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中級佛學:9.供養(1)--佛慧上師

佛教徒自初皈依(正信)加入教團,從412因緣的熏學,逐漸斷除了身口意的10惡業,又實際上執行4攝法、8聖道,乃至真發菩提心,信守1切戒,因而成熟了「道業」。
 
如此可謂「信、願」諸力,皆已具備成菩提的「大成就」者,至此,其完美的宇宙大人格,才能粗備。這是1切眾生捨凡入聖的初基,再經過不斷的懺悔、發願、回向的實現,使所謂的「自然智、無際智」等1切智慧中的智慧,具足顯露出「如來」的「德相」。此言「如來德相」,正是心的無痕之相,不是故意造作裝扮的外相。
 
如來的「德相」,亦可媲美「大智若愚」的「真心世界」,而「大成就」者是透過「供養」的宗教內涵,表彰如來的「德性」。
 
簡要的說,智慧中的智慧(1切智智),是如來的「本質」(藏),他的各種表現姿態,就是如來的「德相」。他是1切眾生,積極的「內省」之後的心態,並不是與生俱來,或死後才能獲得的成果。所以,供養正是成就「眾生」,欲對未悟的人表達的1種「方式」。表面看來,如前章所述的「回向」很類似,但實際卻有粗細之別。
 
「回向」是未悟的人,也能從學習中「竊」得,從模仿中知其梗概,但供養就不同了。雖然「真心成道」的人,其「回向」亦同如來「德性」的表彰,但供養確是了無痕跡的行為。當然,供養也分真心與虛偽的2種意義。
 
先撇開宗教儀式上的供養不談,單從祖師所訓示的「無上供養」說起。
 
其略意如下:
 
(1)3密供養:
可以分為「身、語、意」3種不同的表現。
 
凡夫:1切行為舉止(宗教儀式)矯揉造作,但知禮拜之勤,不守殺盜淫之戒。
成道:既知宗教禮節,又深能「潔身」自愛,1切舉止深通教義。
 
凡夫:口無遮攔,4口業隨情緒的變化而發洩,但知唱誦念咒的「妄語」而已。
成道:語必至誠,無順口毀他自讚的話。
 
凡夫:只知抽象幻境,貪瞋愚等疑惑不斷。
成道:1切幻化非實,但念萬象皆「實相」。
 
在宗教儀式上,身為禮拜「無相」的諸尊,實則頂禮自心「無相本尊」。亦可從頂禮的心態上,看出「自心」是否已具足成熟的覺悟者。
 
雖然頂禮並不代表成熟,但至少表現了「謙卑下意」的具體行為。
 
身密供養者有21不作殺盜淫的行為1貢獻此身弘揚正道。結合此2者的具體表現,則從學習手結「印契」做起,是欲表現「自心本尊」於外,使之活生活現的「身相」。
 
但此手結「印契」,並不能代表已具成熟的「本尊身」,仍然停留在摸索學習的階段,而是行者能起身,向前踏出1步,實現「本尊」住世,接引眾生的宏願。這樣才能算是「悟者」,才合乎體驗無上甚深義的「身密供養」。
 
成道者並非死亡,更非俗人所冀求的「魔法術」,他依然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與世人並無2樣,而是在行為上,和世俗人有著不同的表現。
 
因此可知,凡夫所追求的「成道」,實則是心理不平常的另1種「不平常」,故使惡棍所捏造出來的「不平常」邪說,得以持續宣騰。
 
反之,「真心見道」者,他是能從1切「不平常」的紛雜之中,掙脫出來(解脫),回復最平常的「本然」。就因為太平常了,反而不甚起眼,故能了無痕跡,才不致驚世駭俗。故云:密而人不能知。
 
凡夫1生的生命,大部分浪費在是非議論上,或毫無意義的閒聊中溜走了。雖然也學會了誦經念咒,但終究是毫無意義的,尤其想藉著誦經持咒,而獲得幻想中的「神力」,甚或想藉以「往生」,那真是1頭栽進了自己所挖的陷阱裏,永劫不得超生。總之,凡夫的嘴巴是講不出1句「真心話」的,1方面固然是「未見道」使然,另1方面則是人云亦云。至於本性的惡口、撥弄是非(2舌)、亂開黃腔(綺語),胡說8道(謊言)等情緒化的語言,根本違背了「天生」這張嘴巴的美意。試觀社會的1切紛爭,哪1樣和這張無遮無攔的嘴巴無關?
 
故云:開口閉口,無非造業。
 
1個成道者,必能禁絕百非,言語道斷(不假言說),除了表現「自心本尊」的「德性」之外,必能念念而不失口德。
 
在凡夫的「語密」表現上,除誦經念咒之外,不知禁止口業的戒律,雖然誦經唱得音韻動聽,念咒之力能移動物體,畢竟還是俗漢1個。
 
語密供養:實則涵蓋1切的「口說」讚嘆之詞,意欲調服1切的口舌是非,故「口說」1切恭敬的話,實際就是「口供養」。
 
然則,凡夫常運用各種手段,欲達私己的目的,往往言不由衷的盡講1些虛偽的話。反而「成道」之人,在欲度不同「眾生」的舉止上,也許能表現出各種不同角度的嘻笑怒罵。----待續
 
本文出處:中級佛學講義--佛慧上師著作,台灣萬佛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