是空法10喻之1。例如幻術師於無實體者能變化而使能見。
 
智度論第55卷說:「眾生如幻,聽法者亦如幻。」
 
演密鈔第4卷說:「幻者化,無而忽有之謂。先無形質,假因緣有,名為幻化。又幻者詐,或以不實事惑人眼目,故名為幻。」
 
圓覺經略疏上卷之2說:「幻者,謂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來動作之相。須臾法謝,還成草木。然諸經教幻喻偏多,良以5天此術頗眾,見聞既審,法理易明。及傳此方,翻為難曉。」
 
2陽炎,觀熱空塵等因緣和合,於曠野之中現水相。以陽光之炎譬喻為陽燄。
 
大日經疏第2卷說:「陽光者如春時地氣,日光望之如水,迷渴者生企求心。」
密教以「陽炎」稱「涅槃經」為「炎經」,是佛臨滅時將附荼毘時的經文,故有斯名,又稱讚涅槃光明之法故名為「炎經」。
 
密法常用「焰」譬喻如來對於眾生之機緣既盡,即入於涅槃之意,故託薪盡火隨滅,而稱涅槃為「炎」,稱涅槃經為「炎經」,稱涅槃點為炎點。
 
玄奘譯攝論釋第10卷說:「或現等正覺,或涅槃如火。」
 
3,觀睡眠中所見之種種境界。所謂「夢」是指夢中所現無實事之相,以譬喻世間之諸法無實性。
 
維摩經方便品說:「是身如夢。為虛妄見。」
 
演密鈔第4卷說:「言夢者寐中神遊,凡人寢寐神識不定。」
 
4,觀鏡中之影像。「影」是因為遮住日光而生之薄闇色。為12顯色之1
俱舍論第1卷說:「障光明生,於中餘色可見名影。」
 
影是自實體而生,並無實性,故以譬喻為因緣生所之事物。
 
維摩經方便品說:「是身如影,從業緣生。」
 
無量壽經下卷說:「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
 
金剛經說:「1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影又用來譬喻與物之不相離。
 
法句經上卷說:「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菩薩處胎經第7卷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5乾達婆城,觀蜃氣映日光於大海上現宮殿之相。乾達婆城,意譯為尋香城,是為了樂於人所幻作的「化城」,又名為「蜃氣樓」或名為「蜃樓臺」,內典名為「乾達婆城」。
 
秘藏寶鑰下卷說:「外道狂執蜃樓臺。」
 
此「化城」原為法華7喻之1,以譬喻聲聞乘所得之涅槃。
 
戒疏第1卷之上說:「鈍者引以世報,權示化城,利者以慧資成,便至寶所。」
 
 法華經第3卷的最後說化城喻品,所謂「化城」之意,是說佛於1時所化作為城郭,用來譬喻1切眾生「成佛」之所為「眾寶之所」,凡是想到達此寶所之地,道途悠遠而險惡,唯恐行人疲倦而生退卻之意,於是在途中變作1所城郭,使之止息退意,於此處暫時休息培養精力,最後終於能夠到達「寶所」。
 
佛欲使1切眾生到大乘的至極佛果,但是以眾生怯弱之力,不能堪之,故先說聲聞乘之涅槃,使眾生1旦輕易得此涅槃,能夠暫時止息1切惡業,再由此更使發心進趣真實之「寶所」。因此聲聞乘之涅槃,為1時止息而說,是佛之方便。
 
經文說:「譬如5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1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於險道中,過3百由旬,化作1城。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而已。」
 
6,觀深谷等中依聲而生之聲。「響」是指3法忍中的「音響忍」,例如聽樹林之音聲而悟非有而有之真理。
 
這裡所說「3法忍」是有3種解釋,無量壽經第48願舉聲聞乘所得3法忍之願,而說「第1法忍第2法忍第3法忍」,但並未實際舉出其所謂法忍之名,因此而諸師之解釋各有不同。
 
若以「法位說」是依仁王經所說5忍之前3者,即為「伏忍、信忍、順忍」。憬興說是伏忍中之下中上3忍。玄1說是下說之音響忍柔順忍無生忍。
 
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之人聞7寶樹林之音聲,而得3種法忍:1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2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者。3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
                                                                                                                    
善導所說3法忍:1喜忍,念彌陀佛而生歡喜心者。2悟忍,念彌陀佛而悟解真理者。3信忍,念彌陀佛而住於正信者。善導解釋觀經中3法忍,是根據韋提希夫人所得之無生法忍為此3忍。
 
觀經序分義第2卷說:「因此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淨土文類行卷說:「慶喜1念相應後,與韋提等獲3忍。」
 
密教則以這3種法忍是唯有「忍波羅蜜」另外開立:1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敵之惱害者。2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熱等之苦楚者。3諦察法忍,又名為無生法忍,不起忍等。諦觀真理而安住於無生之理者。
 
以前2者為耐忍之忍,後之1者為信忍之忍,乍看之下似有稍異,但決定而不動心之義則是相同。
 
唯識論第9卷說:「忍有3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7水月,觀水中所現的月影。「水月」是以水中倒影之月,以譬諸法無實體。
 
智度論第6卷說:「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化。」
 
法華玄義第2卷說:「水不上升,月不下降,11時普現眾水。」
 
觀「水上泡」以譬喻諸法的無常變轉。
 
維摩經觀眾生品說:「如智者見水中月。如水聚沫,如水上泡。」
 
新譯仁王經中卷說:「諸法緣成,蘊處界法,如水上泡。」
 
    但是「月」與「日」通常又指「劫前信仰」之日天與月天2大系統。梵語:戰捺囉Candra。
 
    遺教經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4諦不可令異。」
 
    止觀第1卷說:「月隱重山,舉扇類之;風息太虛,動樹訓之。」
 
    月為勢至菩薩的化現。
 
8浮浪,觀水上所現之泡沫,以泡沫之浪影譬喻「世間法」之虛假不實。
 
金剛經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凡是1切虛妄不實的思想,皆名為「浮想」或稱為「浮塵」的浪影。
 
    圓覺經說:「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是說1切有為之諸法,如浮塵知不實,因為浮塵能障翳「真性」,故名為浮塵。
 
    楞嚴經第2卷說:「阿難,汝未明1切浮塵幻化相。」同經長水疏說:「虛假不實,污染真性。故名浮塵。」
 
9虛空花,梵Khapus pa。觀眼膜於空中所見之種種花。以虛空中並無真實際之花,譬喻1切幻法並無實際之益,無法通達於道。「空花」是譬喻空中之花,是指病眼之患者,於空見有花。虛空原無花,只是病眼之所見,以譬妄心所計之諸相無實體。
 
圓覺經說:「妄認4大為自身,6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2月。」
 
傳燈錄第10(歸宗語)則說:「1翳在眼,空華亂墜。」
 
10旋火輪,觀人以火爐旋轉空中則生輪像。旋火輪
 以火旋轉而為輪形者。輪形似有而非實,以譬1切事法的假相。
 
    楞嚴經第3卷說:「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止觀第6卷說:「為此見故,造眾結業。墮墜3途,沈迥無已,如旋火輪。若欲息之,應當止手。」
 
    智度論第6卷說:「如旋火輪。但惑人目。」
 
以上10緣生句,皆為從「緣生」無自性之義,真言行人修瑜伽時,於所現的本尊海會若生執著之相,魔即得便,是故以此10喻觀為「無性」,雖生而不執著。
 
但此10喻有3重的淺深,又演密鈔根據大疏之意,是說初劫之修行之人,觀此中之前6喻,於中劫觀第8喻,於第3劫觀有10喻之論。

人生管理
 
前面所說「劫初」是指宇宙最初的形成,名為「成劫之初」,是宇宙造世運動最初形成此世界的初始。
 
觀無量壽經說:「劫初以來有諸惡王。」
 
密教是採用因明學所說「宗因喻」的3種「類比法」,取世界之「成住壞空」的理論,持之以判釋生命的「生老病死」之過程,分別而立為「生命管理」的秘訣。1是對事物加以處置,2是對人加以指導防護。
 
此中第2的「對人」之意,是指「身語意」的管理,是針對已經夠資格稱為「密教徒」的人而說。因為真正的「密教徒」已無「身語意」之殺盜淫等3惡身業,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4惡語業,貪瞋痴等3惡意業之人。是直接跳過地前30位的因地修行,從「10信」位入手的功課,因為能夠入於「10信」之初位者,是1個完全「6根清淨」的人,才是本文所要談論的「人生管理」話題。
 
而所謂的「人生管理」是對自己的1生,進行規劃與管理,1是身外之物的所謂「理財」,1是個人的「生活訓練」,讓每1個個人能夠真實的作「我自己」。
 
人生所有的1切過程與行為,約可簡化為「食物、工作、思考」等3個層面,食物與工作是「個人理財」的總結,思考則是包括「感情--情緒管理」,以及文化和知識等人格素養,是塑造成為1個有靈魂的人1生生命價值觀的真諦。
 
全世界已經超過了60億萬人口,但是真正能體認「真我」的人,肯定不會太多,絕大多數的人是否仍舊生存在人云亦云的社會之中,或是還過着渾渾噩噩的日子,有待自我的檢驗。因此每1個人的1生,都必需要學會「生活訓練」,從意識到真正的自己存在的那1刻開始,或者從體認到自己還在呼吸的那1刻開始學起。無論你是處在任何1個年齡層的人,不管是男或女。
 
    密法認為生命是可以經由各種「生活訓練」,而獲得真正的解脫,而這種解脫的心境,則稱為「自在」之意,世俗所謂的「自由」只有針對人體的活動而言。而密法所要達成的真正自在」是從內心解脫作為出發點,才能在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中獲得真正的圓融成就。
 
 所謂「自在」是說無論進退皆毫無障礙,是1種自我之心脫離煩惱的種種繫縛,通達無礙的境界。是斷離1切迷妄的「假我」,而證實了真正的「真我」,是對於外道以及凡夫所妄執的「妄我」而言,是僅限於印證涅槃之我德而名為「真我」的人,因為感應涅槃所具備的「8種自在」,才是真實的我。其他都不是。
 
大藏法數第12卷說:「我者自在無礙之謂。然有妄我真我,若外道凡夫,於5蘊身強立主宰執之為我,乃是妄我。若佛所具8自在稱為我者,即是真我,故名我德。」
 
佛教所說的俗我(即假我),稱外道凡夫所執之實我為妄我。
 
俱舍論第30卷說:「故佛說正法,如牝虎銜子。執真我為有,則為見牙傷。撥俗我為無,便壞善業子。」
 
法華經序品說:「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唯識演秘第4卷末說:「施為無擁,名為自在。」
 
什麼是「假我」呢?是說人體的知覺與活動,是由5蘊所假和合而成,因此稱為「假我」。是1切外道以及凡夫之人所妄執以為「實我」之意,但是悟道的聖者能夠了達其實只是因緣所生之「假我」。
 
「假我」雖然為因緣生,但與兔角龜毛之都無不同,假若撥無此假我,亦即為惡取空之邪見。經中諸賢聖之自稱為「我」之意,都只是就假我而言,就像「如是我聞」之言,又說「我此土安穩,我說即是空等等」,皆從人法假立為我。因此也稱為「假合之身」,是說13界都是由眾緣之假和合而成,凡是有「和合」亦必有離散,是1時之和合而非永久,故名為

認識自我的1個重要概念,是檢驗自我的精神與思想,若是處在迷妄不實的狀態,即為「假合之身」,只是單純素樸的擁有1個物體的人身之體而已,是為眾緣之假和合之物。也就是佛法所說的普羅眾生之意。
 
    大乘同性經說:「眾緣和合,名為眾生。
 
    原人論說:「此身但是眾緣假和合相,元無我人。」
                                                     
           東方旭
10/15/2545

           本文原始網址:http://www.voto.org/news04.files/1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