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中級佛學:12.成實宗--佛慧上師

所謂的「成實」之義,是佛弟子在闡揚佛陀1生傳教行止,所說的每1句話,無論說物質、世界、宇宙等,乃至最微妙的心靈世界,無不出自於世尊自內證的肺腑之言,故以佛說法是「不易、不妄」的可信性,是佛陀在苦行林苦修6年之後的結晶。
 
當證悟的世尊,來到鹿野苑對5比丘所說的這席道理(初轉法輪),首次公開的把內心所證所悟,公諸於世,揭開了佛陀1生傳教的序幕。
 
釋尊所闡揚的「真理」,即人生苦空無常的道理,說明了「苦」的因素,以及消滅「苦」的方法,就是「苦、集、滅、道」等4諦之理。後來這些資料,被收集起來,名為「色相品」,是最初的教義。
 
由於「4諦」所說的道理,在在指明世界的物質,以及種種喜怒哀樂等觀念,都是「空」「虛」不實。
 
因為1切的「苦」,只是此「心」的感受而已,而所感受的「苦」,實際是由「無知」的作做而來,故說「苦」「樂」非實有,1語道破了歷劫人生的「黑暗」,顯露了生命的光明。
 
佛陀的話是最懇切最成實,故名「成實宗」,以表示不誑不異之理。後來又經過教徒繼續闡揚,深入的探討「空」的真實義,故又名「空宗」。
 
吾人生生所經歷的,儘管如何飛黃騰達,或沒沒無聞的終此1生,其最後結束的終點,都是「空」「幻」無實,而伴隨生命的過程,是老病死的心理恐慌。為這1切現象下評論的文章,結集起來,就叫做「成實論」。其內容名目繁多,大約可以簡略成「5聚」等科目:
 
發聚:是「5聚」的總論,「發」即闡述之義,是「4諦」理的綱目,「聚」是指集在1起。
 
苦諦聚:是「佛寶論」中具足品等35品,和色相品等59品,其內容分別討論「苦」的產生和聚合,以及影響「苦」的心理感受,進1步闡揚「5蘊」色受想行識等,1切與「苦」有關的種種因素。
 
集諦聚:是「46業相品」所論的內容,分別討論「集」的原理,提出諸業(煩惱)的心理和行為因素,對生命過程中的種種「苦果」,作深入的剖析。
 
滅諦聚:是「14假名品」的詳細理論,指出消滅「苦」的種種方法,強調1切「苦」的源頭,皆由「貪心、憤怒心、愚執心」等,3種心理的作用所引起。
 
道諦聚:是「40定因品」等2品。2品的要義詳述「定」的智慧,和獲得「正道」之後的心理境界。
 
本宗的「成實」之義,是直接了當的把人生的「果」,向世人坦露無遺,然後,明顯的道出「苦因」,使1切煩惱的根苗無從依生,永不復起。
 
1道功夫,全在「道諦」1則之中,述說吾人若想得「道」,勢必滅除「貪、怒、愚、疑、慢」和各種微細的「分別心」。如此才能獲得「正定」的心念,就像聖人登上了「聖位」,11消滅了煩惱,這樣的心境,叫做「聖證」。
 
吾人若有此智慧,必能止息諸障惱,亦即以智慧修心。煩惱已除,必能得到真「定力」,合此「定」與「慧」之力,滅除1切「惡性」,即「解脫」之謂。
 
此言「解脫」之義,是斷離所有的「俗性」,和消滅所有的「俗念」,使之不染不垢,1時具足「定、慧」有如聖人得到了「證位」。若能再擺脫「定、慧」的名相障礙,是名「具解脫」或「真解脫」。
 
所謂「滅」諦,實際是「涅槃」的另1名詞。
 
2宗是原始佛教的發展形態,後來融入了大乘思想體系,或接受了大乘觀念,實際上,並無真正的「小乘」存在。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佛教變遷的轉型形態,在社會的潮流中,演變過程的1種基本素材。
 
也就是說,由小乘而到大乘的必然趨勢,若缺乏此1環鏈,即無大乘的興起,這1點,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成實宗」是印度小乘中,最後所立的宗派,即小乘中的空宗,類似大乘,以訶梨跋摩所造的成實論為所依,故名為成實宗
 
本文出處:中級佛學講義--佛慧上師著作,台灣萬佛會出版。